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

2022-05-30 10:48:04高红华
文理导航 2022年24期
关键词:国学教育融合小学语文

高红华

【摘  要】国学和语文学科关系紧密,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国学内容,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显著的提升,深度体现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国学的基本教学方法也增长了一些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国学的认知,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教育;融合

国学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不能没有国学知识的讲解。作为教师,也应该多了解一些国学知识,增强对国学的热爱,才能为国学教育和小学语文的融合创造自身条件。

一、在小学语文中融合国学教育的可行性

尽管小学生的文化修养不够,甚至很多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不足,但是这不该成为忽视国学教育的理由。事实上,小学生本身就处于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有很好的感悟力,而且好奇心强,探究潜能良好。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背景突出的时代,国家正在建设文化强国,正在引领人民的文化自信,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国学教育不但不该搁置,还应该大力提倡和引入才行。事实上把国学教育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二、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

(一)依托课文教材,促进国学渗透

国学分支众多、系统庞杂,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不可能全面具体地向学生呈现,而从课本内容出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既能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又能拓展教学内容,保证国学教育的目标性和针对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感悟和理解。

比如,课文《大禹治水》就是一个典型的国学故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向孩子们播放大禹治水的动画片,着重表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突出大禹的形象。看完之后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大禹和黄帝以及尧舜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向学生讲解大禹治水的方法时,可以把大禹和鲧的治水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大禹治水能够成功。此外,教师还可以围绕大禹的故事进行延伸,讲讲禹铸九鼎的故事,通过多个故事的融入,让学生全面立体地认识大禹,了解其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重要贡献。

(二)加强诵读活动,促进国学氛围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融合国学教育的基本方法。小学生喜欢诵读,但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必要的诵读时间。

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其文字简易,韵味悠长,非常适合孩子们诵读。教师把学生组成一个个诵读小组,看看哪一个小组诵读得好,同时结合其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促使学生努力好学,又能强化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在诵读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融入一些音乐,来增强国学学习情境,如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歌,赵照的《声律启蒙》等,音乐和国学的融合,能够有效唤起学生的诵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把一些喜欢诵读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让他们在课后练习和学习,掌握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同时提供一些汉服等装饰来营造诵读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古代情境中,更好地感受诵读内容的内涵。

(三)开展互动讨论,促进国学理解

小学生对学习国学的意义和价值往往缺乏直观的认识,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互动交流活动,围绕“学习国学的好处”等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正方小组认为学习国学可以增长知识,还能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反方学生认为小学生还小,没必要学习国学,而且国学都是过时的东西。正方和反方学生围绕各自的认识进行辩论,说观点,提论据,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国学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围绕一些常见的国学知识让学生讨论,如教学《传统节日》时,可以讨论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使学生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国学融合

识字、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常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识字、阅读和写作中蕴含的国学素材,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切实感受到国学和语文之间的紧密关系。

以识字教学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融入一些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展示汉字的演化历史,把抽象的汉字变得生动形象,既能促进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又能起到国学教育的目的。如在认识“父”这个字时,其在甲骨文中的含义是一个人手举棍棒,像是在教育孩子守规矩,孩子们一看就明白,心领神会,因為很多孩子都有切身的“体验”,淘气的时候常常被爸爸训诫,通过这样的方法,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甲骨文的兴趣。

(五)关注学生心理,促进国学趣味

小学生对国学的学习往往存在一些抵触和恐惧心理,因为他们的文化素养不高,理解能力有限。面对学生的问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围绕学生的基础和心理进行实践,通过一些趣味学习法,使学生逐渐感受到国学的乐趣。

比如教学十二生肖时,由于古人根据太阳升起的时间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以十二种动物的习性来相配,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游戏。孩子们围成一圈成为一个表盘,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时针和分针走进表盘之中,教师向学生发令:现在时间是丑时。学生需要通过走动,呈现出丑时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通过这样的趣味教学,使孩子们对古代计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诗词大会,设置一些奖品吸引学生参加,看谁答对得多,就给谁颁发“国学小老师”等称号。通过诗词大会活动,孩子们不但增长了国学知识,而且在竞争氛围的激励下,有利于学生课外积累习惯的养成。

(六)借助多种活动,促进国学参与

国学素养的提升渠道是丰富的,不局限于典籍,不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教师的传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借助于校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向学生进行国学教育。

比如,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一些学校会组织师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教师就可利用这样的机会,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唐诗三百首》等,通过亲身参与,激发学生对国学的热爱。在每年的传统节日到来前后,语文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班级活动,如元宵节制作灯笼、春节剪纸或书法、中秋节创意贴画等,为学生营造参与氛围,大家一边制作一边朗读和节日主题相关的诗词。除了校园活动,还可以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如带领学生去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通过一件件实物,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或者倾听国学讲师的文化论坛,讲师讲完之后,学生可以向国学讲师提问,诸如“学习国学的意义是什么”“学好国学的方法有哪些”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

(七)注重环境教育,促进国学体验

小学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大,这就使环境成为重要的国学教育资源。比如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就是通过环境的改变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的。国学教育和语文课堂的结合,也需要教师加强环境建设,通过布置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对国学的体验,起到国学教育的目的。

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墙壁上张贴一些从古代典籍中遴选出来的语句,像“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让孩子们在课堂和课余时间里吟诵和学习,慢慢知道这些语句的内涵和意义,进而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在读书角开辟“国学书籍专栏”,这些国学书籍以绘本的形式,不会给学生造成阅读障碍,有利于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此外,在校园的走廊、图书馆、草地、电子屏等地方,也可以融入一些国学知识,结合校园建筑特色和文化理念进行实践,通过提升文化氛围,为语文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八)创新国学教育,促进国学成效

针对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国学教育,应该特别注重趣味性、适宜性,切忌忽视学生的自身能力,一味向孩子们灌输过难过深的国学知识。随着新时期国学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尝试,拓展国学教学视野,进一步提升国学教育成效,巩固课堂所学。比如教师可开展成语接龙游戏,促进学生对国学知识的积累和记忆。此外还有文化名人认知活动,孩子们扮演李白和杜甫,互相吟诵诗歌,教师作为导演,模仿盛唐气象对舞台进行设计。李白和杜甫是一对惺惺相惜的好友,在杜甫的很多诗歌中都能见到其和李白的唱和之作,如《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八仙歌》《冬日有怀李白》等,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更能促进学生的时代感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国学类的App都能从网络上轻松下载,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等工具进行呈现,让孩子们参与和学习,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孩子们置身于国学的氛围和情境之中。

(九)实行家校整合,促进国学学习

尽管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家长已经不再参与孩子的辅导工作,但是这并不是说家长的教学引导地位就下降了。事实上,家长作为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导师,在国学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教师难以替代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借助微信等交流平台加强和家长的联系,经常向家长发送一些国学类的短视频或者优秀App等,不是给家长布置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只是引导家长重视国学,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假期时间引导孩子们去学习和感受。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提升家长的文化修养,定期向家长推荐一些国学书籍,家长通过阅读和思考,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有利于给孩子营造一个文化学习空间,布置一个温馨的文化学习环境,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无疑是裨益良多的。

(十)增强经典研读,促进国学实践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国学教育的主要实践者,自身的文化水平应该是合格的,即便不能成为文化学者,也应该多阅读和掌握一些国学经典,对重要文化概念、文化事件、文化理念、文化样式等有較为全面的认识,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同时避免给学生造成误导。应该说,学好国学并不容易,需要长期不懈的学习,可是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又很难抽出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如何化解这一矛盾,需要教师做出切实的思考。比如,可以在手机中下载一些国学电子书,课余时间随看随学,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可以大大提升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此外,国学的学习仅仅有知识积累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师应该多听一些文化类的讲座,多到一些文化景点体验国学氛围,多和文化名人进行交流和切磋,多阅读一些关于国学方面的心得和论文等,这些都是提升自身国学素养不可或缺的方法。

综上,国学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不可能一一向学生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分类整理,由易到难地进行讲解,紧紧依托课本教材,激发学生爱国学、学国学的思想情感,使学生通过国学教育,不但能获得语文要素知识的提升,还能获得精神涵养和心灵陶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大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秀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融合[J].中国教师,2020(S1):88.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融合小学语文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浅析国学教育的价值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18:45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