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晨
“要选择在库内纳河的哪个地方建水坝,就好像要我在我的三个孩子当中挑一个杀死一样。”一名辛巴族原住民妇女如此形容。
库内纳河是非洲西南部的納米比亚与安哥拉边境的界河,也是纳米比亚这个干旱国家少有的水量较为丰沛的河流。这条河,流经辛巴族原住民的家园—可能许多人都见过辛巴族人的图片:女性用赭红色的赤铁矿制成乳液,把头发裹成粗厚的红色长辫子,仿佛科幻电影中的外星装扮。
安哥拉与纳米比亚的历史紧密连结。纳国在1990年从南非独立之前,就以安哥拉为基地对抗南非的种族隔离政权。两国此后也一直有合作建立水电站的计划,不久前过世的安哥拉前总统多斯桑托斯就是政策拍板者。但是,水坝会淹没辛巴族的土地,因此引起族人的持续抗争,加上两国经济本身的下行,于是计划一直处于延宕中。
安哥拉今年8月将举行大选,虽然执政党基本掌握胜算,但目前政治经济的低迷已长期纠缠难以破局。纳国的处境事实上也类似。水坝工程计划像是隐喻着两国的状态:执政多年的政权试图推进典型的现代大型基建,但其规划可能不足以有效达成目标,也可能严重破坏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纳米比亚近期的动向令人关注—纳国未来似乎可能在全球新能源转型及地缘政治秩序变化的背景下,成为主要的“绿色氢能输出国”。俄乌战争对欧洲带来的能源压力加快了这一进程,德国、比利时及荷兰的官员和企业,近来频繁前往纳米比亚签订风能和太阳能厂协议。
面积超过青海但仅有200多万人民的纳米比亚,大部分的国土皆为沙漠,环境确实极有利于发展风能及太阳能产业,甚至部分外媒以“氢能超级强国”这样耸动的标题形容之。这对失业率动辄高达50%的纳国一方面是个喜讯,但也让人们担心,像纳国这样的国家是否在新能源时代也会成为地缘政治焦点,如同石油年代的产油国,甚至面对国际强权的觊觎。
风能及太阳能产业并非全然不会造成环境破坏,例如涡轮风机对鸟类的危害就经常受到讨论;另一方面,当德国官员与曾经是德国殖民地的纳国签订能源供应合同,纳国是否进入新的不平等状态?纳国执政当局最关注的,肯定是新能源产业可以为低迷的执政扭转乾坤,至于这一新经济模式能否做到普惠一般民众仍待观察。
放在更广阔的国际体系脉络中来看,能源转型与地缘政治局势紧密交织,并正在经历快速且复杂的变化。而纳米比亚、安哥拉、南非等非洲南部国家的执政党,从当年以安哥拉丛林为基地对抗殖民体制至今已历经三四十年,面临着各种严重的问题,而反对党派仍不足以形成有效的挑战。气候变化与国际能源体系的转型,或许会给这些国家带来程度不等的震荡,从而形塑未来的发展。
库内纳河在干旱的原野中流淌数十年,还没洗去当年发生在纳米比亚与安哥拉边境的纠葛。这里有奋勇对抗殖民体制的精神记忆,有反抗军残暴的内部清洗,有殖民体制与原住民的合作,有不同族裔间的合作与争斗……直至今日仍可以看见其遗绪,然而当年在丛林中无法想象的未来也已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