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5-30 10:48侯敏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27期
关键词:曾子道德与法治初中生

侯敏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老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学习理念、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许多案例,而结合案例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既可以让学生在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描述中,产生学习、探索的乐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初中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理解法律、道德與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此,笔者就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作了一些研究。

一、精选教学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法的载体是案例,而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在现代教学条件下,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获取教学案例:1、从教材中获取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为保证理论内容的生动性,插入了许多案例,而这些案例则为教师的案例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教师在实际教学设计中,可以先从这些案例入手,对学生进行有效、积极的引导;2、从身边精选案例,现实生活是案例的直接来源,初中生的生活经历非常有限,如果一味地从成人世界中为学生挑选案例,会直接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初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将与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来,以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3、从网络上获取案例,互联网的发展使海量信息的获取成为可能,教师在实际案例教学中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和自身的经验,从更广阔的网络空间中筛选符合教学要求的各种案例,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二、案例呈现多元,营造愉悦课堂环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所运用的案例可以采取视频、图片、讲述故事、体验活动等形式进行,通过多元化形式呈现案例,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同学们在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学习。比如在《网络生活新空间》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便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微信、QQ聊天等给人们生活娱乐带来的便利,接着为学生呈现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无法自拔的案例。然后让学生以“网络利弊”为主题开展辩论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最终实现高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又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做守法的公民》一课“法不可违”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视频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现形象、生动的案例。视频里一名叫小秦的人,欺负邻居小孩,抢钱,吸毒及偷窃,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在同学们观看视频以后,老师让同学们思考,“视频中小秦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违法的后果是什么?”通过观看视频,同学们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进而强化了“法不可违”的思想意识。接着,老师再借助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多幅图片,借助每一幅图片让同学们学会判断哪些图所展示的是违法行为,哪些不是违法行为,进而学会明辨是非。

三、巧妙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需依照该课程教学内容,在案例中通过合理地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以礼待人”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讲述案例过程中设置这么一个疑问:“一名青年去旅行,途中遇到十字路口迷路了,幸好碰见一位老大爷,青年急匆匆地对老大爷说:‘喂,老头,快告诉我这里到××景区还有多远?老大爷斜看了青年一眼,一言不发就转身走了。这名青年很纳闷这个老大爷为何不搭理他。于是青年停下来略有所思,突然懊恼地拍了拍脑袋。”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述该案例后,提出疑问让同学们思考:“为何青年停下来略有所思,突然懊恼地拍了拍脑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很多同学回答:“这个青年人可能是突然想起来不应该对老大爷无礼。”“这名青年可能是为自己当初的不礼貌懊恼。”……接着老师又提问:“这名青年应当怎样问老大爷才礼貌?”于是,老师顺势引导同学们进入到该课程的学习中。老师正是通过疑问的设置,激发了同学们探究问题的欲望,进而学生迫切地希望知道答案。因此,在课前导入环节设置疑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效课堂做铺垫。

四、深度解读案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均为抽象概括的理论知识,初中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就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直观的知识,便于学生的理解。为了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通过对案例的深度解读,提高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学习《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中“诚实守信”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孔子学生曾子的故事:“某天,曾子的老婆想上街,她的小孩哭喊着要跟去,曾子老婆不想让小孩跟去,于是就说,‘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孩子听后很高兴就不跟去。等曾子老婆回来之后,曾子正“霍霍磨刀”准备杀猪,曾子老婆连忙上前阻拦说:‘我只是哄小孩的,你怎么当真杀猪?曾子十分认真地说:‘我们一定要说话算数,我们可不能失信于孩子。最后,曾子和老婆一起将猪杀了。”老师讲述案例以后,让同学们深入思考“案例中反映了哪些知识点?”同学们回答:“讲信用!”老师再追问,“人们要遵守中华传统哪些美德?”之后,老师再次追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会怎样做?应该学习曾子的什么品质?”正是通过老师向同学们的一步步深入解读,引导初中生向曾子学习诚实守信的品质,培养了初中生的人文素养。

五、回归现实生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知识对日常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指导生活实践。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应当回归生活,通过回归生活,进而提高初中生在生活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学习《亲情之爱》一课中“让家更美好”这一内容的时候,可应用案例:小李在期末考试的复习阶段,既需要面对学习、作业和各种模拟考,回到家中还无法安静地独自待着,父母每次看见小李“停止学习”就要“唠叨”几句,使得小李很焦躁,总是引发亲子冲突。在为学生呈现完案例以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小李,面对父母的这种态度你作何感受?又会怎样处理亲子关系?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优先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了解家长的唠叨是基于关爱,促使其明白家长的良苦用心,如此一来,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也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积极奉献社会》一课中“服务社会”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课前先搜集一部分关于服务社会以及奉献社会的事例,例如乘坐公共汽车给老年人让座位、帮助清洁阿姨打扫卫生等。然后,老师把同学们搜集到的服务社会的体验活动作为教学案例,与同学们一同探讨“为什么要服务于社会?”“怎样服务于社会?”等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鞭策同学们主动、积极参加到服务社会的活动中去,进而培养初中生热爱劳动及爱岗敬业的精神。

六、合理教学评价,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应在学生思考问题以及对案例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基于多个不同层面,积极应用多种有效手段,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良好的探究及解决,重视对各种实效性较高的问题解决方式加以整理和总结,引导学生在碰到类似情况时,可以科学地选择和应用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教师有必要在学生讨论案例及相关问题时,实施合理、精准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优良的文化素养培养,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实践创新及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而达到于新时期背景下,有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综上所述,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经由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方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实践及思维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在实际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将案例教学法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同时积极学习,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及专业素质,有助于教学实效性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猜你喜欢
曾子道德与法治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曾子杀猪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曾子杀猪
曾子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