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视域下田园美食类短视频研究

2022-05-30 22:12杨国蓉
艺术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自我认同身份认同

摘要:近年来,短视频行业呈井喷式发展态势,而田园美食类短视频顺应人们对于“慢生活”的向往,为用户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和情感满足。文章以“滇西小哥”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民族志的方法研究田园美食类短视频构建受众身份认同的过程及原因。

关键词:身份认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田园美食类短视频

中图分類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3

随着媒介技术、移动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呈井喷式增长,短视频已成为用户展示自我、进行社交的重要媒介。创建于2009年的B站是以中国年轻人为核心的高质量视频文化社区,也是国内短视频发展的重要领域。但值得注意的是,各种类型的短视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在此背景下,慢节奏的田园美食类短视频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赛博空间,提供了一个感受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机会。本文以B站up主“滇西小哥”为例展开分析,她通过自己的镜头语言,以云南美食为主线,串起当地的田园风光和人情往来。在她的视频中,家人围坐,灯火可亲,在输出内容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构建和内化了受众的身份认同。

1 文献综述

认同可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关于自我认同,亨利·塔菲尔和约翰·特纳将其定义为个人对自己独特性的认识,即个体在时空上确认自己是同一个人,并与他人区分[1]。塔菲尔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关于自己归属某个社会群体的认知以及因其群体成员身份而拥有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国内对于短视频的研究起步较晚。周亚楠(2019)在研究中首次引入媒介生态学观点,将短视频新闻置于新媒体生态环境中,考察这一传播方式在当前媒介环境中的媒介生态位,以寻求更好的传播策略[2]。宫巧利(2019)认为将移动短视频作为新闻的载体,是传统媒体转型的突破口,并通过分析移动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策略,研究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利用短视频发挥自身优势,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获取更多的注意力和资源[3]。

虽然国内学者在文化产业的研究中较多运用身份认同理论,但将田园美食类短视频作为细分对象,基于具体的田园美食类短视频博主来分析身份认同理论的研究较少。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滇西小哥”为研究对象,通过身份认同理论,研究短视频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滇西”代表家乡保山地处云南西南边陲,“小哥”顺应作者的性格,洒脱而又俏皮。从数据层面看,截至2022年7月1日,“滇西小哥”在B站共有粉丝111.3万人,在油管有超828万订阅者,每期视频的播放量都在300万次左右。澳大利亚媒体AWOL曾表示,滇西小哥为世界送去了“滇”的味道,她的频道让世界都迷上了云南。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选取B站平台作为田野场所,聚焦对田园美食类短视频有一定了解和接触的受众,以“滇西小哥”发布在B站的短视频为研究样本,在2022年6月18日—31日,对“滇西小哥”发布在B站的视频以及弹幕、评论区进行沉浸式观察,同时采取线上、线下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10位具有代表性的粉丝进行1小时左右的深度访谈,以期获得关于用户情感需求、观看动机、身份认同的一些信息和数据,解读短视频用户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受众对短视频账号“滇西小哥”的喜爱程度、偏好原因、情感维度需求,以及产生身份认同的原因。

3 研究发现

3.1 自我认同建构

3.1.1 在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幻想中实现自我认同

迷(Fan)的情感浓度通过愉悦感和满足感重要动机来保持。大众传播媒介将包装精美的田园生活呈现出来,为受众提供体验的机会,而受众又通过媒介延续这种愉悦和满足。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里,“滇西小哥”展示出的慢节奏的、温和的、美好的田园生活成为大众在互联网上的休息站与加油站。在“滇西小哥”投放在B站的视频下,有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公开表达对视频中展示出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憧憬。

“等我病好了,一定要去一次云南,看美景,赏美食,感谢小哥近三年的陪伴,让我看到了云南不一样的人间烟火气息,好美,好向往。祝小哥越来越好,祝网友们都有个好身体!”(老鼠排排酱)

“这才是生活,有烟火味。依山傍水,家人团聚,美食相伴,勤劳善良。用时间酿一壶人情味的酒。”(人小二)

“看盆姐的视频就会觉得好平静,对我来说像防空洞一样。一直以来,谢谢。”(祝你方寸永不乱)

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媒介就为你塑造出什么样的生活。媒介塑造出大众喜爱的田园生活并把它展示出来,大众对其加以解读,并通过大众媒介寻找趣缘群体,在群体讨论中寻找关于美好生活的幻想。大众观看视频时,对视频中展现出的风土人情、特色美食、特色风俗以及UP主及其亲人、宠物等进行解构,产生欣赏的、向往的情愫,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什么样的人以及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不自觉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连接,进而比较、分析,加深自我认识,实现自我认同。

3.1.2 在情感投射中实现自我认同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最早提出“投射”概念,他将心理投射描述为“说者的内心世界”,是个体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性格、态度、情感等的心理防卫机制。弗兰茨则认为,“投射是一种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行为,但我们没有意识到……它是把我们潜意识的一些东西不自觉地转移到一个外部物体上去”[4]。

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受众可能会把自我期待投射在别人身上,把他人的个人品德、生活态度、行为作风作为自我的延伸。许多受众在观看“滇西小哥”田园美食类视频时,都潜移默化地将理想自我投射在小哥身上,对视频中展现出的孝顺、勤劳、细心、温柔等进行情感投射,由此产生共鸣与认可。通过观看“滇西小哥”的视频,受众能够看到自己身上不具备的优点,能够洞悉自己的心理需求,发现自己想要成为却没能成为的理想自我。从受众对理想自我的认可与憧憬中可以窥见受众对自身价值体系的认同。

“小哥她真实,淳朴,自然。而且几乎都是我没见过的景色和食物。”(17级西洛琳)

“盆姐好能干,榨菜籽油特别辛苦,她一个人就能干完,真的很厉害!每次吃饭都先给阿太和阿公盛,真的好孝顺!好喜欢她!”(殊途同归0)

“第一次知道姐姐是高三的作文素材,后面就开始看姐姐的视频,虽然都是日常生活,但真的是人间烟火气的感觉,好温暖,祝愿姐姐端午安康呀!”(长安喜鹊街)

3.1.3 在过渡性客体中实现自我认同

温尼科特的过渡性客体理论认为,有一个潜能空间存在于内部自我和外部现实之间,在这个空间中,内在现实和外部生活得以融合,且矛盾现象能够被接受。内在现实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包含对自身社会处境的困惑、焦虑等,外部现实是社会上存在的不安、焦虑、紧张等情绪,更多体现为结构性压力。内部现实与外部现实的结合促成了温尼科特所说的“过渡性客体”的潜能空间。“滇西小哥”视频中展现出的美好生活、小哥的优秀品性、和谐的家庭关系等构成了受众面对外部世界的“过渡性客体”,受众从中确认自我、缓解焦躁不安等情绪,发挥了解压、重新赋予希望、加油打气的作用。

“每次看小哥的视频都觉得很治愈,有了烟火气息,会想家想爸爸妈妈,生活中遇到再多的事情,似乎都可以挺过去。”(小羊咩咩唉)

“一直都很喜欢小哥的视频,但为什么喜欢具体又说不出来,通过这个视频我好像知道了,那应该是亲切感和人情味。在这个网红、短视频博主泛滥的时代里,人情味真的很少有,但是从小哥的视频中我能很真切地体会到人情味散发出的温暖。”(爱拍照的假摄影师)

3.2 社会认同建构

亨利·塔菲尔认为,个人的社群成员身份和群体类别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张人们通过努力去保持和提升自尊及积极的社会认同。该理论还指出社会认同由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三个部分组成。

3.2.1 社会分类构建社会认同

社会分类,即将对象、事物、人归类,简言之,就是将自己归入某一群体中。传统社会将血缘、地缘等作为关系连接的基础,而在当今互联网社会,血缘、地缘等已经不再是单一因素,以业缘、趣缘为关系连接基础的各种圈子开始大量出现。在B站,以田园美食类视频为兴趣点,出于感性层面的吸引和交往需求的驱动,受众聚集在“滇西小哥”的视频下,个体通过观看视频、发表弹幕、发布评论等进入群体,完成社会分类。

3.2.2 社会比较加强社会认同

社会比较是指将自己的所属群体和其他群体在社会地位等方面进行比较。“滇西小哥”的拍摄地点是云南保山的农村,小哥通过镜头语言向受众展示出云南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风貌。视频中体现的田园文化是与其他社会群体作出区分的界线之一。在此基础上,受众又分为城市社会群体和农村社会群体,不同属性的群体对于视频内涵有不同的解读。以“榨菜籽油”这期视频为例,评论区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看法。

农村社会群体:

“小时候家里种地,大豆小麥都种过,年年种年年赔,农活真不是那么好干的。以至于我一直不想回农村,我爸我妈也被种地伤透了,打死也不想再碰种地了。”(喋喋不休被占了)

“我爷爷生前经常念的一句话是:万般皆为下,唯有读书高。虽说我不这么认为,但是这句话背后透露出的就是几千年来农民的辛苦和辛酸。”(沄为依兮)

“这个榨油我也会,以前跟着家里去收过菜籽,真的超超超累,小哥厉害!”(银河系饮酒ing)

城市社会群体:

“一收籽又是一季,又可以吃一年,这就是大自然的馈赠啊,日常被盆姐的视频感动到。”(肥秋系预备役成员)

“每次看小哥的视频都觉得很温馨,就喜欢这种人间烟火气。”(勿忘初心砥砺前行1)

“最喜欢的就是每次最后一家人围坐着一边聊天一边吃饭,会觉得很平和很安心,到底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某月ivy)

滇西小哥所呈现的乡村田园生活以及田园文化,加深了农村社会群体和城市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农村社会群体区分和比较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通过归类总结,得出农村生活更加劳累、辛苦的结论;而城市社会群体则积极地表达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通过视频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也增强了自身的认同感。

3.2.3 积极区分内化社会认同

积极区分是指将自己所属群体与其他群体积极地进行区分,找出自身群体的优势,进而提升自尊。个体处于群体之中,具备强烈的群体归属感,乐于区分自己所属群体与其他群体,并倾向于认为自己所属群体比其他群体更好,给自身和群体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的差异可以增强个体的认同感,并且个体也会为获得积极的认同而做得更好,努力让自己的群体获得更高的评价。

“李子柒很仙,是白领们向往的世外桃源生活,小哥给自己的感觉更多是尽管生活是这个样子,也能发现生活可以这么美。小哥非常平易近人,亲切,就像是你班里那个勤劳朴实的云南姑娘。她把自己家的特产用自己的好手艺展示出来。”(littletomatoo)

“李子柒和滇西小哥大概一个是艺术,一个是生活。我最先看的是李子柒,就感叹怎么可以这么美好!后来看了小哥的视频,相对于李子柒视频风格的清冷,她的好像总是洒满了阳光,温暖,而且一家人,有长辈有弟弟有大王,特别温馨。虽然可能没有李子柒的精致,我还是很喜欢这种真实。”(叽叽喳喳)

通过对受众的参与式观察可以看出,滇西小哥的受众对自己的身份有很强的认同感,且这种认同不会被轻易剥夺,与其他群体区分时也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总之,群体协助个人完成身份认同,而个体经过社会分类、社会比较、积极区分三个环节实现社会认同。

4 结语

新媒体技术为短视频提供了不断发展的沃土,田园美食类短视频为快节奏时代的人们提供了感受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赛博空间。用户在观看(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视频的过程中,通过发弹幕、在评论区留言等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经过社会分类、社会比较、积极区分三个环节实现社会认同的建构;在自我认同方面,受众则通过对理想生活的幻想、情感投射以及过渡性客体,实现“主我”与“客我”的统一。本文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滇西小哥”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身份认同理论,研究了田园美食类短视频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重新发现短视频在受众层面的意义,同时加强了中华民族同胞的民族认同感,也为更多外国受众提供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

参考文献:

[1] 亨利·塔菲尔.群体间行为的社会认同理论[J].群际关系心理学,1986,13(3):7-24.

[2] 周亚楠,赵红艳.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移动短视频新闻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5(6):28-29.

[3] 宫巧利.媒介融合背景下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策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6):48,60.

[4]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J].神经与精神疾病杂志,1920,52(6):548-549.

作者简介:杨国蓉(2001—),女,江苏高邮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自我认同身份认同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