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贵红
在新一轮的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中,教师能在深度理解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理念的基础上,切实地对教学思维和模式进行优化,由此慢慢形成更持续性的生物学教育教学格局。由此在新形势下,初中生物学教师,会格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方法的问题,在此方面不断尝试和探索,并归结和评价,由此慢慢找到一些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方法。当然,在这样的教学改革中,生物学教学理念需要改变,生物学教学模式需要优化,生物学教学环境需要重塑,由此才能达到理想的生物学教育教学格局。在此过程中,初中生物学教师需要做出的努力还有很多,需要进行的投入还需要不断增加。
一、高度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确保学生对生命形成正确的认知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学生在生物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从生物学生命的角度去审视现象,继而懂得生命的可贵,懂得要尊重生命,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当然如果要求学生仅抱着书本就达到这样的教学佳境是不可能的,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生物学教师能妥善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切实使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切实地将他们熟悉的生活与生物学学习关联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去探究生命、去认知生命的奇迹。比如,在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时,课程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可以对各种生物的特点进行归结,并且实现生物进化顺序的有效排列,该版块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面对这样的学情,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援引对应生活素材,实现生活情境的创设。在此过程中教师会播放从高山到平原、从沙漠到草原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多样性的世界中,继而开始对周围的动植物产生更大的兴趣,面对这样的反馈,教师就设定了本堂课的核心问题:你能寻找证据去证明生物是进化而来的吗?学生积极去思考,继而进入到交互的状态,很多学生想到化石,化石是记录生物进化的载体。此时教师会询问:大家平时是否看到过化石?于是有学生想起自己在博物馆看到过各种各样的化石,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自己在化石中看到的形象进行归结。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现了三叶虫化石和不同底层化石模式的示意图,鼓励学生在观察完后思考如下问题:生物化石在地质层的分布,是什么样的规律?这样的分布规律讲述了什么道理?在自然界中,有的是哺乳动物,有的是爬行类动物,还有的是鱼类,还有是两栖类,这些类别的动物,他们在进化的过程中是否有先后顺序呢?很明显,依靠上述的情境创设,可以迅速地激发学生对这样的话题产生兴趣,在不断探究和归结的过程中,学生也开始以正确的视角去审视生物,懂得尊重自然生命,并且进入到生命观念素养培育格局,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因此进入更理想的状态。
二、切实开展实验活动,实现学生探究精神的培育
在实际的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发挥传统课堂的效能,还需要关注实验版块的优化,切实地将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教学模式与对应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关联起来,这样才能使实际的生物学教育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升。如在学习食品保存相关知识点时,教师要积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设定对应的实验活动,鼓励学生正确认识食品保存的原理和方法,在探究食物变坏原因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去保鲜。这样的物理实验,可以很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详细来讲述,对应的实验活动为:学生可以去回忆生活实践,思考乳酸菌发酵的条件是什么?对应的原理是什么?还有在酒精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哪些微生物?白酒酿造需要经历哪些步骤?不同步骤的作用是什么?在学生相互交互的过程中,教师还会引入对应的视频资源:古代贵妃吃荔枝,使用快马来运输,不然荔枝就会出现变色变味的情况。在这样的课题探讨中,鼓励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使用什么办法来保鲜的,要想预防食物腐烂,需要做哪些?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来探讨,提出对应的猜想和假设,选择对应的物品,再进行实际的操作,最后对于实际的保鲜成效进行评价。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小组需要严格地进行记录,并且生成实际的实验报告。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探讨和质疑,这样能使课堂上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探讨朝着更纵深的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生物学实验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其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价值,继而妥善地实现实验过程的优化,确保学生成为实验探究的主体,在相互交互、相互探讨中,使实验探究的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核心素养锻炼也会因此进入更理想的状态。如某学生小组提出微生物大量繁殖,是食物腐烂的主要原因,然后使用新鲜豆浆、消毒锅、烧杯、脱脂棉来进行实验,然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结。实验活动的管理需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亲自操作实验,必要时实验方案都可以让学生来设计,这样能使他们在更理想的实验格局中发展自我,学校在此方面也需要不断实现实验条件的改善,确保学生有更好的实验环境。
三、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的设计,实现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
初中生物学教育教学中,实现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能仅依靠课堂内,还需要切实地发挥课堂外的效能,这样课堂内与课堂外合理交互才能进入更理想的格局。在课外,多数会以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此时初中生物学教师要懂得合理地将多元化的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课外实践活动中,继而架构更理想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培育格局和环境。如在发酵技术相关内容学习时,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学生可以认识发酵技术的效用,对于其价值有着正确的界定。在实际学习时,教师设定了课外实践任务:要求学生以课外调查的方式,去了解生活中的发酵食品,以列表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主要的信息包括发酵的食品是什么?有关的微生物是什么?食品发酵的原理是什么?依靠上述信息的归结和记录,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发酵现象,并且在观察和分析对应发酵物品的时候,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发酵技术的原理,开始意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场合都会使用对应的发酵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和价值。作为初中生物学教师,要知道在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生物学学科本质的掌握,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结合新课标的诉求,合理实现教学目标和方法的优化,继而确保课外实践活动,也成为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再者,在实现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时,还可以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能部分学生有着对应感兴趣的话题,这样的话题与生物学教育是关联的,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后自主地进行活动,并且撰写活动报告,将其反馈给老师,老师可以結合实际反馈的结果来进行探讨和评述,也可以鼓励全体学生去评价,从而形成更理想的课外实践活动设计环境,学生在此版块的自主性也会不断提升,课外实践活动的价值也会不断发挥出来。
四、巧妙使用思维导图,确保学生生物学思维得以锻炼
初中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渐渐学会以生物学科学的视角去分析,这是理性思维发展的集中体现。当然,在生物学思维锻炼的过程中,要能结合思维发展的规律、学生发展的诉求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地进行引导。对初中生而言,实现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就需要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项工作不能只放在复习环节,要在平时的生物学教育教学中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进行知识点的串联,为形成完善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使用思维导图,这是思维可视化的学习工具,在当前很多学习和生活板块中有着很多的应用,对生物学教育教学而言,也可以将其融入进去,借助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素养发展环境得以架构。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组成知识点时,学生依靠这样版块的学习,能清晰地了解生物学系统的概念,并从局部视角去探讨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了解到每个生物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继而正确看待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了提升此版块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巧妙使用思维导图来进行优化。让学生以生态系统为关键词进行关联词的拓展,如有的学生将其归结为生物部分,主要可以歸结为绿色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细菌真菌类;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阳光、空气、土壤和水。很明显,依靠这样的知识点串联,可以使不同的生物学知识点融合到一个知识体系中去。在学生独立绘制思维导图之后,还可以鼓励他们讲述自己的思路,与老师或者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中确保对应的生物学思维能力得以锻炼,如果发现存在对应的偏差,可以迅速补充,这样第二次的思维导图就可以更好地将本章节的相关知识点融合起来,知识体系的构建任务也会更加夯实。当然要想切实地发挥思维导图在实际生物学教育教学中的效能,还需要确保初中生能正确理解思维导图的内涵,熟练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技巧,在此基础上不断做笔记、做习题、复习课程时,使用这样的思维导图来梳理知识点,可以很好地锻炼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再者在平时的生物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将思维导图融入进去,架构理想的思维导图使用环境,学生借助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进入生物知识体系构建格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学教育教学中,要依照核心素养培育的诉求,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思考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巧妙地实现生物学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确保生物学教育教学内容、目标和方式,可以很好地与生物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诉求关联起来,架构更理想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培育格局。作为初中生物学教师,还需要正确地认识生物学教育核心素养培育理念的价值,切实做好此方面的优化,由此使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进入高质量的状态。对初中生而言,在这样的初中生物学教育环境中,对于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知识的应用能力会得到更好的锻炼,相关素养的发展也会朝着更良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