卓承元
20多年前,我受书友的委托,开始收集家谱,先后跑了石家庄、衡水、德州、济南、天津、北京、太原、西安、郑州等地的古玩市场,少见有家谱出售,收获甚微,仅购入河北《南皮张氏家谱》《沧县刘氏家谱》和山西五台《徐氏宗谱》等四五部,每部也只有数册,部头很小,看来我国北方地区修家谱之风还不盛行。后来陆续从安徽歙县、屯溪、泾县,江西南昌、婺源、九江,湖南常德、隆回、益阳等地书友手中邮购家谱。这些家谱中有称家乘的,也有称宗谱、族谱、世谱的,虽然名称不同,但在形式、内容方面大同小异。
数年间我收集到为数可观的家谱,这当中大都为白纸刷印,用黄纸的较少。而书的开本大小相差悬殊,大开本的高超过50厘米,宽有30多厘米,比小开本的两倍还大。家谱的印数,有几部、十几部、几十部不等,超过百部的较少。我收到印数最少的家谱仅印三部,由家族两房各领取一部,祠堂里收藏一部。
据史书记载,我国修家谱起源很早,西汉时就己出现了家谱雏形,明清时期逐渐盛行。家谱有稿本、抄本、木刻本、活字本。明代、清代前期的家谱以木刻为主,晚清和民国的家谱以活字本居多。如今民间收藏、流传的家谱,基本上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明代家谱较为罕见,多年来我也只淘到两部明代家谱,一部是明末铜活字白纸印十二《南阳洪氏族谱不分卷》,十几年前在拍卖会上以较高价钱被人拍走。另一部为明成化六年(1470)写刻白绵纸印本《新安泽富王氏宗谱》十卷,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载,是书公藏仅国家图书馆收藏一部,因这部书缺失卷末刻有“自成化六年孟夏延师命工起手修刊”等文字的一页,故只能判定为明刻本,而我淘来的那一部便成为现存唯一完整的一部。后来转让给浙江书友童志新,童先生很有眼光,这部家谱至今还珍藏在他的书斋里。
在收藏家谱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这样一点:家谱的作伪方式与古书作伪有所不同。古书的作伪,是无良书坊书商的“发明”,他们为了牟取更大的利益,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在版本上动手动脚,以作伪的古书冒充真品进行欺售。现就本人亲见的作伪情况略举二三例:有的撕去翻刻本重刊的牌记、序跋,保留原序跋,冒充原刻本;也有的以新印的伪明代牌记撤换清代牌记,并篡改原序的年份,冒充明刻本;还有的在书上的铃印盖名人伪藏书印,冒充名人旧藏,提高书价获利。
而在家谱上作伪的方式就显得非常特别。有一次从湖南常德邮购一部《××裘氏宗谱》,是用旧书版新印的,印书的纸为质量很差,十分粗劣的黄纸。过了一段时间,又从江西南昌邮购一部《××司马氏宗谱》,也是旧书版新印的,印书纸与印《××裘氏宗谱》的纸完全一样,就连粘贴在书皮上的书签也相同,只是“裘”字换成了横排并列的“司马”两字,与其他竖排的字出现在同一书签上很不协调,显得特别别扭。书内正文、序跋中有限的几个“裘”字也都被“司马”两字代替,由于与周围的字排列迥然不同,明眼人一看便知是篡改过的。这两部家谱除了姓氏不同之外,其他内容一字不差,字体、行格、版式等也都一模一样,显然是由一套书版印出的伪家谱。“裘”和“司马”在百家姓中属小姓氏,小姓氏家谱比大姓氏家谱暢销,作伪者只需更改姓氏,便可轻而易举地“生产”出诸多小姓氏家谱来欺骗买家,以十分低廉的成本,获取巨额利润。提出这一点,也供藏友在收藏家谱中参考,以免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