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霞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具有“和谐、融洽”特点的教学环境,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感与认知关系进行妥善处理,达到“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基于情感交流,使自身的情感体验得到提升。在丰富情感的作用下,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会得到进一步激发,有助于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和个性。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的意义分析
情感是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直观体现,正确的情感控制以及情感表达,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在以下方面能产生积极意义:第一,情绪调节作用。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情感如果长时间郁结在内心而无法发泄,则会“憋出病”。特别是一些原本就“敏感”的学生,若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很可能“钻牛角尖”,一旦进入“爆发期”,便可能歇斯底里,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加引导,帮助学生明确情感的本质以及有效控制情感的方式,达到调节身心健康的目的。第二,品格熏陶养成作用。情感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是一个人内心所思所想的真实写照,与一个人的性格特征高度相关。如果一个人有较强的“善心”,那么对待任何事物,都愿意从积极的一面进行思考;反之,很多学生的情感长期压抑而无法得到有效发泄,便有很大可能产生悲观甚至厌世的想法。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正向的情感对学生善加引导,使每个学生的心底都充满着阳光,被温暖的情感所填满。这样的学生会以最大的善意迎接未来的生活,对个人以及社会整体的发展都是好事。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
(一)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感受特定的情感,但必须防止陷入“尴尬”境地
正确、积极情感的形成实际上与高尚品格、做人基本原则的培养是相通的。而将高尚品格、做人基本原则向学生传递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即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自觉感受到对与错。情感教育同样如此,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十分自然地对特定的情感进行感受,但必须防止陷入“尴尬”的境地。比如,围绕“母爱”进行学习时,最佳的情感教育机会便是与唐诗《游子吟》相结合。此首诗一共六句话,以“手中线”和“身上衣”作为情感表达意象,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游子身上所穿的衣服是慈母一针一线缝制而成,每一次穿针引线的过程都是母爱的体现。但在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已经得到极大的提高,很少有家庭还保留“母亲为孩子亲手缝制衣物”的习惯(我国北方某些地区还有母亲在秋冬季节为孩子织毛衣的传统)。因此,很多学生对“线”和“衣”中蕴含的情感无法做到深入体会。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保留“母子亲情、母爱”这一具体的情感不变,但将体现情感的意象进行变动,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母爱。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问:“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一下,自己的妈妈在生活中的哪些举动能够体现出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在听到、看到這些具体的行为时,你的内心是否会产生涟漪?”学生无需进行深入思考便可得出诸多答案。比如,在全家一起吃饭时,母亲(也可能是其他长辈)会将最好吃的食物夹给自己;母亲自己的生活开销“能省则省”,但会尽量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学生完成回忆之后,教师可抛出深入问题:“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她有什么目的?”学生的最终思维会逐渐集中在“妈妈只是发自内心地对我好,只是单纯地希望我好,她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明确这一观点,便是明确了“母爱究竟是什么”,对《游子吟》的理解也能“更上一层楼”。
(二)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要求学生代入角色,实现对情感的深层体会
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结合音乐,通过艺术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思绪带到母子情深的情境之中。具体的方式为:教师可带领学生欣赏《经典咏流传》第二季节目。其中,知名作曲人鲍比达老师以《游子吟》为词,将中国古典乐器中的长笛、琵琶与西洋乐器钢琴、小提琴相结合,婉转动听的旋律结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创设出十分温馨的母爱情境。在这首音乐作品中,母子亲情在古筝和长笛的清脆旋律下,形成了一种“小桥流水”的意境,特别容易将学生的心绪带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进而使自己母亲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母亲形象相互融合。在此基础上,对母爱情感的理解必定深入,情感教育的目的也更容易实现。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生的情感能否得到正确表达和正确发展,是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为实现“丰富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可先对教材中隐藏的情感进行深度分析,梳理出小学生易于接受的情感培养方式,引导小学生正确控制及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其日后成长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