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建
女孩刚上高一没几天,就把脚崴了,休息了半个月之后再去学校,不仅课程有些吃力,还发现她的好朋友已经跟别人好了。晚上回家,女孩就跟妈妈说她不要去上学了。
幸亏妈妈是心理老师,懂得朋友的重要性,所以没有责怪女儿。要知道女孩子之间是非常需要这种亲密伙伴的,她们可以相约一起出操,一起去上厕所,经常说点悄悄话,分享点小秘密和八卦,孩子就在这种同伴支持中抵御着学业的重压,走过了风霜雨雪。
于是,妈妈问女儿说:“你想一想,班里面还有没有你挺喜欢的女生,但是她还没有固定玩伴的?”
女儿想了想,说:“还真的是有一个。”然后妈妈就说:“那我明天做两个好吃的三明治当早点,你给这个女孩子带过去作为礼物送给她,好吗?”女儿破涕为笑开心地答应了。
第二天早晨,女孩带着妈妈做好的三明治高高兴兴地去了学校,如愿跟这个女生成了好朋友——女儿再也没提不去上学的事儿。
妈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懂得心理学,知道女儿有这样的诉求合情合理。妈妈没有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说什么“抓紧学习,把落下的功课补上才是要务,管什么朋友不朋友”的言辞,而是支持了孩子对人际交往的需求,明白没有好的人际关系,就会淤堵住情绪的出口;不能疏通情绪,孩子就无心学习。所以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温馨提示:不是只有学生时代格外看重友谊,也不是只有女生在乎友谊,人生的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人来说,朋友都很重要。
健全人格的第二项重要指标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许多被家长忽略的痛苦,同学能弥补;家长帮不上的忙,同学能给到;孩子有个好朋友,在集体中有归属感,实在是家庭之大幸。
一个初一男生,在心理健康课上玩真心话大冒险的热身游戏,抽到的问题是:假如你能穿越,你想穿越到哪里?男生说:“我想回到小学,那时候学业不重,还有朋友。”老师注意到男生的回答和低落,在课后及时与男生沟通,了解到他入学后觉得自己运气不好,班里一个小学同学都没有,谁也不认识,特别不自在,好像自己不属于这里,加剧了怀旧情结,甚至还偷偷抹眼泪。情绪不好,上课分心走神,作业记不全,也不知道该问谁,就盼着周末放假。老师了解到情况后给他换了新同桌,这个同桌是个话痨自来熟,男生的情况明显有所好转。
新生适应期一般在2周左右,适应快的4-7天就融入新环境了,一个月的适应期属于适应困难的。进入新环境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饭桌上问一问孩子班里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有没有好玩的同学,交到朋友了吗,叫什么名字等,及时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
对于暂时没交到朋友的孩子,家长怎么做?
1. 家长可以帮忙做点实际的工作,比如给孩子课间准备的小点心、酸奶等零食带上两份。如果孩子不知道该送给谁,建议孩子送给身边离自己最近的就行,一来二去就会熟络起来。
2. 如果孩子在新环境不知道该和谁主动交往,告诉孩子看眼緣,你看谁顺眼就主动和谁交朋友——看着顺眼就表明喜欢,人们都喜欢喜欢自己的人。记住对方的名字,见面主动打招呼,问个问题都能打破僵局。
3. 善用赞美。最高境界的赞美是夸完之后补一句:“你是怎么做到的?”这个提问,可以让对方有话可说,感觉很好,还可以让你学到很多,受益匪浅。不仅打开了沟通的大门,也搭起了友谊的桥梁。比如当孩子回家说班上有个同学知识面特别广时,家长就可以提醒孩子明天去问问同学是“怎么做到的”,不着痕迹地帮孩子交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