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教学背景和教学经验,以环境设计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工匠精神融入高校环境设计教学的价值和路径,为提高环境设计教学质量和弘扬工匠精神做尝试性探索。
关键词:工匠精神;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6-00-03
2016—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五提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学术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在向质量时代挺进的背景下,工匠精神作为优秀的精神动力,应融入各行各业,充分发挥其精神引领和动力促进作用。
在教育领域,中国高等教育同样处于从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转型的重要阶段。作为支撑教育事业的基本活动之一,教学活动成了实现高质量转型的重要切入点。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过程中,将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精益求精,助力高等教育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1 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
目前对工匠精神最普遍的解释是,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劳动精神,这指出了工匠精神最基本的内涵。实际上,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止此,追寻历史,其实它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精神合集。
1.1 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表现为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底色。工匠的整个造物过程,从选材、制作到装饰打磨,是工匠倾注心血的过程。在没有精密仪器、设备的古代中国,其物质产品,无不是手工匠人细致、认真、精益求精的成果。如《天工开物》中讲到日用釜锅的制作方法时,在塑模部分强调“其模内外为两层,先塑其内,俟久日干燥,合釜形分寸于上,然后塑外层盖模。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1]。“差之毫厘则无用”,说明工匠在塑模的过程中要十分专注,并且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1.2 敏求好学的学徒精神
敏求好学的学徒精神,突出表现为尊师重道、虚心向学的精神。实际上,工匠从学徒时期开始,学习与摸索就贯穿其职业生涯。韩愈《师说》云“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2],就点明了工匠群体之间互相拜师学习的传统。在传统社会,“人有三尊,君、父、师”[3],体现在手工行业,师徒关系不仅是一种职业关系,还是一种宗法伦理关系。师傅之于徒弟具有绝对的权威。在学徒阶段,徒弟关于行业技艺的知识几乎全部来自师傅的言传身教。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下,徒弟对师傅充满了权威的敬畏和长辈的敬爱,即所谓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学习是集生产、生活与学习于一体的技艺传承,工匠应时刻保持谦逊好学的心。
1.3 求索不止的创新精神
求索不止的创新精神,突出表现为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创新。历史对工匠的忽视往往遮蔽了工匠对技术的贡献。据明人罗欣《物原》的整理,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器物,其创新主体基本上是圣人、君主。然而现实是,万千器具皆为工匠庶民之集体创制,正如李约瑟在考察中国传统社会的发明创造时所说,“最大的发明家群体还是平民、技师和工匠”[4]。只是这种发明创新总是一种无名氏的集体行为,是在一代又一代的改进、完善与发明中缓慢推进的。
1.4 真诚美善的人格精神
真诚美善的人格精神,突出表现为伦理道德层面的真善美,是工匠之“德”的集中体现。
在传统社会,“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5],其中“正德”居于首要地位,说明“德”是传统造物活动和行为要求的首要准则。对工匠而言,这种“德”主要体现为真善美的人格精神。
其中,“真”是指工匠的行为品德,指工匠在活动过程中的童叟无欺、诚实如一,是工匠人格精神中最基本的品质。“善”是指工匠的目的层面,指工匠活动的意图或动向的善,是一种利他的善良品质。在传统社会,评价工匠技艺之巧拙的标准之一在于是否“利于人”,这里的“利于人”指向工匠造物目的之善。“美”则指向工匠的信仰层面,实际上是工匠“真”与“善”品质之升华,是一种“义”,是工匠之于民生家国的情怀。
2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环境设计教学的价值
2.1 丰富环境设计教学内容
目前,就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课程来看,其教学普遍重视环境设计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为例,大体分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程。
其中专业理论课又分为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基础理论课程如设计概论、设计史、设计文献与写作等,主要教授设计历史、通识理论等相关内容;专业理论课程则是与环境设计直接相关的课程,如环境行为与心理、景观设计史等,主要教授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历史与理论等内容。
专业实践课则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绘图、制图和设计表现的动手能力,典型的如景观设计实训等课程。
很明显,课程设置显示了课程内容的专业度和聚焦度,凸显了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然而素养层面的内容无法保障。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设计课程中,将有利于丰富专业课程中素养层面的内容。
2.2 促进环境设计“教”與“学”双向互动
将工匠精神融入环境设计教学中,有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都是一种单向式的灌输教育,当然广大教育者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也在积极寻求转变,获取到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关于“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探索并没有停止,也没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可行的普遍意义上的方法。
而基于工匠精神的探索,将提供一种“教”与“学”的互动方式。将工匠精神融入环境设计教学中,要求教师的“教”不仅是知识的单向输出,还要关注学生的接收与吸收程度。同样,学生也不能是被动接收,而是要主动与教师沟通,针对内容提出疑问和新的见解,针对教学方式提出建议,从而构建一种良性的教学方式。
2.3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对教师而言,将工匠精神融入环境设计教学中,不仅是针对教学内容,还是针对其自身的教学素质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将工匠精神运用到教学科研中。要深入企业,关注行业需求与动向,投入社会服务项目,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使自身具备匠人品质;要专注研究,关注专业前沿研究进展与动态,不断夯实自身的专业理论基础,更新专业知识,使自身具备求索不止的精神。此外,还要钻研教学事业,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因材施教,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充实新的教学内容,使自身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
教师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中,促进自身自觉践行工匠精神,全面提升教学素养和能力。
2.4 有利于培育全面发展的设计专业人才
在现代生产模式、跨国贸易、便捷交通等多重要素编织的社会中,设计的结果具有了全球性影响的可能。设计方案一旦进入消费环节,其影响就会随着销售数量的增长不断蔓延。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特别是环境设计,一旦环境设计方案落地,其影响就是广泛而持续的,这就要求设计师用一种审慎的、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设计创意和每一件设计作品。
而设计专业学生作为职业设计师的储备力量,设计教育应在其求学阶段就培养他们的意识和素养。从这个维度,将工匠精神融入环节设计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象牙塔中树立责任意识。特别是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背景和趋势下,将工匠精神融入环境设计课程中,将有利于塑造学生敏求好学的学徒精神,激发学生求索不止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踏实敬业的精神,帮助学生形成真诚美善的人格精神。
3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環境设计课程的教学措施
3.1 修订教学大纲,将工匠精神全面植入环境设计课程
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几个重要方面,是指导课程教学的基本框架。要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在教学目标方面,要将工匠精神目标要求嵌入课程教学目标中。在培养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以及严谨负责的设计责任感等。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依据课程各自的特色,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有意识地强调课程内容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关联。在理论课程中,侧重历史人物励志的成长史、经典产品精益求精的设计过程、经典理论曲折的发展过程等,以彰显职业精神、创新精神、钻研精神。
如在设计史课程中,以设计师的成长故事为专题,讲述设计师如何在环境艰难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设计梦想,如何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设计出影响世人的设计作品,如何寻求适合机械生产的设计范式,推动设计服务社会大众等。
在专业实践课程中,侧重经典产品的模仿设计实践,设计为社会问题求解的探索实践等,体悟创新精神、求索精神,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工匠精神。如南京林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等专业实践课程中就融入了对乡村建设中痛点问题的思考和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通过实际项目,解决现实问题,满足目标群体的真实需求。
3.2 建构基于工匠精神的课程资料库
课程资料库是上好一门课程的基础,资料库资料的丰富程度、更新及时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基于工匠精神的课程资料库主要是指在资料、素材的选择上既要体现与专业的匹配度,也要体现与工匠精神的契合度,也就是说要侧重选择环境设计领域的创新探索精神、专业专注精神,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基于工匠精神的课程资料库从类别上主要包括线上线下资料库。其中线下资料库主要是通过收集教师优秀作品、学生优秀作业以及其他相关优秀案例等汇聚成课程教学的实体资料素材,让学生在课程中通过现场观摩、结合教师讲授,切身感悟所蕴含的设计知识、设计智慧、设计态度等,感受实体素材中所承载的工匠精神。
线上资料库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是师生作品,还包括世界各类优秀案例和各类资料,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包括各类推文、电子书籍文章、图片、视频、动画甚至是游戏等。由于线上资料库具有随时随地学习、共享、快速检索、及时更新等特点,线上资料库的建构更加紧迫和重要。基于工匠精神的线上资料库主要是指各类相关资料在符合专业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工匠精神的内涵,传递社会正能量。譬如类似《大国工匠》的系列视频,既体现了设计与造物的智慧,又展现了各类工匠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为事业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3.3 采用校企结合,双轨制教学模式
一方面,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普遍偏向课堂讲授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设计理论知识的积累具有优势,但是近些年关于设计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不足、实操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与行业需求匹配失调等问题一直存在。因此,加强设计专业学生动手实操能力的培养则成了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
另一方面,传统工匠技艺的学习是在工作场所,依据徒弟的认真观察、师傅的口传身授逐渐完成。这种方式对经验性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成效显著。因此,结合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基于工匠精神的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提倡校企结合、双轨制教学。所谓校企结合、双轨制教学,一方面是指通过建立学校与专业相关企业的联动培养课堂,校内教师作为设计专业知识的主讲人,负责对理论知识、技能的讲解与传授;企业教师作为设计实践项目导师,负责带领学生体会真实的设计过程,在设计落地的过程中,学习灵活处理设计方案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双规制导师团队,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掌握设计理论与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则是针对教师本身而言,校内教师与企业建立常态化交流互助机制。教师要深入企业,向企业一线导师学习,了解最前沿的行业需求和发展现状,不断更新和调整专业课程内容。
4 结语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源自历史、延续至当代的精神能量,包含了敬业精神、求知精神、创新精神、真诚美善的人格精神等,是一种多元内涵的复合体,对环境设计教学的改革与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是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程大纲的改革、课程资料库的更新、双轨制教学模式的建构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师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完善环境设计教学。
参考文献:
[1] 宋应星.天工开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157.
[2] 乾隆.唐宋文醇:上[M].乔继堂,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14.
[3] 班固.白虎通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106.
[4] 李约瑟.文明的滴定: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M].张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7.
[5] 左丘明.左传[M].蒋冀骋,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6:89.
作者简介:李青青(1990—),女,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