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菲
视觉中国供图
2022年7月21日,一个令人十分沮丧的消息传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长江地区的特有鱼类白鲟已绝迹,而长江鲟也被宣布为“野外灭绝”。 对于宣布白鲟灭绝,人们可能还会有一些心理准备,因为白鲟早在2020年就已经被定义为“功能性灭绝”,官方宣布其灭绝只是时间问题。而长江鲟的“灭绝”,则是让人大跌眼镜!不像白鲟近20年都没有被发现,这几年来,长江鲟时不时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渔民和垂钓者经常会误抓到它们,可为什么这么快就“灭绝”了呢?其实,长江鲟的“灭绝”并不是真正的灭绝,而是一种“野外灭绝”。“野外灭绝”是物种生存状况的一种表征。当某一种生物仅存在于人工圈養的环境中,或经过人工野化训练后返回其栖息地时,该物种被定义为“野外灭绝”。白鲟这种诞生于白垩纪、活过了1.5亿年的生物彻底消失让人们十分伤感,当人们重新关注鲟鱼保护的时候,猛然发现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世界现存的26种鲟鱼正全部面临灭绝风险。而导致鲟鱼灭绝的主要威胁除了非法捕捞这种主动式的破坏方式,还有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水坝则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
水坝一直是河流物种灭绝的“背锅侠”。诚然,水坝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这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水坝作为一项建筑,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助力。而如今,动辄百米高的大坝已经不单单是作为储水、发电等功能性作用的工具了,很多水坝作为新的现代奇迹,依靠着其宏伟的身姿和背后各种各样的故事,已经成为了很多旅行者想要探索的风景。
“如果说金字塔和神庙是古埃及的奇迹,那阿斯旺大坝就是现代埃及的骄傲。”每一个辉煌的古代文明都有属于自己的母亲河,如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长江和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而尼罗河则孕育了辉煌的古埃及文明。正如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穿越了埃及的全境,为沙漠提供了珍贵的水源,几乎为埃及提供了所有的淡水,哺育了埃及所有的人口。而另一方面,世界上所有的母亲河都有“比较暴躁”的时候,从古至今,洪水成了对文明的最主要威胁之一,所有古文明的传说中几乎都有关于洪水的篇章。从埃及王朝时期开始,历代法老都对尼罗河的安全极其重视,毕竟尼罗河关系到整个王朝的生死存亡,在很多古埃及的壁画中都可以看到与尼罗河相关的内容。现代埃及之父穆罕默德·阿里在开拓疆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水利与农业的重要性。随着一系列的运河、排水沟和堤坝的修建,埃及农民首次可以在洪峰过后灌溉农田,一年可以收获两三季。由于灌溉水源充足,埃及耕地面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世纪后半叶,埃及逐渐沦为殖民地,成为英国的棉花种植地。为了使埃及能够种植更多的棉花,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改造,其中就包括第一座阿斯旺水坝,如今被称为“低坝”。第一座阿斯旺大坝由于设计漏洞和年久失修,在上世纪40年代的洪水中几乎漫堤。于是,埃及以举国之力,在苏联的帮助下修建了如今的阿斯旺大坝。
阿斯旺位于埃及南部,距离埃及古都底比斯大约200公里。从王朝时代起,阿斯旺就是埃及的贸易重镇,更被认为是埃及民族的发源地,如今这里也是埃及的著名古城、旅游景点和贸易中心。但同时,阿斯旺也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之一,多年不降雨是常有的事情。如今,依靠着附近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举世闻名的大坝,阿斯旺这座城市逐渐恢复了千年前的繁荣。其实,除了名胜古迹和水坝,人们来到这里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住一晚“老瀑布酒店”。这家酒店可以说是整个埃及最负盛名的酒店了,原因也很简单——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这家酒店居住了一年之久,并在这里写出了那部脍炙人口、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尼罗河上的惨案》。正是在这家酒店的某个阳台上,阿婆一边靠在阳台的躺椅上看着日落,一边构思着这个精彩的故事,最终在某个房间的写字台上完成了这部经典之作。
阿斯旺水坝全长3830米,高111米,是世界七大水坝之一。1960年在苏联援助下动工兴建,尽埃及举国之力、历时10年建成,耗资约10亿美元,使用建筑材料4300万立方米,所用石材相当于胡夫大金字塔的17倍,坝堤足有40层楼高。这些数字堆积在一起就能给人无限的联想,但驱车到达阿斯旺大坝之后,不免惊叹一声:“就这?!大坝在哪里?”其实,从公路驱车到大坝几乎看不到大坝的身影,因为公路就修建在大坝的顶部,如果不是两边荷枪实弹的士兵看守,还有导游提示已经到达,真的完全感觉不到自己已经在这个世界工程奇迹的旁边了。
老瀑布酒店就是阿加莎写下《尼罗河上的惨案》的地方。
阿斯旺水坝纪念碑。纪念碑塔身由5片“莲花花瓣”组成,“花瓣”上有埃及和苏联的国徽图案,以及时任两国领导人的头像。
下车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巨大的阿斯旺水坝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苏联对修建阿斯旺水坝提供的大力帮助,也是为了纪念埃及与苏联之间的友谊而修建。这座高120米的纪念碑是埃及最高的纪念碑,整个纪念碑就像一朵巨大的莲花,塔身由5片“莲花花瓣”组成,而莲花也是埃及的国花。塔内有精美的浮雕,“花瓣”上有埃及和苏联的国徽图案,以及时任两国领导人的头像。从塔顶往上看,造型别具一格——中央为苏联标志的齿轮,四周为象征埃及的莲花,齿轮与莲花紧密相连,象征着两国的坚实友谊。走出纪念碑,路边有展示大坝修建时历史照片的宣传栏,接着就可以来到大坝的边缘。
站在大坝的边缘,终于有点“超级工程”的意思了,大坝气势磅礴,犹如一条巨虹横跨尼罗河。阿斯旺水坝是埃及现代化的起点,30多年来它为埃及的工农业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经济效益极大——阿斯旺大坝使近100万公顷沙漠得以被开垦成可耕地,同时一改埃及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而水位落差产生的巨大电力也成为埃及迈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动力。俯瞰着平静的尼罗河,也许这种稀松平常的平静是靠着当时埃及巨大的决心和全体人民的努力才换来的,也许这种平静正是埃及人民数千年来一直期待的梦。
说起阿斯旺大坝,有一个人的名字就不得不提,他就是埃及历史上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纳赛尔。这位带领埃及走上了独立道路、极具传奇色彩的领导人带领埃及人民夺回了苏伊士运河之后,极力推动修建阿斯旺大坝,才让这座水坝得以落成。由于兴建水坝,使得尼罗河上游的水位升高,之后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人们为了纪念纳赛尔,于是将它命名为纳赛尔湖。欣赏阿斯旺大坝的最佳方式其实就是在纳赛尔湖泛舟。纳赛尔湖清澈见底,湖面波光粼粼,仿佛镶嵌在埃及南部沙漠中的一颗深蓝色水晶。高坝和低坝之间的湖水是最美的,因为处在两个大坝中间的原因,湖面非常平静,湖面上点缀着一座座小岛,一艘艘小船在小岛间穿梭,相当自在,人们站在船头眺望,阿斯旺大坝尽收眼底。巨大的纳赛尔湖为埃及这样的沙漠国家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环境的改变使周围一望无际的沙漠变成了一片绿洲。特别是阿斯旺,相比起其他埃及城市来说,这里的空气更加清新,也更加湿润,不远处的湖面上吹来一缕凉风,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空中俯瞰阿布辛贝神庙。
“太阳节”的阳光会照射到神庙最深处的雕像。
纳赛尔视察阿斯旺大坝建设。
记录下当年阿布辛贝神庙“搬家”的历史影像。
智能手机兴起的时候,很多人玩过《神庙逃亡》这个小游戏:一名冒险者在迷宫般的神庙中奔跑,甩开背后追逐的“怪物”。而在修建阿斯旺大坝的时候,埃及就演示了一场“神庙逃亡”,这场逃亡的主角就是神庙本身。
“我是万王之王奥兹曼迪亚斯,仰望我的功绩,绝望吧!”——这段话出自著名诗人雪莱的《奥兹曼迪亚斯》。“奥兹曼迪亚斯”这个名字可能大家有些陌生,他的另一个名字是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被埃及人称为“最伟大的祖先”,又被史学家称为“拉美西斯大帝”。这位著名的法老为古埃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也给千年后的阿斯旺大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如果修建阿斯旺大坝,将会有22座神庙被淹没,其中就包括阿布辛贝这座拉美西斯二世最著名的神庙。
这是历史与发展的直接冲突,对于极力主张修建阿斯旺大坝的纳赛尔来说,这也是他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之一:如果不顾神庙直接修建大坝,那么古埃及最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就将长眠于水下,最终被破坏殆尽;而如果为了这个神庙就放弃埃及人民的生活和发展,也未免有些因小失大。就在这两难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伸出了援手,它向世界各国发出呼吁,希望可以通力合作来挽救这些神庙。全世界共有50多个国家作出了回应,其中24个国家的考古学者组成的考察团最终承接了一个伟大的使命:将这些神庙迁移到安全地带。这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而其中最难迁移的是最著名的阿布辛贝神庙。首先,这座神庙是从整个山体中开凿出来的,而且神庙本体也非常巨大,有50多米高、60多米深,光是神庙门口的拉美西斯二世和3位神明的雕像就有20多米高。其次,这座神庙的设计有着远超其几千年历史的精巧。阿布辛贝神庙有一个近乎奇迹的现象,就是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即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和登基日,阳光会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60多米深的长廊,照射到神庙尽头的右边3座神像的身上,让神像熠熠生辉,而最左边的黑暗之神却永远躲在黑暗里。这个精巧得几乎像神话的设计被古埃及人当作神迹一样看待,这两个日子被古埃及人称为“太阳节”。這个设计体现了几千年前古埃及的建筑师们已经精准地掌握了天文、星象、地理、数学、物理等相关知识,而另一方面,如何在神庙搬迁之后保留这项设计,则是给神庙迁移团队提出的最大难题。
面对这两个难题,神庙迁移团队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有人建议在神庙周围建立高墙挡住水流;还有人提出在神庙周围建立一个纯净水坝,然后在遗址上盖一个巨大的玻璃罩,让阿布辛贝神庙成为水下博物馆。不过由于技术难度太高,这些方案都被否定了。最后执行的方案有些简单粗暴——将神庙切割成块,然后搬运到其他地方再重新组合在一起。这个方案听起来有点像“把大象放进冰箱里需要几步”的笑话,但执行起来的难度其实一点也不小。为了保护神庙,工人们采用了手工切割的方式,用钢锯将神庙一点点地锯开,最终整个神庙被切割成2000多块——最小的有10吨重,最大的则有30多吨,然后将这些碎块转移到新的地方,像搭积木一样地拼起来。将神庙拆开本就不易,而拼合在一起则更难。拼合的时候原本考虑使用黏合剂,但人们发现如此巨大的石块用黏合剂根本不管用,于是不得不选择用钢筋将切割的直角边固定,最后用石粉填充锯缝。如今在参观神庙的时候,如果仔细观察还能看到神像上的一些浅色的切割线。现在4座神像中左起第2座的上半身已经残破,但这并不是搬迁的时候造成的,而是在一次地震中损毁的。
阿布辛贝神庙的搬迁工作持续了4年,这座神庙终于保住了。这项搬迁工程可以说是全世界文物保护事业的一个壮举,但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尽管无数一流的科学技术人员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测算手段,但神庙搬迁之后,“太阳节”的时间还是出现了偏差,比原来晚了一天。虽然有一些失误,但这座伟大的神庙终究还是保住了,一同“逃亡”的其他神庙也在附近“安了家”,成为了热门的旅游地点。人们在参观这些神庙的时候,不仅能感受到古埃及的辉煌,也可以感受到现代人们在努力发展的同时不忘对祖先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比阿斯旺大坝更加宏伟的,也许正是人们的这种精神。
提起巴西,人们可能一下子会想到亚马孙广袤的热带雨林、里约热内卢宏伟的基督山与热情的狂欢节,还有宽度达到4公里的世界最宽瀑布——伊瓜苏大瀑布。
伊瓜苏大瀑布被誉为世界三大瀑布之一,每秒钟有超过4.5万加仑的水流从伊瓜苏瀑布的多条水柱中以雷霆万钧之势倾泻而下,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伊瓜苏”在印第安语中就是“大水”的意思,而位于瀑布旁的伊瓜苏市每年要接待70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实很多人来到这里,除了欣赏伊瓜苏瀑布这个自然奇观,还会到城市的另一端欣赏一个人造奇观——伊泰普水电站。
阿斯旺大坝修建后,被“抢救”出来的神庙建筑群。
世界上很多水电站都因其宏大的工程本身而成为旅游景点,伊泰普水电站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西与巴拉圭交界的世界第五大河——巴拉那河,是由巴西和巴拉圭共同建设的,被“美国土木工程协会”评选为世界七大现代奇迹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伊泰普水电站都牢牢占据着世界水电站的头把交椅,直到后来才被我国的三峡水电站超越。来到这里人们会发现,让水电站成为旅游景点并不是工程建好之后的突发奇想,而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就经过了细致的规划和精心的打造。
与很多大坝一样,伊泰普水电站从筹备之初就存在着很多争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会导致瓜伊拉瀑布彻底消失。瓜伊拉瀑布位于巴拉那河的峡谷中,由18个瀑布组成,总宽90米,总落差114米,40公里外都能听到瀑布的轰鸣声。瓜伊拉瀑布最大的特点就是水流非常充沛,它曾经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瀑布之一,每秒钟的平均流量超过1万立方米。如此充沛的水量既带来了美丽壮观的景色,也带来了汛期洪水的隐患,还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如果能被利用起来,将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最终,巴西和巴拉圭还是决定合作修建这座水电站,人们在瓜伊拉瀑布边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葬礼。1986年9月,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自然学家来参加这场瓜伊拉瀑布的葬礼,时任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也亲自到场,他特意穿上葬礼专用的黑色礼服,主持了这场特殊的仪式。
面对发展与自然美景之间的冲突,虽然还是发展的动力占了上风,但巴西和巴拉圭并没有将生态环境丢到一边。在伊泰普工程开工之前,就已提出了有关生态影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指出了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为了查清其消极影响并找出克服的办法,进行了认真的环境保护研究。随后又进行了社会的、生物的和自然方面的细致调查,建立了详尽的资料档案,包括考古、森林、动物、水生环境、沉积作用、气候和土地征用等。在水库建成后,将水位上涨后形成的数十个孤岛建设成独立的生态保护中心,用以维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就是伊泰普水电站的绿色工程。如今伊泰普动物园已经成为游客们除了参观水电站本身之外最喜欢的去处之一。伊泰普动物园除了作为旅游景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对野生动物进行试验性的捕捉和养护,为将来的动物拯救工作打下了基础。而在水库周边,则建立了超过6万公顷的绿色保护带,其中永久的保护带就有100米宽,这个由数十个种类、数百万棵树木组成的绿色走廊,除了维持生态,也成为了游客进行游览的好去处。
伊泰普水电站开闸泄洪时的壮观景象。
水電站观景台。
长期以来,水电站对于鱼类的影响一直是最大的,而伊泰普水电站在建设的时候也想到了这一点。为了减少对大坝下游的负面影响,当局完成了一项鱼类产卵渠道工程,藉由洄游训练,减少环境影响,促进下游渔业生产。结合产卵渠道和水产养殖站的工作,促进了当地鱼类的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1986年,伊泰普水库开始圈养鱼类,圈养技术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在某些鱼种中已取得明显效果。1987年,人们开始救助被困在水轮机里的鱼,共救出约2.5万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伊泰普水电站的鱼类保护工作成为了全球的典范,而如今这些保护措施和成果也成为了水电站游览的一部分。
除了自然环境层面的保护,伊泰普水电站在人文层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建立了按年代和文化划分的考古勘测点273个,包括遗址、艺术品、遗迹17万多处,最古老的可追溯到公元前6100年,伊泰普的“考古游戏”一直是孩子们的最爱。到了晚上,也有夜景游和大坝灯光秀,还可在水电站的天文中心欣赏璀璨的星空。
在每年的旅游收益中,水电站还会拿出相当一部分作为“伊泰普科技园基金”,不但可以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还专门成立了“伊泰普科普园”。不得不说伊泰普水电站的科普工作做得很好,除了展示厅里的各种图片资料,还有水电站很多设施的模型和部件展出,大到几人高的管道部件,小到可爱的工程师人偶玩具,还配有专业人员为游客进行讲解,伊泰普水电站在工业旅游上的细节设计着实令人叹服。出了展示厅,外面的小景或机器人模型等都是用建站时的工业废料所建,据说是一些工程人员的即兴之作,现在都当宝贝一样展示和保护。
在伊泰普水电站,还有一个特殊的景观“名人植物园”,很多国家的政要参观完水电站之后,都会被邀请在“名人植物园”种上一棵树,并且在树上挂上铭牌留念。最令人感动的是,并不是只有名人政要才有资格在这里种树挂铭牌,“名人植物园”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凡是在水电站工作15年以上的普通建设者,都可以在这里亲手栽下一棵小树苗,挂上纪念牌。有些树已经长大了,有些还只是幼苗,一代代的建设者们用树木构成一片绿色的印迹,给后人留下思念。這不仅是一片绿色的园林,更是一首美好赞歌。
“伊泰普”,在印第安语中的意思是“会唱歌的石头”。在来到水电站之前的几天,伊瓜苏下了几天的倾盆大雨,所以很幸运地可以看到伊泰普水电站泄洪,据说每年只有几次机会可以目睹这样的大场面,可以说非常幸运。尽管为了安全,参观泄洪的观景台距离泄洪道的距离有将近3公里远,但喷薄而出的水流还是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果然是“会唱歌的石头”。导游介绍,泄洪时候的水量有时候可以达到伊瓜苏瀑布的2倍之多。也许,在瓜伊拉瀑布消失之后,水电站泄洪形成的“人造瀑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们的遗憾,而泄洪水道的轰鸣声,则是为瓜伊拉瀑布献上的一曲挽歌。
2016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参观伊泰普水电站的时候表示:“水可以很和平、宽容与和谐。但与此同时,水也可能带来灾难。因此,水应当以洁净、可持续和和平的方式得到维护。”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水一直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而如何可持续地利用水资源,则是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环保与发展,也许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只要我们富有创新精神,将道德意愿、政治意愿和科技能力结合在一起,我们就能够为人类和地球打造出一片最美好的未来。
(责编: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