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

2022-05-30 18:41:12彭子萱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8期
关键词:童话教师学生

彭子萱

阅读是推动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落实的过程中,童话作品深受学生喜爱,同时也是对学生精神生命有效滋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需要注重童话教学的有效设计,深度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以童话阅读推动学生有效学习,全面发展。

一、童话的内涵、分类及特点

(一)童话的内涵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主要是指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思想成长的文学载体。通过这一定义可以知道,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童话的分类

童话内容包罗万象,创作类型多种多样,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塑造可以将童话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第一类,常人体童话。在这类童话作品中,所描述的主要人物大多只是一些普通人,但是他们在性格、行为或遭遇方面与平常人有一定的差别。作者用夸张的艺术形式加以呈现,使整个作品极富讽刺性和象征意义,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如《安徒生童话》作品中出现的《豌豆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等都属于这类童话。

第二类,拟人体童话。在这类童话中所描述的事物,其本质上并非普通人,而是人类之外的一些丰富意象。作者将其用拟人化的手法有效描述,为他们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价值,同时也能够对儿童思想、行为、人格等进行有效的启迪。例如,《小猫钓鱼》通过将小猫这一意向的拟人手法告诉孩子们,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木偶奇遇记》通过讲一个小木偶的奇妙故事,塑造了丰富曲折的情节。小木偶从前淘气任性,后来变得懂礼貌、爱学习、关心他人。此外,还有《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动物王国开大会》等很多童话都采用的是拟人体的写法,告诉学生一些简单、直接的道理。

第三类,超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的描述对象多为超自然的人物,与童话或神话故事等属于一个范畴。如《神笔马良》《田螺姑娘》《绿野仙踪》等都属于此类。

(三)童话的特点

不管是关于何种内容的童话,我们都能发现他们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幻想性。无論是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还是超人体童话,都具有丰富的幻想性。也正是因为作者幻想的丰富,使整个童话的情节非常曲折生动,这也是吸引儿童不断阅读并展开有效想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拟人性。所有童话故事中对人物的刻画、故事的描述都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尤其是一些非生物体的描述过程中,都通过拟人将人的一些外部观念、想象、幻想以及认知恰当融入进去,使童话描述的主体带有鲜明的人格特点,同时又保留了刻画物本身的一些独特属性。整个故事发展既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在拟人运用的过程中,传递出了作者的一些价值观念,对于儿童来讲极富启发性。

第三,夸张性。在童话故事的整个情节发展过程中,不仅有平淡的描述,还有很多夸张的表现手法。这种夸张不仅仅是内容的夸张,从表现形式上也很夸张。例如,《笨狼的故事》中,为了表现笨狼之笨,夸张到他连自己的房子都不认识,最后被老鼠赶出了家门。从内容到形式都极具夸张性。

第四,叙事性。童话故事为了更好地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故事情节较曲折动人,整个叙事又非常完整。很多故事最后的结局都指向圆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还有一些故事带有很大的开放性,又进一步带动了学生想象发挥的热情。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自然衔接,喻理明确,对呵护童真、陶冶童心、激发童趣具有重要价值。

二、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的积极对策

(一)亲近童话,激发学生阅读好奇心

小学语文童话阅读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主动靠近童话、阅读童话,让学生在童话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无尽快乐。依托童话阅读,帮助学生从心灵深处建立起对他人作品的尊重、理解与欣赏,让学生沉迷于童话情节中去聆听故事、表达演绎,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童话的情志和韵味。因此,在童话教学的初级阶段,可以选择一些短小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有效阅读。以语言内容的浅显和故事情节的丰富性,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童话,在阅读中有效观察,为识字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如《乌鸦喝水》《小壁虎借尾巴》《两只小狮子》《狼和小羊》《松鼠日记》等都非常符合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童话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较强的特点,鼓励他们尝试借助一些手势、动作、道具等,对童话情节进行恰当的演绎。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进行童话情节的改编或进行丰富的创造。贴近儿童思维跨越性较大的特点,让他们主动靠近童话,细腻认知,推动学生语言逻辑思维的有效发展。引导学生在童话阅读中学会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除了用标准普通话朗读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开展表演性朗读,用画笔对故事的一些主要人物、情节等有效勾画,还可以让学生综合借助手抄报、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提炼阅读内容。

游戏表演也是加深学生对童话理解感悟的重要一环。结合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进行剧目演绎。以生为本,让学生更好地阅读、积累、表现联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感受童话,推动学生健康人格完善

初级阶段的童话阅读旨在更好地唤醒学生认知的兴趣,而学生童话阅读量有所突破之后,学生自己也会对童话作品有较强的选择意识。这时候,一些相对简单的童话已经难以调动学生的认知欲望,教师要对学生科学引导,让他们除了关注童话的情节之外,更好地阅读一些知识性童话或哲理性童话。在陶冶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更好地认知童话、感受童话,推动学生健康人格获得有效发展。

这一阶段的作品推荐可以是《幸福是什么》《不愿长大的小姑娘》《丑小鸭》《渔夫和金鱼》《团结的力量》《七色花》等类型的童话。这些童话的情节已经有所延长,除了让学生用手指读之外,这时候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默读、速读、跳读等多种方式。对于一些精彩情节,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有效细读,在让学生认知童话语言的基础上,更好地感受作品形象塑造的特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认知有效表达,扩大学生词汇量的同时,让学生从语言的输入向尝试输出循序过渡,为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童话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陶冶童心,引导学生对童话更好地感悟和品读。例如,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到抑扬顿挫、停顿有致,通过语调、语气运用体现表意的丰富性。还要让学生学会对童话中的人物性格进行有效的剖析,加上一些自己的认知,学会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这一阶段,游戏落实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一步。除了进行情景表演之外,还可以引入小组对抗赛、小小播音员、思辨课堂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对童话中体现出的知识和哲理有效分析,加深学生对情节的认知,发展其语文素养。以《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童话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牛胃的结构和功能,再让学生尝试对青头、红头等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友情及团结互助的重要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试着进行一些童话例行故事的仿写,加深学生对童话表达的认知。

(三)发现智慧,让学生更好地领悟童话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引导和熏陶之后,很多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童话作品的认知意识也显著提升。在第三阶段的童话教学落实的过程中,要从发展学生审美意识、提升学生赏析评价能力的层面对学生实施科学引导,让学生在童话阅读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对童话中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形成初步的判断意识。同时,在童话阅读的过程中,除了有趣之外,还要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其中蕴藏的多元智慧,让学生逐步理解童话的社会意义,激发学生的评价判断意识,推动学生表达自己的一些个性化观点。

在这一时期,教师要放手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让他们在课外进行整本书阅读实践。在课堂上主要通过合作、探究、交流、互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童话中涉及的一些核心问题有效辨识,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条理性,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判断意识。

这一阶段对学生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让学生进行童话的閱读之外,还要让学生尝试续编童话,仿写童话,自编童话。以小组教学为模式,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互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试着对安徒生写作时的心情有效把握,并围绕安徒生的一些作品,同步开展对比。如分析《海的女儿》的结尾、《丑小鸭》的结尾,再让学生思考《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有什么特殊含义,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安徒生童话》给人以温暖和力量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尝试进行童话的创编,通过学生自主创作童话,加深对童话的认知,并借鉴作者丰富的语言表达,学会细节描写、情感刻画,推动学生读写能力综合发展。

总之,童话是广受学生喜爱的一类优质阅读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效设计,循序引导,推动学生阅读及审美能力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童话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童话镇
琴童(2017年12期)2018-01-09 12:50:36
秋天的童话
午夜童话镇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圆我教师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