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涛
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因厌学、不会学而烦恼的学生比例,初中达到58.6%,高中达到72.4%,占比如此之高,着实令人咋舌。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习惯了“喂着吃”,没有及时“断奶”,更没有自我“觅食”的能力。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技能日新月异,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才能更好地生存,更好地服务社会。所以,“授之以渔”,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端正学习动机
每个人的行为都来自自身的需求和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存在于学生意识深处的价值驱动,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教师给学生灌输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就会萌生什么样的学习动机。以远大目标为引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疑是家长和教师的不二选择。目标是方向,是旗帜,当学习需求与远大的目标相结合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且持久的学习动机。不过,随着学生知识积累、阅历增加,其人生目标可能会不断变化,不要大惊小怪,这是很正常的,只要其目标是健康的、积极且向上的,施教者就要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并因势利导。
二、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进一步掌握知识的动力。因此,施教者必须在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着重激发和保护学生有益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鼓励和表扬予以强化,抑制并疏导学生的不良兴趣,使其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化。教育家西·索洛维契克在《学习与兴趣》一书中说:兴趣是学来的,不是天生的,很多情况下,兴趣是在观察、思索、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起来的。因此,不能把学生死死捆在教科书上。“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要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畅游,这样才可能发现并培养他们真正持久的兴趣。
三、提高自律能力
自律能力,就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它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施教者要教育学生努力做到“慎独”,即在闲居独处时、无人监督时,也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范去完成预期目标。中小学正是一个人飘忽不定的时期,所以,自律能力的养成和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督促,反复地强化。萧伯纳曾说过:“自我控制是强者的本能。那些成功的人,都拥有明确的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自律。”
四、积累学习方法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引导中小学生摸索、学习、积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保持学习兴趣、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至关重要。可惜的是,大部分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和强化,不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调查结果。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一定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检索资料的方法、制订计划的方法、高效记忆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及时复习的方法等。笔者建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选择地渗透一些心理学原理,譬如有关人脑功能的原理、认知的原理、记忆的原理、思维的原理、学习的原理等。让学生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去摸索、尝试、积累学习方法,并逐步改进优化,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高效的方法体系。这种做法宜早不宜迟,绝对不要低估学生的智商和认知水平,不要觉得太专业,学生理解不了。
五、養成良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与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地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帮助他们养成诸多良好的习惯。如课前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及时记录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经常复习的习惯、制订计划的习惯、按时作息的习惯、劳逸结合的习惯、深钻细究的习惯、科学用脑的习惯等。
习惯不是天生的,是在一定刺激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一种自然定型的行为或倾向。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从小抓起,越早越好;需要从细节抓起,细节决定成败;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因为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要经历认知、熟悉、遵循、内化、使用等过程,教师一定要充满耐心,逐步引导,不断强化,慢慢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