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璇
时光荏苒,这班孩子就要毕业了。打开收集近六年的班级相册,点开张张珍贵照片,喧嚣的世界在此刻宁静下来,个个可爱的身影穿梭在脑海。师爱本无形,照片却留住曾经的岁月。翻过一张张老旧的照片,想起关于她的点点滴滴……
起:赏“花”
这是我们班一年级集体照,照片最中间举着班牌的小女孩尤为引人,她叫小彤,清纯可爱。
一年级开学报到,这孩子竟会主动向我打招呼:“老师好!”
我一抬头,是乖巧大方的小女孩,身后站着头发花白,身材瘦削,充满乡村气息的农家妇女:这是妈妈吗?年纪这么大,不会是重组家庭?……
“老师,我们是农村人,我跟她爸爸没读过书,希望老师对她严格一点。幼儿园还是比较听话懂事,成绩优异,爸爸比较宠。你以后有什么事,可以让她多干,不听话,就狠狠打!我不会心疼,希望老师把她培养成有用的人!”
接下来学习中,小彤表现出跟妈妈口中一样的优秀:学习自觉、帮助他人、协助老师……哪个老师不喜欢这样的孩子?
很快,小彤成了名副其实的班长。班里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在她的带领下,井井有条,其他班老师好生羡慕。
承:叹“花”
四年级,小彤的成绩一落千丈,特别是数学和英语,常在及格边缘徘徊。不容思考和犹豫,我将她撤了职。
本以为撤职后她会有“悔改”之心,拼命用功,可她成绩反而更差了。换来的是各个任课老师的“告状”:英语听写只有40分,数学只有六七十分,真是不想读书了。
我陷入深思: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说,人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或许小彤的表现,是希望故意引起我的注意?给她多些关注,会不会进步?但这个想法马上被自己推翻了:以前她是班长,我给的关注还少吗?成绩照样退步这么厉害。我很疑惑,过了不久,我有了新的發现。
小彤穿着也变了:以前是个朴素的孩子,如今竟夏天穿起了超短裙和色彩艳丽、个性十足的潮流衣服。
我若有所思:这孩子,应该比别的孩子早些步入了青春期,可是该怎么教育呢?我开始阅读关于青春期的书籍,查阅相关材料,寻求方法。
转:惜“花”
四年级终于结束了,这对小彤来说是人生的黑暗时期:有教师的失望,有家长的毒打,还有自己成绩退步,失去班长职位的沮丧。
期末考试数学和英语不及格,如五雷轰顶,我和数学老师一起找她妈妈谈心。
凭借着教师的职业敏感和前期观察,我认为另有原因:“小彤妈妈,我知道你现在对她的成绩很着急,我们也着急!毕竟从一到三年级,小彤都是成绩很优秀的学生,突然退步这么大,我想会不会是有什么事情影响到她了?如果有什么事,说出来,我们好一起解决!”
同理心拉近了心之间的距离,妈妈的眼眶湿了:“她最近迷上抖音,一回家作业不做,只玩手机啊!有一次我发现她居然在和一个男的视频聊天。对于这事,我跟爸爸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道理也讲了,就是不听。小小年纪谈恋爱,说出来我都觉得丢脸。以前还是班长,成绩又好,听话懂事,变成现在这样,班长被撤了,也不知道她想干什么?”“你自己想想,对不对得起老师?”
数学老师同样怒气冲冲:“是啊!我说,怎么退步了,小小年纪不读书,想着谈恋爱了。那书也不用读了!读书不好,以后什么也没有,就只能打工!如果不听妈妈的劝,干脆不要读了!回家想清楚!”
我走进了她的内心,青春期的孩子心灵是脆弱的,比起责骂,讲道理,她更需要被理解,被支持,需要共情。
“你看这样好不好?我知道你一直是个很要好的孩子,但有时候可能真的控制不了自己,所以周一到周五,你把手机交给妈妈,好好学习,不懂的可以问同学,也可以来找我。周末时可以和妈妈一起上网,作为娱乐放松。怎么样?”
我的共情像好似让她找到了救命稻草,微微点了点头。母女俩人当即签订《手机使用协议》。往后的日子里,小彤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多了,成绩稍有进步,但并不明显。其他任课老师照样批评。
合:迎“花”
这段时间小彤没有玩手机了,却把时间花在追星上,不仅自己追星,还凭借自己人缘,在班上拉起了同伴群体,一起追“时代少年团”。
我想,这正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此时的她,正在探寻真正的自己,只要不在上课时间过多讨论,我还是运用冷处理法来引导。
但我觉得应该为她做点什么:下课时,我有意加入她们的小团体,装作感兴趣的样子“关心”她们喜爱的明星,渐渐地,小彤对我的态度变了,在我眼前变得那样真实自然。心情好的时候,还会主动和我说她喜欢的明星近期动态。我知道,那是她在展现真实的自我。果然,她的语文学习认真多了。可其他科目还是没有起色。
我开始运用迁移理论,言语鼓励她将学习语文的热情转移到其他科目中。
六年级,又到班干部竞选时,小彤以班级过半的微弱优势重新当选班长。虽然有同学认为她的票数不足以让大家信服,她的学科成绩还不是那么理想,我知道这可能是仅凭借同伴群体力量获得的票数……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愿意重新给青春期敏感的她一次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