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古诗文群文阅读的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反复吟诵、联系生活体验、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浸润在古诗文的情境中,感受其韵味;在对话文字、对话作者、对话时代的探索中,学生能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从而激发家国情怀;在探究规律、发散思维、对比分析的活动中,学生能提升思辨能力。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开展古诗文群文阅读,促使他们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古诗文群文阅读;文化自信;小学语文
作者简介:季婉娜(1993—),女,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双甸镇双甸小学。
文化自信指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古诗文作品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蕴藏着不少文化信息,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媒介。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零散地学习古诗文,很难系统地了解其中蕴藏的文化信息。所以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到古诗文群文阅读的活动中,这样学生能积极探究文化,提升民族认同感,从而更好地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一、浸润,滋养生命韵味
(一)反复吟诵,体验音韵之美
古诗文的语言有着天然的美感,具有押韵、符合平仄等特点,在吟诵的时候给人一种节奏感,而这种节奏感是汉语所独有的。因此,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美有助于学生感受汉语的独特性,从而提升文化自信。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到配乐诗朗诵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古诗文的韵味,浸润在特定的情境中,得到滋养,获得独特的生命感知。
例如,《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具有音韵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群文阅读的活动,让学生参与配乐诗朗诵,在反复吟诵后,学生形成了诗感,此后教师再引导他们具体体会音韵美。“大家觉得这几首诗歌在音韵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学生先注意到作品字数上的不同,尤其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长短句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分别注意押韵和平仄的情况,并给学生推荐一些介绍诗歌格律和词牌的资料,让学生说说这些作品分别属于哪一类。在吟诵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了律诗、绝句的区别,并对词牌有了初步了解。
在吟诵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深深感悟到其語言的节奏、韵律,能用和前人相同的韵律吟诵作品,感受他们的情怀和思想,用最本真的方式体会古人的内心世界。这样能让学生浸润其中,让音韵美滋润他们的心田。
(二)联系生活,指导知人论世
创设具有传统美的生活空间,能让学生浸润在特定的情境中,体会古诗文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作品的同时了解古人的生活,体会他们内心的情感,并通过开展角色扮演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与古人产生共鸣。最后,教师还要让学生思考古诗文对自己的启示,指导学生知人论世。
例如,《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都是展现乡村风光的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感受古人的生活状态,并说说这些诗歌给自己什么启示。有学生提出:“我觉得这些诗歌都很好地展现了野趣,展现了古人的慢生活。如今我们的城市生活过于紧张,很多人都缺乏慢下来思考人生的时间。”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模仿古人的生活状态,静下来,想一下自己未来的打算是什么,自己想要追求怎样的人生。这样能让学生从古人的身上得到启示,又反思自己。有学生认为:“我认为古人淡泊名利的思想很值得现代人学习,我们不应该只简单地追求物质生活,也要追求精神世界。”
在了解古人的生活,鉴赏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和作者产生了共鸣,他们能深入古诗文中,理解古人的行为,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而这些内容又反过来指导学生端正自己的行为,让学生辩证地思考各种问题,对他们的人生也有所启迪。
(三)主题活动,深化个性认知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能让学生浸润在古诗文的情境中,滋养他们的生命。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组织其参与到实践类的活动中。如以情感为主题,感受古人送别时的不舍、思乡等情感;以意象为主题,参与赏花、赏月的活动等。这些方式都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例如,《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等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让学生搜索和琴棋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古诗文,并参与主题活动,说说在当代社会要如何传承琴棋书画,并让它们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样的主题活动既体现了文化传承,又能提升学生的个性认知。有学生提出:“从《书戴嵩画牛》中,我体会到了古人的专业精神,为了寻求专业知识,要找对道路,不耻下问,这样才能得到进步。”除了赏析诗文,学生还思考如何传承文化。有学生提出:“我们可以将琴棋书画和当代文化结合,让它们体现出时代性,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主题活动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更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广度和深度,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能更好地提升其文化自信。
二、对话,洞悉昂扬情怀
(一)对话炼字,呈现丰富画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构筑师生、生生、生本多元对话的课堂[1]。在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对话,体会古人的心理,感受其情怀,这有助于学生读懂作品,提升其文化自信。在赏析诗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替换法替换掉诗文中的词句,然后再对比鉴赏,还可以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再现诗歌的画面,从而体会文字的张力。
例如,在教学《寒食》《十五夜望月》等描写古代特定节日的古诗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人是如何通过字词体现出特殊的时间点的呢?你能否将它们替换掉,看看表现效果有什么不同。”有学生认为“冷露”“桂花”“秋思”等词能很好地体现出中秋节这个特定的时间点,如果换成露水、香花、思念等词,就无法体现出这一点。同时,他们还发现,这些意象能在脑海中组成具体的画面,很有画面感。在炼字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诗歌用词的精妙,教师鼓励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其他作品,看看它们如何体现出特定的节日,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在赏析作品字词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生动的词句能让读者在脑海中还原特定的场景,学生的赏析能力和创作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中文的博大精深,提升了民族自豪感。
(二)对话作者,感受创作心理
走进作者,和作者“对话”,感受作者的创作心理,能让学生见作者之所见,想作者之所想,从而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提升和文本“对话”的效果。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文本的背景信息,让学生逐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其情感,从而提高其阅读赏析的水平。
例如,《墨梅》《马诗》《石灰吟》《竹石》等都是咏物诗,作者表面在写梅花、马、石灰、竹子等事物,但实际上却借物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学生在诵读这些作品时要尝试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其创作思想。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群文阅读,让学生分别搜索作者的背景信息,了解他们是在何种生活境遇下创作了这些诗歌,其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有学生提出,《墨梅》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个清高的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内心的纯净,所以他在作品中也刻画了同样特点的墨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学生总结归纳了咏物诗的特点,认识到这类作品常常借助事物来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人生志向。
在和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他们认识到,这些情感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由此学生能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这对他们品行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对话时代,升华民族大爱
对话时代指的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和文本创作背景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分析体会,感受特定时代背景下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体会古诗文作品中蕴藏的民族大爱。
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教师组织学生品读杜甫创作的其他诗歌,尤其要选择那些展现安史之乱场景的诗歌,并寻找一些描写安史之乱的史料,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学生在阅读了“三吏三别”等作品后认识到,在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而作者则怀着爱国爱民的心,用诗歌将自己看到、听到的内容都记录下来,既记录了历史,又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爱。学生感受深刻,认识到不管是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时代,人们都依然怀着一颗爱国之心,用诗歌表达对民族、国家的爱。学生对诗人杜甫充满了崇敬,而自己也坚定了爱国之心。
教师可以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将古诗文阅读和历史学习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深入了解特定时代的背景。这样学生能认识到爱国、爱家、爱民是亘古不变的中华美德。同时,学生也开始思考,自己在当今时代要如何用自己的努力,更好地建设国家。
三、思辨,收获人生智慧
(一)联结,学会发现规律
古诗文中蕴藏着前人的智慧,挖掘这些智慧,并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展开思辨,这也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一个好方法[2]。将表达目的相同的古诗文作品结合起来,对比品读,能让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时,这种方法也能让学生形成联结思维。
例如,《出塞》《凉州词》等都是边塞诗,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让学生品读课内外各种展现边塞风光的作品,然后运用联结思维,分析这类作品中一般会使用什么意象,能否从这些意象联想到诗人的情感。学生发现,边塞诗中大量运用“大漠”“孤城”等意象,这些意象体现了战士驻守边疆的辛苦,也表现了战士们坚定的信念。由此学生认识到“大漠”“孤城”和戍边战士情感之间的联结点,并认识到这就是边塞诗创作的基本格调。此外,学生还从“白骨”“愁绪”等意象中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以及边塞战士英勇杀敌的精神。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联结法拓展阅读其他类型的古诗词,看看能否从意象中了解古人的内心世界。
学生可以采用联结法,找到某一类诗歌中常用的意象,然后分析这类意象常常联结哪一种情感,体现哪一种思想。学生还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拓展阅读其他不同种类的诗歌,自主建构,整合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二)发散,引导自主建构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呈现出多维发散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问题,从而提升自主建构的能力。
例如,学习《望洞庭》之后,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山水的壮美,教师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品读更多介绍山河美景的诗篇,如《望庐山瀑布》《三衢道中》等,然后提问学生:“你认为用哪些手法能更好地展现山水美景呢?大家结合自己在群文阅读中读到的诗篇,具体举例说说吧。”组织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自主建构。有学生答道:“可以适当夸张,展现山水的壮观,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其中的代表。”还有学生答道:“恰当的比喻能很好地展现山河的美,如‘白银盘里一青螺就是这样的。”此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看看在诗歌中找到了哪些修辞手法,让感兴趣的学生自主创作。
为了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維,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与头脑风暴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分析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分析问题,最后再整合彼此的想法,促进自主建构。
(三)对比,审视价值观念
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能让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更清晰。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比彼此的想法和观点,这样能让学生明辨是非,提升思维能力。
如在阅读《守株待兔》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群文阅读,寻找其他文言文短篇,看看它们浓缩成了哪些成语,并结合其中的寓意进行探讨。有学生说:“我觉得守株待兔并没有什么错,主人公十分有耐心,有耐心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所以他并没有做错。”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耐心的确是好事,但是,主人公并不是在耐心地完成一件工作,而是什么都没有做,坐享其成。我们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实干,而这个人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结合对比,学生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
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他人的观点,既要看到其中错误的地方,又要看到其中值得借鉴的地方。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从而提升文化自信。
学者温儒敏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是一种肯定和坚守,是信念和期望。古诗文中包含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文化信息,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古诗文群文阅读的活动中,浸润在古诗文的情境中,在思辨中学习,在实践中品味,促使他们扎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得到启迪,提升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范刚.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几种方法[J].江西教育,2020(15):32.
[2]王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探讨[J].教育艺术,202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