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晗
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但凡吃饭,就要吃盐。盐维持着人类的生存,是调料中最重要的一种,人可以不吃糖,但绝不可不吃盐。
相传,山西运城的河东盐池是上古时黄帝与炎帝、蚩尤发动战争的地方。为了争夺河东盐池,黄帝分别与蚩尤和炎帝进行了两场战争,即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因为这两場战争的胜利,黄帝牢牢控制了河东盐池这一中原地区的食盐命脉,最终成为各部族共同的首领。
在古埃及,工匠将煎好的盐倒入特定的模型里,制成刻有印记的小盐块,可作为一般等价物交易,其价值可见一斑。约公元前2800年,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从非洲北部购买埃及的咸鱼和盐,转卖到地中海地区。公元前8世纪,凯尔特人在中欧地区留下开采盐矿的痕迹。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巨著《历史》中,描绘过公元前5世纪在黑海沿岸采盐的绿洲。古罗马士兵曾以盐作为军饷,表现出色的士兵被称作“值了那笔盐”。今天,英语中“工资”(salary)一词源于拉丁文“salārium”,字面意思正是“买盐的钱”。
上述例证表明,人类采盐历史源远流长。采盐,可谓人类最早的工业活动,几乎在任何一个民族的文明史中,都可以找到采盐的历史。采盐也是一个不断传承的行当,今日全世界仍然遍布不计其数的盐矿、盐场,当中不少是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的工业遗产,一些盐场已被改造成为盐业博物馆。这些盐业博物馆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呢?
希腊盐博物馆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梅索龙希盐滩,毗邻托里达海盐场。它是由当地企业家尼科斯·科多西斯伉俪创建的民营博物馆,该馆原是始建于1946年的采盐工人宿舍。这座建筑兀自矗立在采盐公路边上,远看与一栋孤独的民房没有任何区别。
该馆共有5个主题空间,第三个空间专门介绍盐对文学、艺术、宗教、旅游和文化的影响,而在第五个空间的展柜里,展出了1500个前工业时代或工业时代的盐罐,它们由玻璃、金属、塑料、木材、银、瓷器、陶瓷和各种特殊材料制成。希腊盐博物馆的创立者尼科斯说:“盐是梅索龙希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因为数百个家庭靠盐为生,还因为希腊65%的盐是在梅索龙希的盐锅里生产的。毕竟,只有梅索龙希有经验的制盐者知道如何以及何时使用何种设备,并会用手收集那里最纯净的阿夫里纳盐。”
梅索龙希是希腊历史悠久的采盐重镇,很多人知道这里,是因为英国诗人拜伦病逝于此。但很少有人知道,梅索龙希盐滩的采盐业源自古希腊,并曾出现在《荷马史诗》中。此地是希腊乃至欧洲最大的盐滩,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壮美超凡,该地区生产了供应希腊全国的绝大部分的盐,而且当地的盐以质量上乘闻名于世。2018年,希腊出口了1.59万吨食盐,总价值为380.6万欧元(平均0.24欧元每千克),当中大多数来自梅索龙希盐滩。
在希腊盐博物馆,参观者会了解到盐的历史与来源,并看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颗粒度和颜色的盐。同时,还可以通过文献、照片、视频投影了解当地盐场的历史,从而了解盐是如何收获、制作的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工业加工。希腊盐博物馆除了内部的主要展品外,还包括周边地区的展品,如两艘传统的泻湖船、不同时代的盐矿机,这些设备已经修复,并具有社区教育项目和艺术活动的功能。
有趣的是,希腊盐博物馆虽然规模小,开支少,但并未得到欧盟或希腊本国的任何支持,而是由尼科斯家族以一己之力建成。梅索龙希市政府为该博物馆提供的最大帮助就是修复了博物馆的屋顶。如今,从《荷马史诗》中走来的希腊盐博物馆仍然孤单地伫立在梅索龙希盐滩边,安静地等待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维利奇卡盐矿博物馆位于波兰克拉科夫附近,由一个从13世纪起开始开采的盐矿改造而来,目前盐矿已经停产。盐矿深达327米,长度超过287千米。盐矿除了有房屋、礼拜堂等建筑物,还有一个地下湖泊,宛如一座地下城市。1978年,维利奇卡盐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维利奇卡盐矿地下共分9层,其中有长达100余千米的隧道。盐矿中有建筑及许多盐雕,当中以圣金加教堂最为著名。圣金加教堂始建于1896年,在无数矿工雕刻师努力70余年后,终于在1963年建成。教堂长54米,宽15~18米,高10~12米。教堂的地板上布满精致的花纹,天花板上悬挂着精美的吊灯。教堂内有祭坛和许多神像,其中一尊圣母像高约1.6米。墙壁上刻有浮雕,内容大多是圣经故事,其中一幅浮雕是仿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
最早关于此盐矿的文献由波兰国王卡西米尔一世记载于1044年,可见,早在11世纪此地就有开采岩盐的历史记录。有关文献记载,在古代波兰地区,盐被当作一般等价物,这与古埃及有相似之处。据记载,当地最初是通过搜集盐卤水并加热蒸发制盐,具体何时开始开采盐矿,目前尚无定论。很有可能是在打深盐井时发现了大量的岩盐,接着就进入了以原始工具开采的时期。当时,波兰的统治者马上意识到了盐的价值,他们知道盐是人类生存的必备之物。这也是盐的开采和分配都被垄断的原因。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许多地方都要使用盐,包括腌肉、腌鱼、制作黄油与制革,盐甚至可用于制造黑火药。
14世纪时,盐为波兰提供了超过30%的收入。君主利用这些收入赏赐家眷、亲属以及其他贵族。盐矿的收入支撑了执政者以及其他国内重要人物的生活需要,养活了保护商路的城堡卫兵。1368年,卡西米尔大帝放弃了对盐矿的专有权,颁布了一道法令—后来被称为卡西米尔法令。卡西米尔法令规定了个人与各种工作团体的权利,规范了税收与账目,并成立皇家委员会以检查地下的挖掘工作和建筑情况,并进行财务审计工作。
16世纪,维利奇卡盐矿成为当时欧洲最重要的商业基础设施之一。在奥地利帝国统治波兰时期,修建了一座为盐矿供电的电厂和通往克拉科夫的铁路。地下作业也变得更为自动化,如使用风钻进行作业,甚至一台磨盐机和一台蒸汽动力起重机也投入使用。1950年,盐矿的一部分被辟作博物馆对外开放。1958年,盐矿的温泉疗养设施被重新启用。1996年,盐层已几乎被挖尽,盐矿停产,开始作为盐业博物馆开发经营。
维利奇卡盐矿博物馆是一个壮美华丽的“地下世界”。目前,该博物馆不但可供游客参观游览,还提供“地心餐厅”服务,让游客在地下世界尽情享受美食与奇景,这在全世界的盐业博物馆中是独一无二的。
位于四川省自贡市中心的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看起来不像是一处工业遗产,仿佛一座古代宫殿。这座博物馆雕梁画栋、气魄不凡,融明清两代宫廷和民间建筑风格于一体。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馆舍,是修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西秦会馆。这是一座由陕籍盐商集资修筑的同乡会馆。1959年,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成立。该馆馆址由两座古建筑组成,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及其附属建筑,占地约6000平方米;二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王爷庙,占地约700平方米。
自贡是我国重要的井盐产地,早在唐代就有采盐记载。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两淮盐路断绝,盐税停征,两淮出现盐荒。咸丰皇帝于当年5月命户部下了一纸文书:“川粤盐斤入楚,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这大大刺激了今天自贡地区盐业的发展。诸多商贩纷纷筹措资金,开始开掘盐井,许多人陡然而富,不久就形成了富顺县第五区和荣县第二区这两大产盐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海盐生产被破坏,运道阻断,食盐减产,部分地区甚至发生盐荒。自贡地区盐场再度获得发展,大批新式采掘、生产设备得到广泛应用,井盐再一次迎来了全面繁荣的黄金时代。1939年,国民政府取“自流井”和“贡井”这两大盐井的第一字,成立自贡市。可以说,自贡市正因井盐而得名。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建馆60多年来,收藏有关井盐发展的史籍、文献和档案资料不计其数,实物和工具等藏品多达1000多件。其中盐井传统钻凿和修治井工具是中国目前唯一保留较为完整的古代顿钻工具群。馆藏清乾隆至民国时期的井灶经营契约、岩口簿、帐册,是我国重要的工业文献档案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博物馆》季刊,曾对该馆的丰富馆藏做过专题介绍。此外,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还在馆外复原了开凿于1772年的小桥井与开凿于1835年的燊海井,供游客参观。
全世界约有盐业博物馆百余家,除了上文提到的三家,在国外,哥伦比亚锡帕基拉盐教堂博物馆、乌克兰索罗提诺盐矿博物馆、美国堪萨斯地下鹽博物馆、德国吕讷堡盐业博物馆与韩国曾岛盐博物馆等各具特色,如果到访这些地区,一定要为参观盐业博物馆留出时间。在中国,江苏盐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河北黄骅的河北海盐博物馆与台湾台南的台湾盐博物馆等颇具盛名。如果你想亲身体验一次与古老工业的亲密接触,不妨以中国为起点,来一次穿越千年的盐业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