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2022-05-30 10:48:04黄自强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26期
关键词:大革命历史观唯物史观

黄自强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历史教育要在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发挥重大的作用。”“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科学的、正确的思想导向,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问题。”“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历史进行正确的阐释。”唯物史观是研究历史的唯一史观。但由于理论性强,初中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知识储备有限,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那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呢?

一、深入发掘历史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正确揭示人类发展规律的科学,也是唯一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发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唯物史观,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掌握历史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唯物史观。在讲解近代史相关的教学内容时,当在讲解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失败的原因时,历史教师就可以用唯物历史主义的观点引导和点拨学生,使学生明白资源主义和封建主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失败的必然性,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来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树立起学生的唯物史观。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课就包含着唯物史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通过“慕尼黑协定”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辩论、举证,拨开表象深入其中,认识到对于英、法两国推动慕尼黑协定看似是为了避免战争的爆发而做的一项正确的决策,实则是一种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五分之一国土面积为代价的靖绥政策,更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终自食其果、反受其害。然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快速扩大,又加快了世界各国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它也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能够最终走向胜利的一项重要保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強对学生唯物史观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正确看待历史问题,正确地认识社会现象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加科学、更加客观地去评价和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二、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历史学是揭示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历史解释的首要出发点。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是分析历史的重要视角。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势造英雄。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进程。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揭露历史本真,从而凸显唯物时观。例如,以“法国大革命”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在讲述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出示阅读材料。(18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部分地区已相当发达,出现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个别企业雇佣数千名工人并拥有先进设备。金融资本雄厚。资产阶级已成为经济上最富有的阶级,但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保留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得出法国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等级制度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国当时的封建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爆发一场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已经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法国大革命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坐标轴,让学生将大革命期间重要的时间对应的历史事件标注出来,最后提问:“是什么将法国大革命一次次推向高潮?”学生得出:“巴黎人民三次起义。”从而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同时师生还可以通过对拿破仑人生经历分析,得出时势造英雄的观点。通过这些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唯物史观。

三、有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也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所以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切实做好学生历史唯物史观的培养,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展开历史知识的学习,也能够让学生更科学、更客观、更准确地去评判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助于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而小组合作的有效应用,就是为了给予学生更多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得学生的历史唯物史观得以培养。例如,我在教学“商鞅变法”这一内容时,就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回答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和明清时期的不同效果。我则根据不同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引和帮助,在我的帮助下,小组同学明确在战国时期,由于封建经济刚刚起步,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此时期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可以保障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可以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所以,相对于商业发展而言,变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而在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逐渐提高,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加上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限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受到了各界的抵制。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这一內容有了深刻的掌握,而且用更科学、更全面的视角去评判历史事件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而这就是历史唯物史观得到有效培养的重要体现。

猜你喜欢
大革命历史观唯物史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2:04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习近平的历史观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法国大革命
小布老虎(2016年6期)2016-02-28 18:14:10
三大革命在今天叠加
创业家(2015年6期)2015-02-27 07:53:34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
名作欣赏(2014年29期)2014-02-28 11:24:27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大革命失败前的“二七”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