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艳
[摘要] 音乐教师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努力探寻音乐教学的生长点,创造出有利于学生情感共鸣的音乐氛围,设计音乐教学的最佳路径,努力创造富有活力的音乐课堂,让孩子们更加喜欢音乐课,在音乐课堂中实现素养生长。
[关键词] 生长点;情境;路径;内涵
音乐艺术之美被称为是“最直接、最彻底、最动人”的美。音乐是一门积聚灵气、催发思维、带动热情、激发想象力的艺术。音乐课程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和进行美育的主要手段,不但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素质,还能够开发智力,尤其是在激发孩子的艺术和思维潜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孩子是和艺术最为密切的群体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讲,每位孩子都是一位小小的艺术家,每位孩子都需要在艺术中游弋。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喜欢音乐课堂,让音乐教学富有成效?教师必须遵循学生音乐学习活动的规律,使教学环节的推进与学生认知活动的展开这两者实现合拍共振。学生在音乐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对艺术认知和情感培养上的“生长点”,如何做深、做透,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是否给予了学生表达初衷的和谐环境,是否构建了有效教学的最佳路径,是否能让学生设身处地用心感受与分享。这些都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生长点”。
一、营造情境氛围,让情感充盈生长
音乐是对人们情感与精神生命状态的创造性表达,在音符与韵律中都承载了一定的人生情感与思想信息。在音乐教育中,引领学生通过音乐感知世界并感受人们丰富多彩的情感、意识与思维,对充实学习者的精神世界,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培养学习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在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草原赞歌》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吟诵诗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教师随即设问:这首诗所描绘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碧绿的草地,洁白的蒙古包,成群的牛羊骏马,多么祥和的景象啊。同学们用弹舌“笃哒笃哒笃哒驾”的节拍来给《草原赞歌》配乐,用声势做前面四个乐句,第五和六句由老师来配。来小朋友们,欢迎大家到我们草原来。
是谁来迎接我们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呢?这两位小朋友大家认识吗?(出示龙梅、玉荣照片)她俩可是草原的小主人,被人们称颂为“草原英雄”。龙梅、玉荣姐妹俩的故事徐徐展开,她们的姓名和故事,由内蒙古草原传到了全国各地,后来她们的事迹被拍成电影、搬上舞台、谱成歌曲、编进教材。教师适时追问:小姐妹们为何能奋不顾身,对抗风暴,保卫羊群?她们的勇气又从何处而来?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体会到,这是来自对故乡、对大草原、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唱一唱她们内心的声音,赞颂美丽故乡的《草原赞歌》。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基础,歌曲是情感的表达。因此,通过歌曲教学,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美好心灵,并提高仁爱的品质,继而引发学习歌曲的兴趣,使他们心灵得到洗涤,情感得到提高。孩子们在体验、探索、感悟、创造一系列的过程中,认知水平和感悟能力得到提高,情感逐渐升华,情境氛围的营造使教学成为充满生机、充满乐趣、充满情感的生命过程。
二、探索最佳路径,让乐感顺势生长
歌曲是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的精神与情感的产物,艺术家们运用了音乐独特的方法来表达情感,或生动或含蓄或庄重或悲伤,让人由此获得了美的陶冶与精神的引领。乐从情感生,就是说的音乐教育应由情感而产生。音乐中的情感牵动了孩子无数颗纯真可爱的内心,使他们得到了美的熏陶,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应用自身的热情来拨动孩子心灵的余弦,并寻找其方向,与其产生情感共鸣,让细腻的情感引领课堂。
在二年级下册《请你唱个歌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谜语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了春天,并探索着春天中的美丽故事。教师用三拍子的律动节拍卡片向学生展示出了春天的图景:你听,美丽的春姑娘来啦,一阵春风拂面而来,同时展示了春风的节拍卡。灵巧的布谷鸟正在枝头向人类传达着甜蜜的祝愿,这时则展示布谷鸟的节拍卡。可爱的蜜蜂正在挥舞着那对轻快的翅膀,此時展示蜜蜂的节拍卡。
水滴落在叶子上发出灵动而美好的声响,此时展示了树叶的节拍卡。这样的设置也为三拍子歌曲的学习埋好了伏笔。
在这美丽的春天里举办一场盛大的音乐会,还有谁来参加呢?你听,歌曲顺然引入,学生听出了两只可爱的小杜鹃,将他们的歌声先行引入,这时候,学生便饶有兴趣地要来学一学小杜鹃的歌声。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很快就将歌曲的音准难点提前突破了。接着,教师再把整首歌曲领唱一遍,揭示主题,学生聆听欣赏并学唱。在多种方式的演唱中,学生基本掌握了歌曲,并不断巩固了三拍子的韵律。
动感的三拍子节奏,总会让人想翩翩起舞,最后欣赏的《杜鹃圆舞曲》选段就将大家的激情充分释放,孩子们在课堂上将自己想象成可爱的小杜鹃一样在林中欢唱,在林中起舞。这时,我们的音乐教室就成为孩子们表现的天空。
探索音乐教育的最佳途径是以学生为主导、实践活动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上尽可能实行开放而多元的教育,尽力创造活泼、新奇、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孩子沐浴在美妙的音乐环境里,深刻体验音乐的美感,让乐感得到启发与深化。
三、挖掘内涵魅力,让心动引领生长
音乐审美需要的不单纯是对乐曲表层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对乐曲内涵的了解,无论是传统乐曲或是现代乐曲,唯有“心动”方可到达音乐审美的最高级境地。
对于四年级上册《送别》一课,开篇一首《叙利亚的孩子》让课堂中的学生热泪盈眶,孩子们从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画面中,感知到失去亲人的痛苦与不安,由此引入低声部低沉的呼唤。学生听后真情流露,感觉有些悲伤、有点沧桑。教师在与学生共情的同时,引入了奥德威1851年的作品《梦见家和母亲》,以表达思念之情。在音乐声中教师带领学生做高低变化的手势,模唱第一、二乐句,解释这两句的旋律是如何起伏变化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旋律从高到低的变化。这抒情的曲调,仿佛是人们在轻声诉说,每一次的旋律下行,又恰似心中的忧伤之情,很好地表现了离乡的惆怅和对亲人的思念。在情感基调铺叙的情况下,再和学生一起了解歌曲流传的背景及创作的由来。当时这首曲子已经在日本流传,并被日本的音乐家填上了日文歌词,取名叫“旅愁”,《旅愁》的音频缓缓而行,你被吸引了吗?是呢,李叔同也被这深情忧伤的旋律所吸引,并把它深深印在心里,回国后重新填上具有中国诗词韵味的歌词,取名为“送别”。
让我们走进歌曲,理解歌词中的情境。学生配乐朗诵第一段歌词,解题“送别”。李叔同要送别谁?你是如何知道的?歌曲是否一开始就告诉你他要送别知交?先呈现的是什么?……接着提问,歌词中呈现了怎样的情景?有何感受?请结合歌词说说。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垂柳等,这样的景物除了让你感到很美之外,还给你什么感觉?为什么?……
歌曲语句精炼,感情真切,意境深远。主要描写了长亭、古道、落日、笛声等晚景,以衬托寂静清冷的氛围。第二个乐段的第一个乐句与前构成了鲜明对比,心情变为了兴奋,又似是深深的感慨。第二个乐句则略有改变地重现了第一个乐段的第二个乐句,更适当地表达了别离亲友的离愁心情。而这种相同或重叠的乐段,在音乐中并没有给人以琐碎、絮叨的印象,相反,增加了整个音乐作品的完整度与统一,并赋予了它某种特殊的审美。在品味中再次唱起歌曲,学生的情感更加浓烈。这“音、诗、画”的绝妙组合,勾勒出了更为丰满真切的人物形象,给学生一个更为立体的全方位的感受。歌词是歌曲的主要部分,由于有了词曲的填唱,学生体会到的意境也变得鲜明而生动。
李叔同的这首《送别》经久不衰,影响深远。它是清末民初时期的一首“学堂乐歌”,既保留了西方音乐的旋律美,又体现了中国诗词的意境美,还被电影《城南旧事》作为插曲而扩大影响,让我们走进电影感受其魅力。看着影片的渐渐落幕,孩子们都情不自禁地拭着眼角的泪水,我们用心在感受,我们用心在歌唱,我们用心在体会。歌曲是灵魂的震颤,感情的流动,声音的张扬,用“心”来体会歌曲给予我们心灵的震动。
我们音乐教师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努力探寻音乐教学的生长点,创造出有利于学生情感共鸣的音乐氛围,设计音乐教学的最佳路径,努力创造富有活力的音乐课堂,让孩子们更加喜欢音乐课,并在音乐课堂中美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