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倩卉
摘 要:唐代金银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当时重要的手工艺品。唐代金银器造型别致、纹样丰富、工艺精巧,在汉代以前金银器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进而达到了顶峰。国泰民安、财富聚集和相对开放的大唐帝国,奢靡之风盛行,使得金银器成为当时人们的追求。此外,“丝绸之路”的畅通,商贸文化交流的频繁以及西亚、中亚和地中海沿岸的金银器大量传入中国,这些因素极大促进了唐代金银器的飞速发展。本文从考古学、比较学的角度论述了唐代金银器的发展,从受西方文化影响程度的深浅将唐代金银器分为两个阶段,对唐代金银器的历史渊源和兴盛原因进行了简单叙述,并着重从金银器纹饰、器型等方面分析外来文化对唐代金银器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唐代;金银器;兴盛原因;外来因素
金银器在中国历史文物之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我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关键体现。唐代金银器在全国各地发现较多,出土件数较多,形制各式各样,金银器的种类比其他全部质地的器物种类之和还要多,可谓是类型丰富。在纹样方面,金银器的纹样涵盖了唐代时期盛行的纹样,制作的器物精致美观,技艺熟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朝手工业发展的水平。唐朝金银器聚焦了专家学者的目光,对其开始逐渐重视,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展开不同视角、不同层次的探究。本文着重从出土的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造型和纹样等方面来粗略分析这一时期外来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和史料学、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兴盛原因和外來因素等方面浅析唐代金银器,从而揭示唐朝繁荣、开放、多元的时代特征。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黄金时期,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当时国力强盛、社会开放、科技先进,对外贸易发达,社会繁荣发展,在这些方面的推动下,金银器的制造和使用数量之大超过前朝历代。齐东方先生在《唐代金银器研究》一文中从考古学方面入手,系统地对这一历史时期金银器物的变化发展历程进行了科学严谨地分期,同时,对不同阶段金银器的形制、纹饰和特点进行叙述和分析。齐东方先生在该文中对唐代金银器的历史根源与流行的缘由及这一时期之前的金银器进行了粗浅分析,并重点探究唐代金银器和外来文化的关系,阐明外来文明对唐代金银器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
一、唐代金银器的内涵和发展
金银器是以贵重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饰件等。尽管我国最早在商朝就已发现金制品,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使用金银镶嵌(镶金镶银、嵌金嵌银)技艺,然而金银器的大规模出现与应用则从唐朝开始,金银器的生产技巧的提高和补充同样出现在这一时期。金银器在唐代的制作和使用非常广泛,其数量之大、制作之精不是以前朝代所能媲美的。从考古资料来看,我国各个地区已发掘和出土的唐代金银器有几十批之多,其中最有名的是:1970年,在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的270多件金银器;1982年,在江苏镇江丹徒丁卯桥窖藏出土了950多件金银器;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扶风法门寺的地宫出土了121件金银器。其中,何家村窖藏埋藏时期大概在8世纪中叶或者稍晚时期,出土金银器物的纹样和形制,体现了盛唐时代北方地区金银器的特征和制作水平。镇江丁卯桥窖藏金银器的纹饰与造型,表现出中、晚唐时期南方区域金银器的艺术水准。法门寺是皇寺,发掘出土的器物时代大部分是晚唐时期,其中有的是文思院(皇室所属)所制作的,有的是南方地区地方各级官府作坊制造之后进贡到宫廷的。以上三批器物数目较多,类型比较齐全,依次代表了唐朝前期与中、后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唐朝金银器在制作上面南北不同体系及唐代中央与地方各级官府作坊产物的各种风格,这为人们开展唐代金银器的探究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实物资料。
在目前已发现的实物资料的基础上,从西方文化因素对中国金银器的影响程度上,可以将唐代金银器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7世纪到8世纪中叶唐初期,太宗和高宗统治下,通过战争的方式加强了唐朝同西域的联系。中央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金银作坊,西方金银器传入中国,流行器型有高足杯、带把杯、长杯等,纹样有忍冬纹、缠枝纹、葡萄纹、连珠纹等。这时期的外来金银器无论在器型还是纹样方面,西方色彩浓重,与西方外来金银器差别甚小;第二阶段,8世纪中叶到9世纪是唐代金银器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唐代国力强大,经济繁荣,学术文化出现各种流派风格,在这一背景下,唐代金银器在经历一百多年的生产实践后,摆脱西方模式,根据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对外来器物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在继承前期器物特点的前提下,对器物的形制和纹饰进行了创新,使其既不同于西方器物,也不同于中国传统器物。例如,盒、盘、壶等器皿的外形多做成四五曲花型,宝相纹、折枝花、团花纹兴起。尤其是9世纪初,随着唐代割据势力的强大,中央集权开始衰落,与西方的贸易往来也进入低潮,中央控制金银制作的局面被打破,地方官府和私营作坊出现,金银器的等级观念略微减弱,一般贵族也可以使用了,使得一定程度上金银器得到普及。为了满足公众的需要,金银器开始出现多样化,器物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香宝子、羹碗子、蒲篮等,新出现了荷叶纹、叶瓣纹。
二、唐代金银器兴盛原因
唐代继承和发展了汉代以来对金银器蕴含的神秘色彩,同时又将它的使用渗透到社会等级观念之中。唐代是我国使用简单工具、小规模生产金银器的上升时期,皇室和贵族在平常生活中经常大量使用金银器物,朝廷奖赏、大臣进奉及唐王室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往来等,亦通常把金银及金银制品当作重要物品。金银器在当时的上层社会生活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进奉之风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客观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银器的发展。唐代的采矿系统有官府和私人两大系统,政府为了增加税收,鼓励民间私矿发展,促进了金银矿业的开发,并且在采矿、冶炼、征收、金银作坊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组织和制度,为唐代金银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在8世纪中期之前,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很大程度上被中央政府所垄断,典型的机构是掌冶署与金银作坊院。9世纪皇室作坊文思院兴盛,技艺高超的工匠为官府服役,他们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官府作坊材料充足、生产条件优越、产品不计成本,可全心全意进行创作。产品制成之后参与者的名字按其不同身份由低到高排列刻在器物上,严格的监察检验制度使产品的质量极大提升。除此之外,唐代亦形成了非常严格的传授和培养工匠的制度,学制为4年,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审核后才能成为正式的工匠,这为唐代金银器发展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来源。
三、唐代金银器中的外来文化因素
宽松的政治环境与当时“丝绸之路”的空前畅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促进了唐代对外交流的发展与兴旺。一方面唐王朝由于自身实力强盛表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大国势,另一方面顺应了时代发展,因当时的发展需求形成了庞大的包容和力量,在这一方面,唐代的金银器体现得非常明显。金银器的大批使用受到西方风俗习惯的影响,大范围汲取了萨珊、粟特等西亚和中亚金银器兴盛地区的纹样和形制,让唐代金银器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异域色调和多样化。现在发掘和出土的北朝与唐朝前期的一部分金银器物的形制和纹饰皆蕴含了萨珊王朝金银器的特征,表明其受到过波斯金银器的影响。在唐代金银器之中,不仅有直接来自域外的产品,还有真假难辨的仿制品,但是更多的是在造型和纹样方面中西融合的产物。本文自唐代金银器的造型、纹饰、制造工艺等方面介绍了唐代金银器中的外来文化因素。造型方面以高足杯为例,纹饰方面以忍冬纹为例,制造工艺以捶揲为例,从三方面分析外来文化因素对金银器产生的影响。
1.高足杯
高足杯最早在罗马时代被发现,拜占庭时期沿袭使用。罗马拜占庭样式的高足杯在唐朝以前已传入我国。唐代金银器中有数量较多的高足杯,很有可能是受到拜占庭时代器物的造型影响制作而成。具有西方特点的高足杯传到中国之后,唐代的匠人没有拿来完全仿造,其中最典型的要数器物的纹饰。唐代高足杯表面的纹样重点是狩猎、缠枝花草与各类动物纹,皆是在别的类型器物上常见,且是那时民众常用和喜欢的纹样。
2.忍冬纹
忍冬,又名金银花,这种植物特征是蔓生、越冬不死,所以在佛教中象征着灵魂不灭、轮回永生,忍冬被普遍使用在铜器、漆器、石刻、雕塑、纺织品等裝饰之中。在唐代金银器的花纹中,花鸟纹数量最多,忍冬纹大多是三曲至五曲的半片叶子,或者是两叶相对卷曲,又或者是和枝蔓相结合形成对称侧卷。然而,存在于角落的忍冬纹的使用更为灵活多样,而且显示出仿效、接纳、创新的发展过程。比如,凯波立鸟纹折腹银高足杯之中的忍冬纹保持着它最初的样貌,它的茎与花特别富有生命力,形态飞舞、造型轻盈,它的组织和莲瓣结构中的忍冬缠枝比较接近,采取中轴左右完全相对称,都适合在角落位置,这和稠密、纤细的盛唐时期的满地装饰的风格相得益彰。何家村出土的人物忍冬纹金带把杯和法门寺出土的盆形银炉这两者的忍冬纹外形相接近,始终保留着忍冬叶侧视三片的明显特点,叶片表现为卷草状翻卷。由于使用时期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在前期,忍冬纹比较臃肿繁多,不但要装饰角落位置,而且还继续延展、翻卷形成针对主题纹样的呈包围状的纹饰,它的西域特点非常典型与浓郁,这和胡人形象的主题人物纹、八棱形杯体以及浮雕的装饰手法一同,联合展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金银器制作方面形成的影响。后期的忍冬纹比较精致简练、造型短小,仅仅保存了其关键特征,形成纹饰的程式化,表现出纹样设计较为成熟的一方面。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忍冬纹也更加适用于低腹盆较低短装饰区域,在很大程度上非常充分体现出形制对纹样所产生的决定作用。丁卯桥出土的童子纹三足银壶的忍冬纹纹饰较为规范,它以侧视的四叶片平展为呈现形式,在壶茎和壶形开光之间作为角隅纹样,它粗朴厚实的叶片和叶筋錾刻细线的装饰特征,与壶的下腹部莲瓣的装饰手法相对照应,让银壶整体更加完整和一致。
3.捶揲工艺
唐代金银器的制造工艺受到外来工艺的强大影响。唐代时期已经大规模开始运用浇铸、焊接、抛光、捶打等技术。战国至西汉时期,西方的金银器及其制造工艺开始传到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期,民众在对西方金银器的制作技术与装饰工艺开始进行大量仿制和学习的同时,人们亦尝试着把它们和我国古老传统的器型相融合。在唐代,因为这一时期对外交流更加广泛,西方金银器物的捶揲工艺、造型艺术与纹饰在大量传入我国的同时亦渐渐和唐代的创新融合起来,让我国古代金银器的风格发生改变,且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捶揲工艺是在外来工艺中对我国金银器影响最大的一种工艺。它一开始出现于公元前2000多年的西亚和中东地区,并大规模运用到金银器的制作之中。因为中国古代的金银工艺曾长时期受到青铜铸造工艺的制约,中国传统的金银工艺亦以铸造成型作为关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早在东周时期的金银加工技术中即已发现捶揲工艺,但是长时期没有普遍运用于器物成形制作。由于当时政治环境宽松,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开始大规模出现和展开,西亚和中亚等地的商人与工匠都陆续来华,他们一方面从自己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数量较多的国外产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包含金银器制造技术在内的工艺技术。因为金银都具有比较不错的延展性,而且捶揲成型在很大程度上更加能够展现金银制品的特性与美观,因此捶揲工艺自从传入中国就得到了普遍使用。
考古发掘和出土的唐代金银器一大部分都是捶揲成型,这更体现出这种工艺带来的巨大影响。此外,萨珊波斯金银器经常使用的凸纹装饰工艺亦对唐朝早期的金银器装饰工艺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凸纹装饰技术,又称模冲,它属于捶碟工艺,就是在金银器物的表面用提前制作好的模具冲压出凸起的花纹图案。凸纹装饰技术的特征是主体纹饰较为突出,整体看来立体感较强,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在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鉴金龟纹桃形银盘(图一)和鉴金双狐双桃形银盘(图二)就是使用上述这种装饰工艺制作而成的精致器物。捶揲技术的传入与发扬,让中国古代的金银器制造工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唐代金银器制造业的繁荣与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唐代金银器在受到中外交流影响后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唐朝金银器在中外交流的过程中蕴含两方面特征:一是唐朝是有目的地采用和汲取外来金银器的设计元素,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唐朝和外来文化在金银器的设计方面进行的交流是相互的,不是单一方向的传播。因此,我们对唐代金银器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金属加工制作工艺,研究“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对外贸易以及文化交流,同时从侧面反映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只有通过不断交流,才能使国家的文化更有广度和深度,从而促进我国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谭前学.唐代金银器中的外来影响[J].荣宝斋,2006
[3]镇江市博物馆.唐代金银器[M].文物出版社,1985
[4]齐东方,张 静.唐代金银器皿与西方文化的关系.[J].考古学报,1994
[5]谭前学.盛世遗珍——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金银器[J].华夏文化,2002
[6]贺云翔.中国金银器[M].中国编译出版社,2008
[7]段鹏琦.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金银器小议[J].考古,1980
[8]申秦雁.何家村唐代金银器[J].中华遗产,2009
[9]陆九皋,刘建国.丹徒丁卯桥出土唐代银器试析[J].文物,1982
[10]冉万里.20世纪唐代金银器的发现与研究评述[J].西部考古.
[11]陈妍言.唐代金银器角隅纹样研究.硕士论文,清华大学,200
[12]王长启.西安市出土唐代金银器及装饰艺术特点[J].文博,1992
(作者单位:开封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