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奉仙
小学教育改革背景下,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创新的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素质培养的需要优化语文教学流程。通过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将“大阅读观”融入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新的阅读学习环境,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思维。“大阅读观”是指在教学中以阅读为基础,重视对学生阅读整体感悟引导,通过广泛、自主地阅读,对学生全面指导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环境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学生后续语文阅读知识学习有着积极意义。
一、语文“大阅读观”的内涵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语文“大阅读观”的内涵
“大阅读观”作为新的教学理念,是和新课标教学要求相契合的,通过生活元素培养学生语文知识运用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生活资源的科学运用,有效拓展课内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知识学习的质量。“大阅读观”主要有三种含义,即大内容、大环境、大背景[1]。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上,教师把语文“大阅读观”教学体系建设在完善的课程资源理念之上,通过多样方法获得阅读资源,灵活组织开展阅读活动。“大阅读观”就是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大量阅读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整体性的感悟,并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等,如此便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主要研究内容
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能力不强,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渗透“大阅读观”理念,能够为学生高质量阅读学习起到促进作用[2]。“大阅读观”的研究内容多样,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把握要点,保障阅读活动能顺利、高效地开展,从而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阅读观”研究的内容中,构建浓厚阅读文化是比较重要的,在“大阅读观”理念下,教师通过优化阅读方式改变学生不爱读书和阅读量少的现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在各种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对文本产生整体感悟以及深度挖掘,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
能力。
“大阅读观”研究内容中,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现代化教育理念引导下,倡导学生多读书,以及读好书,会读书,强化学生读书意识,激发兴趣,通过读书来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思想,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采用创新的阅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发挥主动性,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3]。
“大阅读观”的研究内容中涉及丰富的阅读活动,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通过经典阅读、延伸阅读和习惯阅读等,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活动中能够有更大的发展进步。如各类经典阅读内容融入课堂,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又能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汲取其中营养,陶冶学生情操。
“大阅读观”研究内容也包含优质阅读资源开发,“大阅读观”理念的渗透落实,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教学活动,所以需要有丰富完善的阅读资源作为支持,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4]。“大阅读观”架构了图书馆主题阅读这一体,并有两翼,常態阅读以及阅读活动课程,通过一体两翼的资源支持,就能有助于学生高效阅读学习。
二、语文教学“大阅读观”实践措施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需要在实践当中采取优化的教学观念。将“大阅读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通过实践来引导学生高效阅读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大阅读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转变思想,吐故纳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创设各种阅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后续学习。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紧密相关,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辅以课外阅读,让学生从不同的阅读材料中了解相应阅读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5]。如中外名家介绍以及作品创作时代背景的介绍,课堂中教学只能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无法让学生全面了解作品的内涵,所以需要课前阅读资料补充,也有的名著选段,只是依靠课堂几个课时来讲解,就会有断章取义的情况存在,所以广泛展开课外阅读是比较重要的,这对课文理解比较有利。
例如,为学生讲授《昆虫备忘录》阅读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学生对法布尔这位法国的昆虫学家以及《昆虫记》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再进行深入学习,就能感受到这一系列作品的重要性,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昆虫记》中不同昆虫的生活状态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帮助其对昆虫有更多的认识,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在“大阅读观”理念渗透下,有助于促进学生在课堂中高效学习,只有从这一方面加强重视,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课前引导形成“大阅读观”意识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以及阅读观念,对阅读教学最终的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教师需要在各类阅读教学活动中优化教学设计,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大阅读观”意识,学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深入地阅读。阅读预习也是“大阅读观”的重要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就能了解更多和阅读内容相关的资源,将阅读作为整体看待。教师在对学生的科学引导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质量[6]。教学中教师运用“大阅读观”,能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中加深对“大阅读观”的认知,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讲述古诗词知识点时,以《宿新市徐公店》为例,教师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对诗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简介有所了解,并对诗人的相关诗的特点有所认识,在了解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从而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从教学创新的角度进行科学设计,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如预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组诗作品,教师可给学生补充另一首诗,让学生先阅读然后思考,在了解诗当中意象的基础上感受诗歌内涵,让学生对诗中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的艺术美进行感受,并从阅读中获得相应的阅读方法。然后教师为学生补充背景知识,如杨万里的人生际遇等,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这首诗的内涵。
(三)丰富阅读形式,强化学生阅读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创新的手段调动学生对语文阅读知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需要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创设各种教学情境,采用多元化的阅读形式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实践阅读中有更大的发展。教师要把阅读的形式多样化地展现出来,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阅读内容的认知。教师只有调动学生主动探究阅读的动力,在不同阅读形式中积极挖掘文本内容,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大阅读观”意识的形成,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
例如,通过为学生设计“经典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针对一些经典作品展开阅读,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将《猴王出世》《景阳冈》《草船借箭》《红楼春趣》这些阅读组成一个系列,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帮助學生明确阅读的方向,让学生在原著阅读中了解不同名著中的人物特色以及写作的特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动力。经典阅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相互交流、互动,从而有助于学生思维碰撞,提高学生阅读探究的积极性。另外,阅读教学形式中,“延伸阅读”也是比较关键的,在为学生讲述具体的阅读知识后,为了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有更多的认识,进行延伸阅读,从教材角度出发,顺应教材的内容,将阅读深化以及广泛化,只有从阅读教学方面进行优化,才能保障阅读活动的顺利推进。
三、结语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优化的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教师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大阅读观”理念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的各环节,对学生的素质针对性地培养,才能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艾进兵,王成.浅析大语文观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研究,2021(25):120-121.
[2]陈霞.大语文观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9):25.
[3]王璐.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20(20):88,90.
[4]陆源.小学语文教学“大阅读观”的实践策略探讨[J].情感读本,2020(11):82.
[5]胡秋梅.基于“大语文观”理念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20(8):91-92.
[6]宋海燕,张聪宏.中小学语文教学“大阅读观”的实践策略分析[J].新课程(中),2019(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