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档案—金蝉玉叶

2022-05-30 10:48李想
百科知识 2022年18期
关键词:玉叶金蝉谓之

李想

名称:金蝉玉叶饰件

年代:明

尺寸:长5.3厘米,重4.65克

材质:金与玉

出土:苏州五峰山博士坞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

现藏:南京博物院

“美丽”的误会

翻阅中国古代典籍,我们总能与蝉不期而遇。让人颇感意外的是,炎炎夏日里聒噪不止的蝉,在古人的心目中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度成为文人士子寄托理想、隐寓身世的重要情感载体。就连那令人厌烦的蝉鸣,在文人的妙笔之下,也变得婉转悠扬起来。然而,蝉在文人心目中享有这样的盛誉,其实源于古人对这种生物错误的认识。

在古人的认知里,蝉是“朽木化成”,起初为爬虫,生活于泥淖之中,破茧而出后仅以雨露为食,不沾染尘世间的一点污浊。《本草纲目》中记载:“蝉乃土木余气所化,饮风吸露其气清虚。”蝉的这一生活习性,恰好符合古人对于品性高洁这一思想境界的追求,加之儒家思想赋予“君子”形象的标准,所以才有了蝉独特的象征意义。西晋诗人陆云在《寒蝉赋》中归纳出蝉的“五德”—文、清、廉、俭、信,成为对蝉的品节最好的概括:“至于寒蝉,才齐其美,独未之思,而莫斯述。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氣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

蝉之文、清、廉、俭、信,不就是古代贤臣士大夫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形象折射吗?在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古人追求的理想人格,在蝉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在古人的认知里,蝉早已不是聒噪的昆虫,而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载体,触蝉生情、借蝉象征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

仅收录在《古今图书集成》中以蝉为题的唐诗就有28首之多,那些以蝉为点缀的诗文更是不计其数。其中,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三人的咏蝉诗被后人称为唐代咏蝉“三绝”。虞世南诗云“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的形象表达出只要立身高洁,无需凭借其他力量的豪气;骆宾王为抒发自己遭受污蔑的悲愤之情,以蝉自比,慨叹“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出于对仕途的不满和对现实的失望,李商隐则吟出“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将满腹牢骚发泄在蝉的身上。清人施补华对这三首诗有一段妙评:“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注:《全唐诗》中虞世南《蝉》的后两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中记载“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出现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当时流传的问题,为忠实原文,这里采用原著中的记载)蝉犹如一面心灵之镜,喊出诗人心中的悲愤,彰显文人的铮铮傲骨。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蝉还真不是文人笔下那般。不食人间烟火,只是古人的“一厢情愿”。无论是羽化的成虫,还是蛰伏的幼虫,都以树木汁液为生,成虫会用针刺口器吸食树汁,幼虫则栖息于土中,吸取树根里的汁液,对树木都有害。如果古人知道蝉的这些秘密,还会借蝉抒怀吗?

金蝉配玉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蝉不仅是文人笔下的常客,还是古代重要的装饰母题之一,在史前玉雕、三代铜器、汉代冠饰和带钩上都有所展现。外形并不讨喜的蝉,在工匠们的精心设计下,别具一番风味。

在众多与蝉相关的文物中,最让人惊叹的当数南京博物院的金蝉玉叶饰件。这件金玉组合的器物出土于苏州五峰山博士坞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刚出土时便引来阵阵欢呼,后来更是与其他17件精美文物一齐当选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南京博物院前身为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非一般博物馆能够比拟。金蝉玉叶能从众多馆藏文物中脱颖而出,肯定有其不凡之处。

这件器物用料考究,工艺精湛。金蝉通体金光闪亮,栖憩在玉叶之上。蝉的头部前伸,双眼凸起,侧身翘足,嘴巴微张,好似在奏鸣。蝉身錾刻出横凸纹八层,每层用多条竖直的短线表现身体上的细节部分。蝉最难展现的当属翅膀,人们常说薄如蝉翼,如何用金子展现出那种薄透的质感,非常考验工匠的技艺。这只金蝉左右各有两翼,外翼长1.7厘米,宽0.3~0.8厘米,厚仅0.2毫米,为了表现蝉翼轻而薄的特点,工匠在每个翼上线刻四五道竖线,薄透的质感油然而生;内翼长约1.4厘米,宽约0.5厘米,厚也为0.2毫米,大部分压在外翼之下,层次感分明。蝉足简化为三对,一对前足翘起,一对后足微微抬起。整只金蝉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经检测,金蝉的含金量极高,达到了95%。

承托金蝉的玉叶选用上等的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给人以晶莹润泽、温柔细腻之感。叶片细薄呈凹弧状,厚0.2~1.5毫米。为了让叶片看上去更加逼真,玉匠在其上雕刻了一根主叶脉和四根支脉,就连叶片正面的叶脉琢成弧曲的凹槽、背面的叶脉相应磋成凸棱这样的细节也不放过,极具真实感。

俗话说“金玉良缘”,金为矿物精英,弥足珍贵;玉是山石精英,集天地之灵气。在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金与玉的组合备受推崇。然而,将质地截然不同的两种材质搭配在一起,还要有浑然天成之感实属不易。工匠先在玉叶上钻一个圆孔,制作金蝉时在其底部留了一根直径1.5毫米、长1.4厘米的金梗,然后将金梗插入玉叶的圆孔之中,就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造型。蝉的“动”与叶的“静”融为一体,动静结合,构思奇巧,妙趣横生。

金蝉玉叶的出土位置在墓主人的头部,同时出土的还有银笄二件、金银嵌宝玉插花四件,一根4.7厘米长的前端带柄的银托。研究人员经过实验发现,金蝉、玉叶和银托连成一体,证明这件物品是古代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

之所以会有金蝉玉叶的组合,是为了契合“金枝玉叶”。蝉又被称作“知了”,“知”谐音“枝”,这样一来,“金蝉玉叶”也就是“金枝玉叶”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金枝玉叶是对女子最高的赞誉。这件金玉组合的器物,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寓意美好,难怪墓主人死后也要将它簪在发间。

蝉名“齐女”

说起蝉与女性的关系,就不得不提蝉的一个别称—齐女。相传,齐国王后因与齐王斗气而亡,化身为蝉,飞到庭院中的大树上哀鸣,齐王悔不当初。后世之人因此将蝉称为“齐女”。这个故事最早见于西晋崔豹所著的《古今注》之中:“牛亨问曰:‘蝉名齐女者何?答曰:‘齐王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蟬曰齐女也。”

崔豹这段简单的文字,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谜团:这里记载的齐王和齐王后究竟是谁?为何齐王后死后会化为蝉?那个好问的牛亨是谁?作者是从哪里听到这个故事的?这些未解之谜一直困扰着大家。或许是无从考证,后世的学者便放弃考据,默认蝉名“齐女”的典故,给今人留下一份将“蝉”唤作“齐女”的雅致。

除了这个有趣的典故外,我国古代文献如《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玉篇》等,都对“蝉”这一类昆虫有着翔实的记载。如西汉扬雄在《方言》中记载“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蜋蜩,秦晋之间谓之蝉”,同样是在《方言》里,又提及蝉“其大者谓之蟧,或谓之蝒马”。古人在将情感寄托于蝉的同时,也对它们有着细致的观察,《淮南子》中就记载了蝉的蜕变和饮食习性:“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此外,古人还习惯性地将蝉分为春、夏、秋三种,所谓春蝉鸣声尖而高,夏蝉鸣声响而亮,秋蝉鸣声则显得悲切,如《礼记》中记载“仲夏之月蝉始鸣,季夏之月寒蝉鸣”。

如果以今天科学的视角去审视古人们的观察,或多或少都有些不科学的地方,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古人或许早就发现了这些秘密,只是心照不宣罢了。如此好用的情感载体,任谁也不忍心将它打回原形,干脆将错就错吧。正因如此,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么多与蝉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古代工艺品。

诚如蝉的种类多种多样,古人赋予蝉的内涵也极其丰富,金蝉玉叶饰件只是沧海一粟,还有更多的蝉文化等待我们去探寻。

猜你喜欢
玉叶金蝉谓之
自拟金蝉方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Delayed excitatory self-feedback-induced negative responses of complex neuronal bursting patterns∗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我和爸爸一起捉金蝉
“金蝉村”靠金蝉年入五百万元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谁叫咱是娘呢
What a busy Day !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芪归金蝉方治疗慢性荨麻疹血虚风燥型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