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良性互动指导模式的构建策略

2022-05-30 07:52侯艳红
新课程·上旬 2022年32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生内容

侯艳红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语文,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同样离不开语文。因此,小学生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学好语文,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是重要内容。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按照读书的方式和环境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阅读方式,都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途径。小学阶段学习语文离不开阅读。阅读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生活,拓展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为小学生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使小学生受到良好的人文思想的熏陶。同时,通过阅读能够促进小学生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所以,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把阅读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阅读对学习语文的帮助,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由于受到时间、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单纯的课内阅读或是课外阅读方式很难满足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因此,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丰富小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为他们以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语文老师一改之前的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样的转变,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阅读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内容,以提高小学生知识水平為前提,以提升小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为终极追求。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要立足小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都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要锻造小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随着教育多元化的发展,多种阅读方式的综合应用已成定势。只有把课内外阅读整合起来,才能体现出阅读教学的优势,才能凸显两种阅读方式的优势互补,才能促进语文教学的快速发展。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因此进行语文教学必须综合考虑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感受新事物的认知能力。把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体现多种阅读方法的共同使用,避免单调学习方式给学生造成的乏味。

一、让小学生认识课内外阅读融合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课内外阅读融合价值的认识,催生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融合

小学生学习知识尚处于启蒙阶段,未能形成有效的学习能力。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靠的是直觉感知。学习知识还没有掌握系统有效的方法策略,学习动机处于不自觉状态。学习语文也是一样,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易于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情绪波动。阅读文章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能力,对阅读内容的选择比较随意,总是凭着个人的兴趣爱好。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这种表现,对开展有效阅读提出了挑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容易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喜欢想象的特点,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整合。把课内阅读的内容拓展到课外阅读中,形成阅读内容的连续性,缓解单一阅读方式带来的压抑,让学生感受到整合后能加速提升阅读效率,分解阅读任务,提高阅读质量,使学生感知课内外阅读良性互动的优势所在,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达成两者的有效转换。

阅读文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形成学习语文的能力。而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整合,能促成这种能力的提升。课内阅读以小学语文教材节选的课文为主,通过课内阅读,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的内容以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为主,阅读内容必须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对课堂教学内容做有益的补充。切忌仅凭个人的喜好不加选择地去阅读一些价值不高的文章,这样会浪费精力,阅读的收效甚微。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能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进而全面深入理解教材知识。同时,通过课外阅读,还能将教材内容加以拓展,使学生在相关文章的阅读中更进一步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促成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在实施阅读教学时,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帮助他们感知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好处,以便让他们接纳这种新型的阅读教学策略。在具体阅读过程中有效利用两种阅读方式,并能适时达成两种阅读方法的有效整合。

二、以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为导向,延伸到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学的主要方面,也是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过程。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大多来自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通过阅读课文学习知识,理解内容,积累学习知识的方法,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但课堂教学受到时间和方法的限制,课内阅读的开展也会受到影响。这样一来,阅读的深刻性和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教师不可能留给学生太多的阅读时间。为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师必须设置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但基于时间的限制,教师设置问题的全面性就会受到影响,如果问题较多,会让学生觉得应接不暇,反而影响对文章内容的学习掌握。同样,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会受到限制,许多问题只能一笔带过,这就致使小学生留下许多未能解决或者说解决不彻底的问题,如果不充分利用课外阅读的时间再去探究,那么这些问题就成了小学生心中未能解开的疑团,久而久之,疑团越积越多,会让学生失去积极探索的兴趣,失去学习的信心。为了揭开学生心中的疑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的时间,将这些问题带入课外阅读中,跟小学生一起延伸探究,有时候,根据探究的需要也可以拓展阅读领域。这样一来,不但课堂教学中遗留的问题释然了,还扩大了学习知识的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真正意义上提升了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外阅读中,还可以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做到学以致用,巩固学习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时,可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帮助学生阅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进而让学生掌握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揭示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但课堂教学受到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再做更多的拓展,学生知道这些还不够,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全面理解,加深对作者许地山更多方面的了解,应该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的时间内,除了继续阅读《落花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促进学生对其思想意义的理解外,再选择与之相似的借物喻人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再一次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通过这样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

三、重视课内外阅读的互补性,让阅读成为小学生学好语文的有效支撑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其目的都是经过阅读文章,开阔小学生的视野,拓展学习语文的渠道,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受到身心的陶冶,形成学习语文的能力。也就是说,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都是学习知识的必要方法。因此,在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两种方法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探究将两种阅读方法整合起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两种形式的阅读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相对立的,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互为补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课内外阅读,其互补性是显而易见的。两种阅读方法相互促进,和谐共生,对拓宽小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很大。做好课内外阅读指导,可以激发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兴趣。人教版教材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编写的新教材,通过近几年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后,多数教师都觉得内容能贴近学生生活。在这套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相关作品中的精品,其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都很高,小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受到心灵的震撼、精神的陶冶,会对这样的作品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不断激发小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将他们的这种兴趣延伸到课外,促成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有序开展课内外阅读,做好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让学生把课内阅读中学到的方法策略应用在课外阅读中,用有效的方法做支撑,提升课外阅读的效率。同时,在课外阅读中学生读了大量的书,了解了更多的生活,学到了更多的知识。部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到了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课内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分享阅读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又提升了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了课外阅读的信心,经过这样的相互交融,会形成有效的阅读机制,提升阅读质量。

课堂教学,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很难满足小学生对喜爱的作品的阅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延续学生的这种兴趣,向学生推荐同一系列的其他优秀作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延续小学生的这种阅读兴趣,促进小学生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要讲究策略,切实做好课内外阅读的衔接。这种衔接既包括知识的衔接,还包括小学生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信心的衔接。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毕竟是两种不同形式的阅读,而且是不同时段、不同地点、不同方式的阅读。要达成两者的有机结合,教师的指导非常关键。在课内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以教材中的课文为诱饵,诱发小学生对更多文学作品的喜爱。让学生在课内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以便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能够根据阅读的需要灵活选择阅读方法,不断提高阅读效率。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形成较高的文学修养。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开展课内外有效阅读是关键。阅读的过程,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学生的阅读,做好学生阅读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知识的需要,给学生设置一些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开展讨论,提高阅读效果。另外,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拓宽阅读的渠道。所选阅读的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保持衔接,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对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应该有延伸、有拓展,以促进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学习巩固知识,让课内外阅读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最有力支撑。

四、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做好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衔接,发挥阅读的最佳效益

课内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主要环节,通过课内阅读可以帮助小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实践中展开的阅读,内容是固定的,就是教材中选定的文章。一般来说,教材中选定的文章都是经典作品。经典作品内容丰富,艺术价值较高,思想意义更加深刻,学习过程中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尤其是那些著名作家的名篇,虽然大家都比较熟悉,但真正能够从较高的理论层面和艺术价值的理解做到完美把握的人却不是很多。特别是知识水平受到限制的小学生,学习这些经典作品难度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做好阅读引领,一方面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激励学生进行阅读,在读中学习,读中感悟,读中提升,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另一方面,老师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效延伸,将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选择与之关系密切的相关内容,如系列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以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拓展学习领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要教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少年闰土》的作者是近代文学大师鲁迅,其描写手法和思想意义的深刻性是其他文章无法比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文中人物的特点,学习文学大家的写作方法。但受时间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对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所以仅凭课堂教学,仅靠阅读课文,学生对鲁迅的了解毕竟会受到限制。要想让学生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有更多的了解,可以选择鲁迅先生的更多作品和介绍鲁迅的其他文章,让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类似于近几年兴起的群文阅读。这样的课内外阅读的衔接,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取得仅靠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难以达到的学习效果。

在这里有一点必须引起注意,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过程应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和监督。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普遍不高,做任何事情都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容易进入角色,但意志力不强,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走神。因此,在课内阅读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表现,适时对学生加以约束。在课外阅读中,尤其是回家后的课外阅读,老师要联系家长,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必要的监管,督促学生有效完成阅读任务。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改理念源源不断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成为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互补性不断凸显。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閱读,重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从多角度、多方面共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效整合,要避免同一知识的简单重复,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应该选择相关联文章进行有效整合,既要避免简单重复,又要促进相互补充。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选择相关文章的阅读内容,促进教学方法的迁移,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来,达到知识的衔接拓展和方法的有效利用。

总之,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阅读的两种相互关联的表现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将这两种方法恰当应用,进行有效整合,就会发挥最佳的效果。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并非只是简单地将这两种阅读形式拼凑起来使用,只有根据教学需要,依托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将两者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才能发挥最佳的效益。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小学生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主要内容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