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小学语文丰富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人文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应用微课,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另一方面可以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微课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其应用效果。基于此,如何高效开发小学语文微课已成为诸多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微课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小学语文微课的开发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开发;教学
作者简介:马晓明(1983—),男,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四堡子小学。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的方式越加丰富。为了提高教学成效,小学各科教师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此背景下,部分教师将目光放在了备受关注的微课上,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着眼点由关注“形”转变为聚焦“质”。基于此,文章从课程属性、开发类型、知识点、应用平台等角度提出小学语文微课的开发思路,以期为同行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一、微课的相关知识概论
(一)微课的概念
最早正式提出微课概念的是一位名为D.彭罗斯的美国新课程设计师,他将微课解释为微型课程,他认为,微课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和课程设计思想指导下,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形式,围绕某个主题或关键概念而制作的60秒声频或视频课程。在2010年前后,我国部分开展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地区通过对课堂教学视频进行“切片”处理,形成了不同教学环节的片断式视频,并将之命名为“微课”。随后,微课的概念广泛传播,受到各中小学教师的关注。2011年,胡铁生对微课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微课的内涵并不在于内容本身,而是一种以视频作为载体的知识传播手段,微课的最大优势是将零散化、碎片化的特定教学资源按照知识逻辑进行有机组合,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1]。2013年,胡铁生在通过一系列研究后,对微课的内涵进行了补充,进行如下定义:微课,即微课程,其以教学短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特定的知识点(或相关实验过程、教学环节)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一种新型的网络视频学习课程[2]。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微课具有内容精炼度高、针对性强、不受时空约束等优势。
(二)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利用预习、学习、复习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吸收、巩固和应用知识。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想象力以及创新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能为教师丰富教学形式提供支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说,微课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物质支撑,促进了新教学循环系统的形成。
二、当前小学语文微课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的学科属性不明显
小学语文微课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十分凸出的问题,即学科属性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语文单个微课程的目标不明确。在微课开发之前,虽然教师都会制订开发目标,但是,教师在制订单个微课程的目标时没有很好地结合语文教学计划。其二,没有精心组织和设计微课程内容。教师制作的微课,其内容大部分源于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没有考虑学情以及内容组织、设计的逻辑性。一些教师认为,开发微课的第一步是思考教师应该教什么,而不是学生怎样才能学好。其三,语文是十分注重评价的学科,但部分教师在播放完微课视频后没有进行课程评价,而是直接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教师对语文微课的学科属性的正确认知是微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也是微课程开发成功的关键。
(二)小学语文微课类型和资源单一
当下的微课类型分为三类,即 PPT类、视频类、动画类[3]。笔者在一项关于小学语文微课的开发类型和资源的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在制作微课时,直接将PPT课件转化为微课,或现场直接录下授课视频,将其作为微课,并未对语文知识进行提炼、归纳、分类、整合,没有形成主题鲜明的知识模块,只有少部分教师会专门将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提炼,形成多个主题的微课程文字内容,然后用剪辑软件制作成课件。总之,当下小学语文微课存在类型和资源较为单一的问题。
(三)小学语文微课知识点泛化
由于小学生整合知识点的能力有限,在微课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应将某个学生正在学习的知识点作为微课的主要内容,以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做补充。但是,从当前小学语文微课程开发的情况来看,小学语文微课的知识点泛化现象较明显,即多个知识点同时存在一个微课视频中,如二十分钟的微课中既有课文生字词学习、段落意义理解,又有课外阅读、写作训练等方面的内容,这会导致微课重点不明显,使学生看完视频后难以掌握知识。
(四)微课缺乏探究性、交互性
新课改以来,教师逐渐更新教学观念,逐步在各科教学中改变传统课堂重知识、轻素养的模式,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以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但是,笔者通过对一些小学语文微课程开发案例进行剖析和研究发现,当前的语文微课还存在缺乏探究性、互动性的问题。部分教师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知识点的讲授上,很少引导学生去探究,未能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只是将传统的知识传播渠道由线下课堂变成了线上。此外,微课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微课的交互性任务较少,评价机制不完善,令师生、人机很难进行有效互动。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微课开发的途径
(一)进行微课的系统性设计和开发
1.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对小学语文微课进行整体性设计和开发
在对小学语文微课内容进行设计、制作时,教师应具备系统性思维,保证内容、形式以及功能的整体性、适用性、逻辑性,让微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在讲授《背影》这一课时,教师若是在没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情况下就去设计与制作微课,必然无法把握课文的行文脉络以及其中的感情思想,也就难以让学生明白作者心理情感的變化,难以让学生通过微课体会课文朴实通俗的语言风格。当教师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围绕浓浓的父爱对《背影》这篇课文进行一系列微课设计后,学生在进行微课学习时就能通过文中的相关场景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别人的父亲,从而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在确定微课的内容后,教师可通过播放《父亲》这首歌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2.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核心知识点开发系列化微课
微课程是一种碎片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设计微课程内容时可以从一个主题出发去设计一系列的内容,这样就能使每一个知识模块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让每个小学语文知识点都能完整而深刻地呈现。需要注意的是,微课程的主题应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进行设计,一个总的主题背后应该有若干个分主题,分主题可以是单个微课程的名称,也可以是单个微课程的开发、设计线索。例如在讲授《怀疑与学问》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核心知识点开发、设计3个主题的微课,一个是背景介绍及作者简介,一个是生字新词解读,一个是语篇分析,这样围绕不同的主题去设计不同的微课,再将三者进行串联,能开发出内容完整、逻辑清晰、讲解深入的微课程。
(二)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微课程进行有效衔接
1.注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微课程内容的衔接
基于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认知以及对微课程开发设计原则的剖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只有将小学语文微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进行紧密衔接,知识点泛化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微课程的开发类型和资源才会更加丰富。此外,小学语文微课程内容也应与微课程开发类型和资源相对应,不能脱离教学实际。这样不仅能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对小学语文微课程开发思路进行优化,还能遏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知识、轻素养”倾向。
2.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微课程评价衔接
微课评价是教师进行微课开发问题诊断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能对微课的实效性起一定的监测、评估作用,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师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和调整教学设计的思路。微课评价需要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指向作为支撑,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微课设计和开发,其评价标准必须有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无论是对开发目标还是对课程结构方面的评价,都必须结合核心素养去衡量。
(三)搭建具有互动性和探究性的微课应用平台
1.完善语文微课程应用平台
微课是信息化时代衍生出来的教学形式,其能让学生的学习不受地点与时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将课上学习与课下预习、复习进行良好衔接。小学语文微课的应用需要特定的平台和环境作为支撑,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应用平台较少,大部分是一些由培训机构或民营企业搭建的网络教学平台,这些平台将各个学科的微课程资源混合在一起,导致教师和学生难以在众多的资源中找到小学语文微课资源。因此,语文微课程应用平台仍需完善优化。
2.加强小学语文微课程应用平台的功能区建设
微课应用平台的功能区应做到一目了然、方便查阅。小学语文微课程的用户以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师为主,如果功能区简洁美观且功能齐全,具备教学导入、视频点播、素材资源、练习测试等功能,就能较好地发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的作用。
(四)强化小学语文微课的交互与评价功能
1.强化小学语文微课的交互功能
强化微课的交互功能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强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功能,即提高教师对学生微课导入指导、学习指导、作业指导的效率。其次,要强化学生与微课程的交互功能,教师可以在微课程中设计交互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微课、消化其中的语文知识,并在微课的末尾布置相关的作业任务,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最后,要强化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功能,在微课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探究性的话题,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讨论。
2.强化小学语文微课程的评价功能
微课的评价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针对微课开发过程的评价,二是针对微课教学效果的评价。第一类评价是系统性评价,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对微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還包括对应用阶段的监测以及反馈,能够让教师及时调整内容,提高微课质量。第二类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能让教师了解微课在小学生实际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保证微课的教学作用。为此,教师必须强化微课的评价功能,结合各方面的反馈信息进行调整和修改,保证微课应用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结语
信息化时代,微课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为简单,能改变以往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当前,在小学语文微课开发的过程中,还存在开发方向、思路方面的问题,导致微课的应用效果未能达到预期。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发微课的过程中,应促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微课的有效衔接,搭建小学语文微课程应用平台,强化微课的交互与评价功能,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思路,以达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魏淑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微课程开发探究[J].考试周刊,201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