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明确了当代学生核心素养的三大维度、六大基本要素以及十八个基本点。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为学生的发展拓宽了道路,为校园课堂重构奠定了基础,为新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师教学模式构建了全新的框架。文章从核心素养的教学内涵出发,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策略,为教师立足核心素养教学,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史明(1979—),男 ,甘肃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还要发展学生的能力。核心素养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三个维度组成,这三个维度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分别对应着基础知识的积累、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及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三个方面。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丰富的语言积累量,还要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具备理解多元文化的能力和传承优良的品德。教师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开展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过程,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更是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竞争实力的过程。
一、核心素养概述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这种品格包含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也包含知识和技术能力。核心素养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发展性,作为一种可持续动态优化的存在,应伴随着学生学习而存在,帮助学生明确自我定位,确立奋斗目标,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与能力。
当前,学科教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载体,核心素养培养依赖于学科的育人功能。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按照当代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充分满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根植于学科课堂教学之中,结合学生的基本特征,以其身心发展规律为出发点,采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促使学生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拥有学习的基本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家国责任担当与强烈的实践创新意识,实现教育的与时俱进[1]。
(二)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1.核心素养培养是教育价值及功能的体现
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且不同科目存在差异,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国教育明确了方向,使之朝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核心素养体系的影响下,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得以拓展,并表现了更强的可操作和具体化的内容,体现了更深的教学思维内涵。在核心素养培养的模式下,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
2.核心素养是品格培养及塑造的落脚点
作为教育方针的具体化体现,核心素养不仅连接了宏观教育理念,还实现了教育教学实践各项中间环节和培养目标的有效连接。其明确了当今教育教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同时将三大维度、六大基本要素和十八大基本点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有效地将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学校及家庭培养、社会发展需求融合起来,体现了素质教育丰富的内涵,保证了新时代教育教学的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与当前科学发展观念的先进性、信息化相符合,是学生品格培养和价值观念塑造的落脚点。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分层严重
中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包含了文学、美学、史学,也包含一定的理学、哲学等。多样的学科元素构成中学语文丰富的内涵体系,这意味着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会表现多样化、丰富化、具体化的特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确定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教师应当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有效地将核心素养培养与课程标准要求相融合。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未能将两者有效融合,或培养方向有所偏离,导致二者分层严重。
(二)教学方式过于保守
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融合要求教师从学科根本概念出发,遵循教学规律,挖掘教学内涵,从全方位发展的角度来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是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实施载体,教师应围绕“如何教”的问题开展教学,思考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品质、道德、价值取向的渗透;思考如何以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保证其在接纳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提升。此外,教师还要围绕“如何学”的问题开展教学,思考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形成教学进阶,保证学生学会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其教学方式陈旧、保守,未能打破传统理念的束缚,未能有效解决“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导致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受到限制。
(三)教学内容与外延突破受限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不仅是提升学生基本素养的突破口,更是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方式。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离不开课程优化与改革,也离不开教学内容和外延的突破。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促进教育活动从教学到育人的转变。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较丰富,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培养,促使学生成为思维清晰、乐学善学的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具备扎实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形成勇于探究、勤于反思的良好學习习惯。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部分教师教学观念仍被束缚在传统的框架中,难以突破教学内容和外延,导致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效果[2]。
(四)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尚未覆盖教学全程
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应该覆盖教学的全程,包括基础知识的渗透过程,也包括外延知识的拓展过程,且不应忽视科学评价的环节。教师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中,若一味地追求快速完成教学任务,快速向学生传授知识,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师若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明确育人目标、实现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拓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教学以师为本的局面,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全覆盖。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使知识整合、有效评价以及教学改革形成体系,未能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全覆盖。而且,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仅停留在教学成果上,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效果不明显。
三、核心素养培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探析
(一)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挖掘核心素养培养元素
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是学科教学。教师应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出发,整合教学内容,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入手,渗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综合性较强、内容丰富,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有较多可挖掘的形式。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文学基础知识,教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还应促使其思维能力获得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与赏析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包括了对学生知识能力、技巧方法的培养,也包含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的内在修养和外在个性得以健康发展。为此,教师只有进行深度的核心素养元素的挖掘,构建生动的教学课堂,才能够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以及道德体系[3]。
(二)以教学方式为渗透点,构建多样化课堂,强化思维
多样化课堂有助于教师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接纳新的教学思想,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以基础教学为本,以学科素养培养为出发点,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度剖析,围绕“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教研,保证中学生在完成语文基础知识巩固、提升的同时获得更深层次的人文积淀,具备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在“如何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情景化教学、课本剧表演等形式,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例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既通俗易懂又内涵深刻,十分值得学生深入探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本剧表演,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表演以及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完成对各个角色性格、行为的分析,形成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用批判质疑的态度去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如何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探讨式学习、参与式学习以及合作式学习帮助学生拓宽学习方式,促进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和创造中完善人格发展,全面成长。例如,因为《论语十则》这篇文言文晦涩难懂,部分同学因为学习难度过大,所以学习态度不积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讨式学习,建立课上讨论、课下自主学习的模式,为学生布置资料搜集任务,并在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使其在讨论分享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效果得到显著提升,还能让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获得品格的培养。
(三)以自主发展为提升点,构建信息化课堂,拓展课堂内容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实际上是将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的过程,是将基础知识传授转向学科素养提升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思维深度发展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提升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实现思维跃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正确审视自我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在总结和调整中实现自我成长。
例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一课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新闻编写的基本要素,同时了解课文的社会背景。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拓展的内容可以是播放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精神的视频,也可以让学生学习更多新闻编写的要求,让学生在深度掌握学习重点的同时,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以社会参与为突破点,构建实践化课堂,落实全面评价
核心素养培养是在教育方针指引下开展的教学活动。为了突破当前教学中的局限,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以社会参与为突破点,促使学生获得长远的、全面的以及个性化的发展。另外,教师应该注重开展全面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读写能力,切实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结语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而行教化之业者在教师。对学生而言,培养核心素养是塑造良好性格、实现良好成长的有效途径。对教师而言,核心素养培养是全面育人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初中语文学科内涵丰富,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科学引导,从落实基础强化、能力延展、全面评价等环节入手,寻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契机,以有效保证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促使当代中学生成为能够担当社会责任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兵权.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21(36):11-12.
[2]付强.核心素养内涵與培养策略探析[J].天津教育,2021(10):47-48.
[3]陈修良.探讨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1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