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学科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数学学科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启蒙阶段,也是学生发展各项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重点教学内容。文章着重围绕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详细探究,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朱奕璇(1993—),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镇中心小学。
随着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我国的教育环境得到了优化,各个阶段的教师都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应用到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实验教学走进了小学数学课堂,小学数学教师提高了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开始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视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一、数学实验教学的内涵
数学实验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数学教学模式。数学实验教学通常是指教师将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转化,并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使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索。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是一个指导者,不断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通过数学实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数学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
(一)课堂主体发生变化
在传统数学课堂中,小学生多是聆听者,其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也难以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和思考。而在数学实验教学中,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处于辅助位置。因此,小学生可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这有助于提高其数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二)教学形式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工具等都存在局限性。比如,教师通常只利用数学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同时教师运用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也主要是“填鸭式”“满堂灌”等。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认为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等都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目的。而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将数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进行呈现,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讲解的数学内容存在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及时更新,部分教师认为只有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才可以帮助小学生完成数学学习。而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将多元的数学知识展示给学生,拓展了学生的数学知识面。
(四)教学课堂更加广阔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多数教师授课的地点局限在课堂内。而在数学实验教学的模式下,家中、社会上都可以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数学实验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自由灵活,这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三、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
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抽象思维的锻炼等方面的工作投入很少,这会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二)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指导者,应该把教学内容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教师要重視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对学生的思维模式、思维逻辑等方面的能力进行递进式锻炼。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是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内容。
四、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逻辑思维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因此,教师要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创设生活情境,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的知识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时应注重为小学生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对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解有时较为吃力,这导致小学生无法发散数学思维,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打破数学课堂与生活之间的壁垒,为学生创造形象且熟悉的学习环境。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数学学习的情境进行趣味化的设计,因为构建趣味情境能够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数学实验情境。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购物的情境,并对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你有10块人民币,你会用来买什么呢?”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小学生得到了积极的引导,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这训练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开展竞赛活动,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实验教学的诸多形式中,数学竞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形式之一。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活泼好动的时期,同时小学生的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好胜心。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性格特征,通过开展数学竞赛活动,有效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内容确定数学竞赛的主题,同时,引导学生在友好、公平的环境中进行数学知识竞赛。在进行数学竞赛的过程中,小学生会发散数学思维,其思维能力将得到有效锻炼。
比如,在开展“图形的运动”这一堂实验教学课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构建出数学竞赛的主题,如“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同时,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谁回答得多就可以得到奖励。”在奖励机制的鼓励下,小学生参与数学竞赛活动的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鼓励小学生动手操作。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小学生会对数学知识的每一个逻辑点和层次内容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数学知识体系得到完善。同时,动手操作的过程更加具有趣味性,小学生对数学实验课堂的学习兴趣可以在动手操作的环节得到充分调动,而后逐渐养成积极自主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动手操作凸显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的环节中不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在进行“年、月、日”这一课的实验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引导小学生围绕数学教材中的课题完成动手操作实践,如安排小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活动日历”。在制作“活动日历”的过程中,小学生对年、月、日的数学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动手操作的实验教学过程体现了小学生的主体性,对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激发数学课堂活力
数学学习要求小学生对抽象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对部分学生来说,学习抽象知识的难度很大。教师要想改善课程进度缓慢的问题,就必须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课堂学习的活力。创新实验教学模式需要把课堂变成受教育者的课堂,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在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基础上完善课程内容,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比如,在学习“分数除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整数乘除的基本概念,通过例题比较整数除法与分数除法的区别,再通过分析、总结掌握分数除法的基本计算原理和规律,最后解决数学问题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制订联想式思维能力学习计划
学习数学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还要分解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一味地追求高标准,只会让学生失去实现目标的信心和动力,所以学习计划要切合实际,符合每个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完成每一个小目标,并逐步积累,最终实现总的学习目标。
为了加强对学生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为不同特点的学生制订有针对性的计划,如,要求联想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要每天完成课内知识点联想的基础任务,还要扩大联想的内容和范围,可以是教辅书或课外阅读材料。对于联想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只完成基础知识点的联想,再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并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這不仅可以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激发每个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学习和不断创新的积极性。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可以充分融入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
(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多以命令式的教学方法开展系统化教学,学生只有在学校教师的教学指导下,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给出的程序和方法是正确的、标准的,学生一般不会质疑教师所给方法的正确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少独立进行思考和分析,很难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论综合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教师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实践者和自学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独立思考的个性,使他们在自学和自我思考中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多质疑,探索教师所教授的方法以外的解题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实验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进行精心的设计、完善,确保数学实验的课堂可以为小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方向,以此保证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谢建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2):80.
汪含全.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10):101-102.
刘俊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