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建人
在黔中大地,明、清旧志修纂成就斐然,仅梁任公于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所称赏的便有清道光朝的《贵阳府志》《大定府志》《兴义府志》《安顺府志》,认为它们可“列著作之林者”,而郑珍、莫友芝合纂的[道光]《遵义府志》更是被其推为“天下府志第一”。在梁任公所提及的几部方志之外,尚有[乾隆]《贵州通志》被收入《四库全书》,现存贵州建省后最早的[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则入“四库全书存目”,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贵州旧志修纂的实绩。进入民国之后,贵州旧志编纂延续了明清余绪,产生了诸如《贵州通志》《续遵义府志》等价值甚高的地方文献。修纂于民国的旧志既延续了古代地方志修纂的体例,依循旧例;又紧跟时代潮流,纳入新元素,且在具体写作上与经典旧志有所差别。民国《平坝县志》乃其中佼佼者。
历史渊源
民国《平坝县志》修纂始于1925年,成书于1931年,次年由贵阳文通书局铅印出版。由于其时平坝县主政者更换频仍,六年间该志历经了江钟岷、李镇坤、刘邕几位主修。近七十万字的巨著,历三任主政者之手方告完峻,可见其对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视。平坝位于黔中一带,1914年由安平县更名而来。安平县原有道光年间刘祖宪修、何思贵等纂的《安平县志》,于道光七年(1827年)镌版。此距《平坝县志》的修纂,已有百余年历史。江钟岷于《平坝县志》“序”中提及修纂初心,撮其大意如下:《安平县志》修纂后百余年,尤其是进入民国之后,风俗习惯、艺文物产、官治等,变化极大,即便是《安平县志》完好无损,恐怕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方志对于一方父母意义重大,初至一地,可从其方志中查询该地山川风物、地理沿革、民族构成、物产特产等信息;百余年间尤其是进入民国后,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必然变化丕烈,原有旧志既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只得另行纂修。于是江钟岷便自筹经费,聘梅少先为修辑,陈廷棻为总纂,开始开局纂修《平坝县志》。后又历经多人修订增润方始毕功。
内容特点
该志含十五个专志,涵盖了平坝一地的沿革、地望、税钞、户口、艺文等内容。整体上看,该志纂修依循明、清旧志体例,如《地理志》《民生志》《武备志》《祀祷志》《艺文志》等,皆为旧志经典体例所常设;与此同时,进入民国后的诸端变革也载入其中,且成为该志记述的重心所在,譬如《经费志》《教育志》《交通志》诸志便记载了平坝一地的经济、教育、产业、交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这些新增内容亦是后世研究民国年间的黔中所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此乃其体例之创新,亦是志书编纂思想创新的具体体现。新旧社会交接之际,民国《平坝县志》一方面延续了传统旧志体式,并使用文言文写作;一方面又顺应时代潮流,以社会现实为据增设新志,最后呈现出亦新亦旧、新旧交融的独特风貌。直至今日,《教育志》《交通志》等都是志書修纂中的重要内容。当然,这种体例之创新并非《平坝县志》主修者所创,而是遵循了著名学者邓之诚1917年提出的“省志编纂体例”的结果。
史料价值
“国有史,方有志”,概而观之,方志旧籍常常为国史修纂保存了诸多价值极大的史料,亦会随时代思潮的发展而显现出新的精神风貌。譬如,关于旧志常设的星宿与地理对应的“星野”部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付梓的《平越直隶州志》的《天文》一志如是写道:中国仅是地球一部分,以在地球上仅是一小部分的中国配对天上星宿,说一个地方必对应一星,妖异与吉凶相应,谁能相信?(大意)便对“星宿与地里对应”的传统思想产生了怀疑。修纂者又继续写道:然而近年来的方志都承继了这一传统,那本志也依据资料,详细地写一篇吧。(大意)既质疑,但又表示循旧例设置该部分,此乃新思潮在旧志修籍中的具体反映。这类史料,其价值已超出了单纯的方志研究范畴,乃是后世研究当时的历史、社会、思潮、知识者的心态等的重要史料。至民国《平坝县志》印行的1932年,现代思潮在知识者心中已根深蒂固,延续旧志体例,设立新志遂顺理成章。此外,晚清、民国交接之际,旧志纂述具有较强的考辨意识。此虽于明清旧志的《地理志》中已初现端倪,但进入晚清、民国之后,年代越晚,考证之风越盛。是否受到乾嘉学风的影响,有待学界深入研究。
民国《平坝县志》的印行去今八十余年,已很难觅获,存世者多遭蠹蚀;即使部分图书馆、档案馆有庋藏,然普通读者借阅不易。更重要的是,未经点校整理,一般研究者亦不便利用。有鉴于此,政协安顺市平坝区委员会经深入研究,邀请了杜应国、张立新、柴其斌三位于安顺地方历史文化有独到研究的文献专家整理该志,其方得以崭新面目呈现出来。此举挖掘了平坝一地的历史、守护了一方文化根脉,功莫大焉。在我看来,该整理点校本底本选择优良、参校本恰当,整理规范,点校准确,为可资当代读者阅读研究的可靠版本。此外,该本原貌复制了底本中的八幅彩色地图,反映了当时的印刷技术水平,也为贵州出版史留存了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