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全民阅读的时代,对小学生来说,学会阅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技能。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单方面重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身还要具备完善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能。本文论述了朗读训练时应注意的事项,并重点探讨了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方法,旨在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为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保障。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朗读训练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阅读始终是被教育者推崇和重视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朗读训练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一、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训练是个整体,朗读训练过程中,遵循这个原则,教学才能更好地实施。我们所说的朗读训练是个整体,不仅是指一个文章是一个整体,也指整个阅读训练的过程与方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去计划与实施。
首先,在朗读中进行理解。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发挥较高的朗读水平,就要求学生必须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与人物感情。学生只有在准确理解内容与感情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控制朗读时的语速、声调、停顿。通过长期的朗读与理解,学生会积累深厚的文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朗读中进行讲解。通过上一条的讲解,扎实的文学基础能在学生朗读训练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文学基础和朗读能力是辩证存在的,两者互相促进,不能替代。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提升自身的讲解技巧,并注重本体性知识中朗读教学能力的掌握。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对缺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教师如果通过对阅读内容讲解或让学生默读的方法,容易使学生思想上“开小差”。而朗读训练在阅读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學生眼、耳、口、脑并用,并投入相应的感情和情绪,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使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通过对阅读内容的朗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阅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朗读训练能有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时期各个学段进行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小学生所阅读的作品大多具有形象和情感充沛等主要特征,作者往往在文字中寄寓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会跟着文章的人物、语言、意境等描写来控制朗读时的音量,并伴随着主人公的情感而产生情绪波动,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有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高尚品德和正确审美的过程。
二、朗读训练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保证朗读的正确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必须保证朗读的正确性,将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得准确、清晰,注意声母、韵母以及音调的标准到位。同时,朗读的正确性还要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落字、不颠倒句子和词语等,尤其对多单字和儿化音要朗读准确。
(二)保持朗读的流利性
无法流利朗读是小学生在阅读中常会出现的问题,这是由于学生在阅读时还没有辨认清楚字词就开始朗读,一旦出现读错字、加字、落字的情况,学生意识到错误自然会出现中断然后进行改正。因此,要想学生保持朗读时的流利性,教师要在朗读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先浏览一遍再去阅读,也就是扩大学生的“视音距”,随着学生阅读方法和经验的积累,学生朗读的流利度就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对文章理解能力有限,加强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将书面语言更加有效地传递到学生大脑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阅读技巧,积累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发音,开发逻辑思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一)创设朗读环境,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大的驱动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朗读训练时,教师要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持续学习和探究的动力,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教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首先要加强学生对语文朗读的认识,利用朗读的特点并发挥朗读的优势,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并创造良好的朗读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由衷地喜欢上朗读,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比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以选取相应的阅读内容为学生进行朗读示范,小学生有着极强的观察和模仿能力,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外摹于形、内感于心,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尝试朗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朗读环境和氛围可以促使学生爱上朗读、爱上阅读。
(二)讲授技巧和方法,提升朗读能力
朗读不单是读者将阅读内容读出来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朗读中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首先要对朗读的技巧和方法进行系统的讲解,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朗读,怎样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一方面,在朗读前教师要带领学生掌握阅读文本的主题,了解阅读内容中的中心思想,并对文本的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才能更准确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是朗读前最基本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讲授朗读的技巧,包括朗读时的语气、节奏、重音、停连等。语气指的是句子中想表达的意思和感情,不同的语气和声音可以传递不同的情境和情感;节奏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文本的轻重缓急,准确的节奏把控可以更好地体现和表达文本的跌宕起伏;重音就是在朗读时需要突出的音节或词语,强调这一音节或词语的重要性;停连则是指朗读时声音的停顿和连贯,根据不同的语句意境在正确的位置停连,达到提升整体朗读效果的目的。教师有必要将以上方法和技巧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朗读有正确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这样才能快速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语文阅读质量和效率的整体提升。
(三)创设朗读情境,丰富朗读体验
情境教学法是教学中比较常见、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朗读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深刻理解和体会文本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朗读才更动人、更出彩。比如,针对部编版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昔日辉煌灿烂的圆明园呈现在学生眼前,将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然后再向学生播放遭八国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圆明园由盛到衰的转变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已不复存在,增强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之感,以及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情境教学推动学生朗读情感的进一步升华,让学生在朗读中的感情更为真切和具体。
(四)开展丰富的朗读实践活动,发挥学生朗读的主体地位
核心素養大背景下,教师的朗读训练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朗读效果,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朗读过程和朗读的参与性,真正发挥学生朗读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爱动好学的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朗读实践活动。比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为学生设定相关主题和范围,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和确定朗读素材,并去探寻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同时运用朗读技巧和方法,注入自己的感情参与到朗读比赛中。有效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在朗读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过程。
综上所述,朗读训练作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加强对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作用的认识,遵守朗读训练时的注意事项,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从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真正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4):243.
[2]孟海云.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名师在线,2019(23):35-36.
[3]王怡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5):6.
[4]傅燕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方法[J].小学生(中旬刊),2021(4):30.
[5]杨靖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0):21-22.
作者简介:韩美芳(1970—),女,汉族,山东东营人,大学本科,就职于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五中学,中级,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