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一帆 王晓娟
摘要:机械美学的审美包含外部机械之美和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原则,这与服装服饰设计中所体现的审美概念不谋而合,二者审美概念的相似性不仅反映了大工业背景下产品设计的理性诉求,还反映了当代消费者对工业制品的感性需求。文章以机械美学原则为出发点,梳理机械美学的发展脉络,研究机械美学在服饰设计中的内在逻辑,探讨当今服饰设计中蕴涵的机械美学和表现形式,为未来机械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思考。
关键词:服饰设计;机械美学;美学原则;形式表现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3
工业革命后,人们的审美倾向由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变,与之匹配的设计由此产生,设计师开始找寻合适的方式,以表现这个时代的设计趋势[1]。随之诞生的是第一代机械美学和第二代机械美学。发展到今天,机械美学已应用到多个领域,其审美倾向也影响着现代的服装服饰设计。
1 机械美学基本概述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工业化不断带来新的建造技术与材料,为艺术、建筑等领域带来新的生机,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城市及社会问题。手工艺时代的建造手段与高度机械化的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加之民主政体的发展,大众审美成为主导[2],因而逐渐衍生出以德意志制造同盟、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为代表的第一代机械美学。他们强调工业制品的内在逻辑性和结构的严谨性,重视机械结构本身的拆解组合以及机械的功能之美,主张形式为功能服务。同时,还大胆引入立体主义和数学概念,设计的每个环节都经过精确的数学计算,几何形式以及线性结构的使用也使其设计产品具有秩序性、科学性,并带有一定的极简主义风格。随着第一代机械美学的诞生和普及,人们逐渐完成了从传统设计审美向现代化审美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建筑电讯学派提出了机械美学与结构美学的思想,成为高技派发展的开端,第二代机械美学由此诞生。在设计原则上,第二代机械美学相较于第一代机械美学更加注重形式上的运动性及流动性,使之更加轻巧灵活,“外骨架结构”风格十分强烈[3]。它提出了“超感官”概念,工业制品的内在结构往往会暴露于表面,呈现出一种“外骨骼”结构。同时,注重物体运动过程的机械美感,不过分强调传统载体的重要性,更加强调机械的韵律美和人们的感官,注重机械结构本身的形式美,装饰性逐渐变得重要。到了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机械美学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不再仅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机械制品,在服装服饰领域同样得到体现。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逐渐丰富,设计师们也能设计出充满未来感、体现机械美学的服装。
2 机械美学原则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影响
2.1 美学原则
作为机械美学的奠基人,柯布西耶强调机械原本的美感,他痴迷于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机械产品,并逐渐形成一套在机器生产时代下能反映机械美感的审美规律,即机械美学。在机械美学成熟之前,这样的审美规律首先被应用到建筑领域。例如,建筑设计要以精密的数学计算、几何形式为出发点,强调建筑设计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并大胆引入立体主义原则。他认为,人类的生活中经过设计的环境其实都可以被视作机器。发展到今天,机械美学的审美原则也影响着服装设计领域,现在服装生产都是以批量化、模式化为主,每片板片都像机械运作一般经过严格的计算考量,不同衣服的功能也会严格区分,成衣的尺寸也会根据不同人的身形改变。
机械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赋予了服装产品理性的原则,满足了当下消费者穿衣合理化的基本需求。解构主义和几何形式的服装也层出不穷,如亚历山大·麦昆设计的服装,这种内部结构直接在外部展现,将服装结构分散重组的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机械结构的模仿,强调了服装中机械结构本身的形式美感。第二代机械美学原则在这种设计方式中得到充分体现,其审美规律也延伸到多个领域。
2.2 空间关系
工业时代到来后,机械对建筑空间、城市空间,乃至人们生活空间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建造住宅时,设计师会注重空间的利用,根据每个区域的功能划分出不同的活动空间,精确计算和设计其内部结构,使其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同时释放空间,这反映了机械美学中建筑设计空间规划的逻辑性。
机械美学对于空间的重视也影响着服饰设计。服装与建筑有一定相似性,住宅是给人居住的机器,服装是供人穿着的机器,二者都强调空间的使用关系,都是以人体为依据,进行空间形态的塑造[4]。而基于不同的空间需求,服装的形式也会依据功能产生变化。例如,现在人们常穿的服装有修身、合身和宽松等不同形态。总之,人与服饰空间的和谐体现出机械美学中的功能至上、合理性、科学性原则。
3 现代服饰设计中机械美学的应用
3.1 内在逻辑
现代服饰设计中机械美学的内在逻辑主要在于功能主义、科学技术和经济因素三个方面。
3.1.1 功能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都面临急转直下的经济大萧条,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社会都希望尽快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社会各个领域都在为经济复苏而努力[5]。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人们对机器生产时代的憧憬,在社会重建过程中,人们逐渐更看重设计产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装饰性变得不再重要。1907年,芝加哥学派建筑大师沙利文最早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认为设计师们应该以产品的实用功能为主要目标,主张设计的理性,装饰并不是设计的必需品,设计的功能主义首先是满足人的需求,好的设计应为人服务。因此,功能主义的原则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人们开始推崇低成本和功能性为主的设计理念,第一代机械美学原则开始被人们接受。
此后,少装饰、重理性的功能至上原则也被沿用到包豪斯的设计教学和产品设计中。在今天,功能至上的內在逻辑又沿用到服装生产的各个环节,设计的目的首先是满足穿着者的功能需求,如不同职业衍生出的工作服等。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医护工作者的防护服设计就要具备抗菌性、耐磨性,以及具备速干、排汗等功能,确保医护工作者的安全舒适需求。再如,在一些工厂、实验室、航空航天等特殊工作场合,工作人员的服装要有一定的抗静电性、抗辐射性等。机械美学中的功能主义原则就是要求设计师根据人的行为模式和生存环境设计服装,反映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1.2 科学技术
机械美学诞生在大工业时代的背景下,综合反映某一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而提倡新技术的运用和保证设计产品的科学性是机械美学的另一个内在逻辑。柯布西耶在他的设计中主张以数学计算和几何计算为设计的出发点,确保设计作品既符合技术生产规律,又具有功能性,其精确严谨的结构和新兴材料的使用成为那个时期独特的设计符号。而后,德国包豪斯学院在教学中也提到了技术对于设计的重要性,机械化时代的批量生产都依赖科学技术,好的设计师应在具有设计能力的同时,了解科学技术的运用、工厂的生产流程和市场运作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既符合基本技术生产逻辑又具有经济效益的产品,确保遵循设计的科学性原则。目前,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与服饰设计领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服装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产工艺,新兴技术、新兴材料的运用越来越常见,如3D打印服装、人造材料和生物环保材料的使用等。此外,服装的生产过程中也加入了智能定制环节,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3.1.3 经济因素
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指出,设计师应充分考虑预算和设计成本,反对无端的浪费和烦琐的装饰,在设计时先使用模型模拟,缩小误差,在材料的使用上主张“因材施教”,要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设计外形,在设计过程中重视效率,大大节约生产成本。经济要素是机械美学内在逻辑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在今天,服饰从设计生产到运输销售,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化、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某些生产环节机器逐渐取代人力,节约了劳动力成本,降低了失误率,也提高了生产效率。饥饿营销、预售、私人定制等手段的出现也降低了商家积库存的风险。通过对每个环节的合理规划,实现了对设计产品的成本控制。因此,充分考虑设计的经济因素也是机械美学原则的重要体现。
3.2 外在形式
现代服饰设计中机械美学的外在形式可以从机械性、立体主义和运动性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3.2.1 机械性
早期的第一代机械美学在审美原则上,对机械的功能性、运行逻辑和机械组合有明显的倾向,重视设计产品的结构严谨和科学性。发展到第二代机械美学,审美原则发生了改变,不仅重视机械结构和运行过程的严谨和科学,还注重机械本身的美感,认为机械内部的结构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淡化了表面物质载体的重要性,装饰性变得十分重要。而在今天的服装领域,服装设计的外形除了对机械的简单模仿,也在强调服装结构的感染力,不再单纯追求机械带来的功能性,而是让机械结构成为一种装饰手段。例如,荷兰高科技时装设计师阿努克·维普雷希特设计的机械时装,她在时装设计中融入了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并在将机械结构进行仿生设计后,直接暴露在服装表面包裹人体,为穿着者提供危险识别和安全保护功能,将时尚与机械完美结合,诠释出机械本身的美感,在体现服装功能性的同时,表达了机械和科技带来的人文主义内涵。再如,赛博朋克风格的服装也是机械美学应用于服装领域的典型例子。科技的不断进步,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科技末日的隐忧。“高科技,低生活”是赛博朋克风格的代名词,这类服装将机械结构与服装紧密结合,让机械零部件成为服装的一部分,既是结构又是装饰,在机械美学的审美原则下营造了一种未来主义的科技美感。
3.2.2 立体主义
柯布西耶最早将立体主义引入现代设计中,而立体主义包含着精确的数学运算、线性结构和立体几何形式等元素,这些元素被运用在建筑及其他设计领域中,表达出一种科学性、秩序性的美学原则,其设计产品往往带有简约、精确的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立体主义带有部分的极简主义风格。目前,服装领域的立体表现方法已经十分成熟,立体几何原则与服装制作工艺相结合,使立体化服装的表现手段十分丰富,如夹层工艺、拼接工艺、褶皱工艺等。
除了制作工艺的立体表现外,服装的立体剪裁、新兴科技面料的选择上也都体现了立体主义风格,如法国时装设计师史蒂芬·罗兰的高定系列,他从雕塑和宗教中汲取灵感,大量采用立体剪裁和硬挺的面料,保持服装与人体之间的空间平衡,注重表现服装结构的线条和服装质感,以雕塑般顺滑的曲线和几何图案为装饰,使服装更加立体挺拔,没有多余线条,呈现出一种简洁的廓形效果,表达了机械美学中立体主义服装的秩序性和韵律美。
3.2.3 运动性
相较于第一代机械美学,第二代机械美学更注重形式上的流动性、运动性以及设计产品对人感官和心理的影响,主张设计产品在运动过程中的机械美感,在形式上往往轻便灵活,表面光滑。同时,在设计中常常运用曲线和简单的线条来表现力量感和速度感,富有艺术感染力,使人们在关注机械带来的功能性的同时,也能重视机械的形式美。总之,既有理性的技术逻辑,又有感性的情感渲染,反映出机械美学中“超感官”的概念。
意大利时装品牌米索尼的作品就是机械美学中运动性原则的最好体现,其设计中多采用流线型线条,选用光滑且富有光泽的面料,针织工艺的运用使每根线条像机器般排列,在简单元素的组合中体现出一种机器般的理性,而几何图案的重复排列和大胆多样的色彩装饰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增强了服装的视觉冲击力,使服装在技术形式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内在的情感表达。
4 结语
第一代和第二代机械美学诞生于大工业生产的时代背景下,其追求功能性、合理性,注重机械形式美感及“超感官”概念的美学原则。这首先体现在建筑设计中,而后逐渐延伸到设计的不同领域。本文从机械美学的发展历史出发,首先探讨机械美学原则对现代服饰设计理念的影响,而后具体从内在逻辑和外在形式两个角度研究机械美学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具体表现,总结出现代服饰设计中蕴含着的崇尚功能主义、追求新技术、重视设计的经济效益等设计理念,并且在服饰的造型设计上也体现出立体主义、机械性和运动性等机械美学的审美倾向。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美学在服装中的表现形式将更加丰富,其内在逻辑也将成为现代服饰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基础。在未来,设计师们仍然可以从机械美学原则中汲取灵感,设计出充满科技性、理性和人的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服装。
参考文献:
[1] 石晨.探析柯布西耶的“机械美学”[J].现代装饰(理论版),2016(7):226.
[2] 杨宇飞.机械美学在首饰中的应用[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8.
[3] 王艺颖.服饰设计中的机械美学之力:以蒸汽朋克为例[D].南京:南京藝术学院,2020.
[4] 张星,周江.服装造型空间特征与人体运动的适应性[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5):49-52.
[5] 王玥然.现代主义设计的起兴:机械美学之力[J].设计,2014(9):168-169.
作者简介:程一帆(1997—),男,山西长治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时尚艺术设计。
王晓娟(1977—),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时尚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