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健全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建设规模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规范回收站点、绿色分拣中心和交易中心;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行业的提质改造和环境监管;建设多种形式的二手商品交易渠道,鼓励再制造项目……日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并划定工作重点。北京、上海、成都、昆明等60个城市入选,率先开启建成基本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的征程。
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升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从全球层面看,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叠加全球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受到非经济因素严重冲击,国际资源供应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给我国资源安全带来重大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资源能源需求仍将刚性增长,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上仍然不高。无论从全球绿色发展趋势看,还是从国内资源需求和利用水平看,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势在必行又恰逢其时。
60个重点城市名单出炉,当下是试点先行,未来则是典型引路。我国城市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离不开循环经济的支撑。60个重点城市的先行探索,是对《“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也是对《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具体实践。将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发挥创新驅动作用,为我国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作出应有贡献,60个重点城市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入选名单的重点城市要抓住宝贵机遇,着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尽管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资源安全面临较大挑战,但要看到,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的需求迫切且空间巨大——到2025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
废旧物资是另一种宝贵的资源。比如,被淘汰的高质量的汽车零部件、航空器、航空发动机、工业机器人等何尝不可以再制造,二手商品插上互联网交易的翅膀何尝不可以再利用。只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就能以循环经济这根杠杆撬开新局育先机。
机遇不光在培育经济新增长点,还在于实现存量发展的绿色转型。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工业文明向“合理生产、适度消费、循环利用”的生态文明升级转型的攻坚期。眼下,一些大城市、超大城市,依然面临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废弃物产生量等持续增长,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潜力有限,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稳定生产和发展压力大等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拟定重点项目,出台有力措施,强化沟通协调,拓宽资金渠道,加强宣传推广,汇聚支持力量,进一步形成重视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的社会氛围和城市文化,开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全新局面。
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尤其需要运用系统观念和全生命周期思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脱钩。在生产环节狠抓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推动废旧物资的源头减量;在流通消费环节,强调二手商品市场培育,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在末端处置环节,抓住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每个入选名单的重点城市,需要汇聚更多“绿色力量”,疏通制约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水平的堵点,以各自的创新实践为其他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成熟经验。
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只要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准循环经济发展的时代脉搏,脚踏实地、科学研判、认真落实,就一定能早日将我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好,为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驶入“加速赛道”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