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2-05-30 22:03侯雨杉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大学生

侯雨杉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劳动教育已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边缘化”、课程“空壳化”和资源“分散化”的困境。基于此,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必须以科学价值观为引领、夯实课程育人的根基和整合劳动教育的资源,精准把握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使高校的劳动教育迸发活力。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37

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最后一环,必须发挥相关主体作用。同时,劳动教育作为高校全面育人的重要内容,其成效如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能否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新时期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思想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教育方面,有利于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政治方面,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1.1思想价值: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是永恒的教育,正确且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是检验劳动教育成效的试金石。中国青年“面对外部诱惑,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体现了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实践之前,人们总需要有一定的价值观念,也总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下进行劳动实践。如果我们轻视劳动,必然会直接导致社會总体劳动实践效率低下和社会成员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责任感缺乏。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也不利于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更不利于国家层面的良性发展。新时代呼唤有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新时代高素质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大学生是劳动教育的目标群体。在高校有针对地对大学生群体集中开展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传授劳动技能,良好的舆论环境也可以激发青年学生对劳动的高度热情,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标准的劳动价值取向,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正确劳动价值观。

1.2教育价值:有利于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素质教育向来就不是抽象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单单止步于传统空洞的理论说教。五育融合是新时代全面育人的新路径,而劳动教育作为体验式教育,是五育融合的关键突破口,更是其他四育的有效补充。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首先,劳动可以树德。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培育积极劳动观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劳动品质。其次,劳动可以增智。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本身就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它可以摆脱传统的说教,加深大学生对劳动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再次,劳动可以强体。如果将劳动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可以激发身体潜力。适度的劳动能调动人体,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后,劳动可以育美。教育过程中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美丽等审美观念,使学生在劳动中创造美丽,感受劳动的魅力。虽然五育彼此渗透融合,缺一不可,但有所侧重才会使素质教育有序开展。基于此,推进劳动教育和秉持劳动为先原则,使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螺旋式贯穿其他四育,真正形成“五育融合”的培养人才新方式,高校才能答好新时代育人命题,加快发展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1.3政治价值: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展望未来,民族复兴大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踏上新的伟大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代劳动者的艰苦奋斗。如今,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满足生产所需,以前重复机械的劳动已经被高度智能的机器所取代。这一变化,要求新时代的劳动者需要具备更高的劳动素质。

劳动教育作为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础性教育,它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获得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积极的劳动态度等。这些观念、能力、技能等,与高素质劳动者所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素质和体力素质具有高度契合性。同时,劳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也是意识形态教育。“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劳动铸就美梦,高校培育大学生以劳动为荣作为人生追求,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帮助大学生成为实现伟大复兴梦想道路上的劳动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近几年,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学生“边缘化”、课程“空壳化”、资源“分散化”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2.1学生“边缘化”

在高校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劳动教育主体的边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之下的结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入新时代,虽然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冲突日益消除。但是具有消费性、娱乐性和颠覆性的独特青年亚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消费主义、躺平文化、丧文化等一些不良现象极易导致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实践出现偏差,进而导致与劳动教育紧密相关的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缺失。这些不良现象和错误思想,代表着个人欲望和社会期待会产生无法跨越的鸿沟,这种只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的劳动是“异化”的。

大学生作为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的群体,在这些不符合主流的现象和价值观念的作用下,部分大学生缺乏劳动意识,不愿意劳动、漠视劳动;不再以辛勤劳动为荣;对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态度冷漠,即便是参与了劳动实践,也抱着投机取巧和功利的心态,从内心深处难以达成对劳动的真正认同,一些大学生甚至对部分职业歧视,认为体力劳动者就是低级劳动力,导致在大学生群体中攀比、好逸恶劳、听天由命之风盛行。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游离于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劳动教育主体逐步趋于边缘化,成为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障碍。

2.2课程“空壳化”

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长期分离,加之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理解不准确,导致高校大多数过于强调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而且普遍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把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只依托课外实践活动,陷入了把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的认识误区,使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呈现空壳化和肤浅化的趋势。

劳动与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劳动教育理应回归自然与实践。但是部分高校虽然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但实际缺乏系统整体性的设计,直接用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代替对劳动的教育设计,陷入了“有劳动无教育”的误区。同时,未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状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劳动知识的系统教学,在学科专业中也缺乏对劳动知识有机渗透,对劳动育人整体的体系、课程和内涵建构缺乏关注,导致劳动实践活动的高等教育特色不明显。总的来说,虽然体力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点,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只目光单一地注重体力劳动,没有实实在在地把精力放在教育内容的精细编排上,可能会忽略劳动教育的本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是劳动与教育并重,高校劳动教育的方式应该着力破解劳动课程“空壳化”的困境,做到知行合一,劳动教育才不能脱离育人的轨道。

2.3资源“分散化”

过去,由于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劳动教育资源呈分散化的趋势,高校的劳动教育长期以来被置于尴尬的境地:有形但不实用。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系统思维,需要融通社会层面的多种资源。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只有形成立体化的教育空间,才能突破原来的教育资源单一的现状。在国家大力支持并重视劳动教育的今天,高校无疑会重新定位劳动教育,这就需要重新整合和分配劳动教育的资源,为劳动教育的前行保驾护航。

然而,在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今天,教育资源呈散点分布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高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学校包含着许多的劳动教育元素。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部分高校尚未将劳动教育完全纳入高等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具体的实践活动操作性不足,劳动实践活动往往停留在社团活动或学生自发组织的勤工助学活动之中,缺乏劳动场所、劳动项目、劳动经费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同时,高等教育不趋同于基础教育,高校作为大学生与社会的连接站,必须凝聚社会层面的劳动教育的育人资源,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但是从现实角度看,部分高校在开展过程中陷入了“闭门造车”的误区,没有与社会层面的相关企业、志愿服务等优质资源实现对接,无法真正推动高校的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当前,加强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需要针对劳动教育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更加科学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3.1以科学价值观为引领,提升劳动教育的思想性

在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对劳动的浅表性认识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劳动意识的主要原因。劳动教育虽然有传递劳动技能与知识、培养劳动品质等作用,但是其根本目的并不在此,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关键在于对劳动意识、情感和精神的激发。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时至今日,虽然人类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原理并没有失去其现实意义。可以说,在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供了支撑,而且为高校培养高尚的劳动精神提供了价值导向。总之,以科学理论为引领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传递劳动情怀,把个人幸福与国家兴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真正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真谛,纠正对劳动的偏差认识,摒弃一切存在偏差的错误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自觉参与到劳动教学中,做新时代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高校的劳动教育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思想引领作用。并且找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进而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传递劳动教育内容。

3.2夯实课程育人的根基,提高劳动教育的系统性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手脑一致、身心合一。要使劳动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真正扎下根基,必须正视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使劳动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中。

高校有效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离不开系统思维,需要以第一课堂为基础,注重建设配套课程。一是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实现学术与趣味的融合,传授劳动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劳动与商业、法律等社会各方面的深刻联系。同时,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配备必要的专职专任教师,承担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任化程度,增强其职业素养。二是注重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在思政课上着重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阐述等内容进行充分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劳动的基础地位,并有意识地加强他们劳动的认识,使思政课的劳动教育内容专题化。三是树立“大劳动教育观”,加强专业的引领作用,以“专业+”为路径,依托已有课程专设劳动教育模块。具体来说,“专业+劳动”的路径可以使学生能够学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体验劳动,在具体的工作中检验自己的专业,更有效地理解、掌握和应用专业技能。

3.3整合劳动教育的资源,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劳动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托,可以扩展劳动教育的学习空间。所以,高校必须聚集好家庭、社会、政府各方面的育人资源,携手下好劳动教育“一盘棋”,激活劳动育人的活性因子。

首先,校企共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共建人才培养高地可以进一步推动校企的深入合作,联合培养专业化人才,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形势,打造出独特的品牌。同时,推动家庭和学校层面携手合作开展教育。提高学校、家庭对学生参与的劳动过程进行多样评价,可以避免假期出现的教育断层问题,有效打造劳动教育新动态。其次,依托网络的资源优势,为高校劳动教育注入新活力。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大部分素材来自真实的线下生产生活。因此,网络媒体应深化整合素材,加强媒体融合,创作出传播性强、更具时代感的劳动题材宣传作品。使大学生在网络上以更直观的方式接受劳动教育。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方式,在网络平台上普及劳动的乐趣及其重要性,引领劳动的潮流和趋势,营造有利于劳动的舆论氛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内生力量,培养学生的职业品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劳动品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N].人民日报,2022-04-22(010).

[4]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63-464.

[5]李雨燕.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N].光明日报,2020-04-27(06).

[6]施桂紅,冯江英.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4):48-50.

[7]张亮,丁德智.新时代高校立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4):45-47.

[8]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2):73-77.

[9]吕艳娇,姜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四重维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82-87.

[10]裴文波,岳海洋,潘聪聪.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多维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87-89.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