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翔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新课改提倡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不断获取分析知识、探究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科学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设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及综合能力,初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则需要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点燃兴趣之火,从而催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从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求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渐次去发现美、创造美。如在教学“动物的新衣”时,教师借助各种综合材料设计拼贴,让学生为动物穿上新衣。基于此前学生已学过人物的剪影及线描,这一次的教学让学生结合参观动物园的经历,完成镂空动物的线描任务。在导入环节,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镂空动物的线描作业,然后用一段带有问题的话语启发学生:“老师觉得大家的每一份作业都非常棒,而且动物外形也格外形象、生动,但是这些动物似乎在说他们不快乐。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作业究竟是什么。”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线描作业中的动物只是影子,缺少了鲜明、艳丽、富有个性的皮毛衣装。接着教师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继续思考与探究:“大家想一想,我们用什么办法给喜欢的动物穿上富有个性而又漂亮的衣服呢?”这个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因素,跃跃欲试,就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选择相应的材料,以及进行材料的分类,准备为各自喜爱的动物穿上新衣。现场气氛热烈。
二、对教学内容呈现形式进行挖掘,引发探究新内容新变化
教师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引导学生融情入境,深刻体会授课内容的情趣,乐于探究新内容新变化,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探究的内容进行创意性的设计等。教师充分对所教内容进行精细研究,找出其中的一些关键因素,从而揭示蕴含其中的新奇点和有趣点,而且能超出学生主观想象的一些内容,在变化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制作小挂饰”的教学,教师为学生呈现各种精美的小挂饰,学生立刻被深深吸引。然后,教师鼓励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挂饰,明确其运用的是何种材料,又是怎样做成的。在各种各样的小挂饰中体会创作理念。这一教学方法也启发学生自然而然思考、探究教学内容蕴含的本质问题,让学生对饰物制作的感受力以及想象力得到丰富及拓展,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以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为载体,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亲切感、熟悉感,心情愉悦地投入到实践中,对各种表象进行感知,丰富生活经验,同时也深刻领会实际生活中美术的独特价值以及现实意义。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参与到对生活美的挖掘、表现、创造的探究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我们班级的标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不同地方的标志,了解其具体的内容,体会地方标志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其特点以及具体作用加以简单探究。如此,也能让学生认识到标志的设计既要符合地域特色,也要突出人文气息,形象要鲜明。这也为自己班级标志的设计奠定了思路和基础,使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什么样的标志才能体现自己班级的特色,体现班级文化。
四、以情唤情,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激活学生探究意识
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其良好人格的过程。教师通过以情动人、以美育人浸润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之下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探究意识。教学中,教师以情唤情,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生活与社会进行关注,并提出针对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感与喜悦感。而学生也需要增强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大胆提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或者問题。由此,学生在问题这一催化剂下会更主动地探究知识,参与到探究问题、揭示答案的学习活动中。
总之,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进行主体性的探究学习,由浅入深,学生便能在探究中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技能,提升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