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自民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惠州一绝》
“红颗珍珠诚可爱”。成熟的荔枝红得热烈,其凝脂状半透明的鲜果肉像珍珠一样,惹人爱怜。荔枝不仅看着诱人,而且味道香美、甜润可口、营养丰富、风味迷人。
荔枝花小巧暗淡,结出的果实却鲜艳绚烂,看着就使人垂涎欲滴。
荔枝鲜艳的果实在大自然中十分醒目,其丰富的色彩是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叶绿素、类黄酮等色素以不同比例组合,并受复杂的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色彩与种种情感意念密切相关。红色代表吉祥、喜庆、热烈、奔放、激情……绿色代表清新、宁静、舒适、环保、青春……白色则寓意公正、纯洁、端庄、正直、廉洁……成熟的荔枝恰好以红、白、绿三种色彩为主。
熟透的荔枝大多是国人最喜爱的红色,因此荔枝别称“丹荔”。正如苏轼所言:“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夏日里高挂枝头的荔枝渲染着火红的日子,点燃了夏天的热情。白糖罂是与“丹荔”最名实相符的荔枝品种,白糖罂果皮薄,呈鲜红色,又名中华红。白糖罂果肉乳白,肉质爽脆,如蜜般清甜,故名白糖罂或蜂糖罂。范成大用“甘露凝成一颗冰,露秾冰厚更芳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荔枝的果肉。荔枝莹白剔透的果肉就像一颗冰球,与代表火热的红艳的外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是冰火两重天,却又和谐地融为一体。
荔枝果实的红色主要源于荔枝壳红色素。这种色素水溶性好,提取工艺简单。在pH小于3时呈红色,当pH大于5时,随着碱性的增加,依次呈浅黄、橙黄、棕黄色。荔枝壳红色素跟其他天然色素一样,质量稳定、色相诱人、口感甘醇、无毒无害、染着性好。而且,荔枝壳红色素在酸性条件下对光和热比较稳定,非常适宜用作酸性食品添加剂。
自然界中的绿色主要来源于叶绿素,几乎所有动植物都要仰赖其光合作用的恩赐。幼嫩的果实一般都是绿色的,成熟的果实绿色并不多见。挂绿一般为四分微绿六分红,妃子笑刚成熟时却是与众不同的绿色。陆游在《莆阳饷荔子》中感叹:“星球皱玉虽奇品,终忆戎州绿荔枝。”东莞观音山原始次生林中的观音绿荔枝,成熟期果皮也以黄绿为主、略带微红。“玳瑁筵中见绿珠,淡然高韵胜施朱。”这是南宋大臣丘崈对绿荔枝的赞颂。
此外,荔枝果皮中还含有黄酮醇和花青素。黄酮醇是一组植物色素,是果实和花的颜色的重要来源。不同的pH值条件下,花青素会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黄酮醇、花青素与荔枝壳红色素、叶绿素等共同作用,使荔枝的色彩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水晶细嚼甜于蜜,满口生香玉露漙。”荔枝不仅能够使人“满口生香”,而且还“甜如蜜”,这是因为荔枝的风味不仅取决于挥发性芳香组分,更取决于荔枝果肉中的糖酸组分及其比例。
荔枝果肉营养丰富,富含糖类、有机酸、氨基酸、脂类和多酚等多种营养成分,其含糖量高达10%~20%。荔枝不仅含有果糖、葡萄糖和蔗糖,还含有大量多糖。糖类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合成生物物质的碳源。
荔枝的甜味不仅来自于糖类,也来自于白坚木皮醇。白坚木皮醇是天然存在并具有生命活性的万能结构单元,对开发治疗癌症、艾滋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具有潜在价值。白坚木皮醇虽有介于蔗糖与葡萄糖之间的甜度,却不会引起血糖升高,不过,如果摄取过多则可能引起腹泻和绞痛。
荔枝的酸味源于有机酸。荔枝属于苹果酸优势型水果,除苹果酸外,还含有乳酸、富马酸、柠檬酸等多种有机酸。荔枝中的有机酸具有帮助消化、软化血管、促进微量元素吸收等功能。
荔枝脱离树枝后,其有机酸含量会逐渐增加。“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杜甫讥讽远贡到京城的荔枝没有在四川刚采摘时那样鲜艳的色彩,其酸甜之味也只有品尝者自己知道。
水果太酸不好吃,太甜也不好吃,只有酸甜适度才是最好的。荔枝中的有机酸与糖类等物质共同构成荔枝的口感风味和品质特性。采取营养调控、激素调控、分子调控等措施对荔枝糖酸积累与代谢进行调控,可提高荔枝果实的风味品质。
荔枝果实中的氨基酸种类齐全,含有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中必需氨基酸约占五分之二。这些氨基酸有甜味的、鲜味的、芳香的,它们的存在进一步改善了荔枝的品质和风味。荔枝中的色氨酸、赖氨酸等药效氨基酸,能提高人类脑细胞活性,促进脑部发育,改善失眠健忘。
荔枝果实还含有油酸、棕榈酸等少量脂类成分,也是钾、钙、铁、鎂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B1、维生素C等8种维生素的良好来源。
荔枝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还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因而是一种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药食同源的水果。
荔枝中最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是多酚,包括绿原酸、儿茶素、咖啡酸、没食子酸等。多酚赋予荔枝独特的魅力,并具有潜在的促进健康的作用。它们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在护肝、抗神经炎等方面有一定作用,还可用于治疗免疫紊乱,保护心血管,对抗肥胖以及降低脂肪水平。
白居易、苏东坡是荔枝最著名的“粉丝”,南宋的程公许、刘克庄则“荔枝不来惨不欢”“向来唤做荔枝颠”。荔枝被追捧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的色、香、味,还因为有健脾生津、理气止痛、镇咳养心之功效,可改善失眠、健忘、多梦等症,并可促进血液微循环,令皮肤更加光滑。
荔枝如此味美且营养丰富,怪不得苏轼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夸张地表达了对它的喜爱。荔枝虽好,但多吃容易上火。有网友分析,东坡先生可能是把客家话“一颗荔枝三把火”误听成了“日啖荔枝三百颗”。
荔枝吃多了不仅上火,还可能造成酒驾。这是真的吗?有人用呼气式酒精测试仪做过测试:吃荔枝前检测到酒精指数为0,吃下荔枝后再检测,仪器显示为35mg/100ml,超过了酒驾标准。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成熟的荔枝含糖量很高,且被外壳包住,从树上摘下来后,细胞内部会缺氧,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在运输和储藏过程中,为了保鲜会低温密封,密封使荔枝无氧呼吸更强,产生的酒精更多。
吃荔枝后检测的结果看似酒驾,但与真正酒驾有本质区别。这时候的酒精主要在口腔表层,而血液中含量并不高。用清水漱口后稍等一下再测试,即可判别真假酒驾。
事实上,利用荔枝发酵,可以生产美容养颜的荔枝酒。荔枝酒酒精度低、口感温和、酒香浓郁、营养丰富,具有干净明亮的琥珀色、迷人的荔枝香气以及和谐的葡萄酒口感。怀枝、妃子笑、糯米糍都很适合酿造荔枝酒。
吃荔枝后酒驾是假的,多吃荔枝致病确是真的。每年荔枝上市的季节都有“荔枝病”发生。荔枝病也叫“低血糖急性脑炎综合征”,发病人群以儿童居多。荔枝病的症状为头晕、乏力、抽搐、呕吐、心慌、出汗,甚至会昏迷,抢救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荔枝病在临床上的主要特征是低血糖。荔枝很甜,含糖量很高,为什么吃多了反而发生低血糖呢?
有人认为,荔枝含有丰富的果糖。从化学角度来说,果糖和葡萄糖是“亲哥俩”,叫作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正常情况下,进入血液的葡萄糖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因为果糖和葡萄糖类似,因此,当大量摄入果糖时,胰岛素的分泌也会增加。胰岛素的功能是降血糖,但这时血液中只是果糖高而葡萄糖并不高,于是就导致了低血糖。然而,这种解释未必正确。大枣、樱桃、榴莲等水果中也含有丰富的果糖,怎么没有听说过食用后会引发类似的疾病?
2017年《柳叶刀》上的一篇论文提出了一种更为科学的新解释。该文认为荔枝病的罪魁祸首是荔枝中含有的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正常情况下,当血糖不足时,身体可以通过“糖异生”将乳酸、丙酮酸、氨基酸等多种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但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抑制了“糖异生”,因此,大量食用,特别是空腹食用荔枝后就容易发生低血糖症。
广东有句谚语:“饥食荔枝,饱食黄皮。”这句谚语后半句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因为黄皮是一种芸香科植物所结的黄色浆果,有消食健胃等功效,但前半句值得商榷。荔枝固然富含营养,可以补充能量,消除饥饿,但空腹食用时不宜过多,更不能把荔枝当饭吃。
食用荔枝可能导致“上火”“酒驾”“荔枝病”,但这不是荔枝的错,而是贪食的过。
荔枝不仅馨香味美、营养丰富,而且色彩娇艳、妩媚可人、寓意吉利,因此是国画大师齐白石常畫的题材。齐白石的荔枝图,笔墨精妙,形神兼备,独具一格。欣赏其荔枝图,人们虽然难以判断荔枝的品种,却总能被其鲜艳的色彩震撼,甚至能够感受到荔枝淡淡的清香、甜甜的味道。
荔枝的色、香、味不只是为了吸引人类,更主要的是为了引诱昆虫等动物为其传播花粉、种子,保证其繁衍生息。欲知详情如何,请看《蜂舞荔枝丰,歇枝大小年—荔枝的故事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