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常言道:“礼多人不怪”。中国是礼仪之邦,对于“礼”的推崇古已有之,关于“礼”的论述多如牛毛。礼,既有制度文化层面的大礼,也有日常生活的小礼,但无论什么礼,把握“度”都非常重要。
西周时期,周公因辅佐年幼的成王,便由他的儿子伯禽担任鲁公。伯禽三年后才来朝汇报工作,问其缘由,乃说:“变其风俗,改其礼仪,要等服丧三年除服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因此迟了。”姜太公则被封于齐,五个月后就来汇报工作了,周公说:“你为何这么快?”太公说:“我简化了不必要的礼节,一切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去做。”周公叹息:“唉!鲁国后代要为齐国之臣了!”
《三国演义》中曹操想讨伐袁绍,又害怕力不能及,便向身边谋士咨询,郭嘉指出“绍有十败”,其中首败便是“繁礼多仪”,没用的形式主义太多。道理也很简单:礼节太多太繁琐,老百姓就会被疏远,而去除一些不需要的形式,政令就更平易近民。
所谓“礼轻情意重”,生活中,“礼”的多寡并不应成为衡量感情深浅的标准。从人际交往上看,“礼多”有诸多负面效应。当今社会上的“随礼”之风愈演愈烈,送礼者追求贵重,回礼者更加一分,礼金不断上漲,反而成了许多人的负担。
诚然,生活需要仪式感,生活也需要礼,待人处世离不开礼的约束与加持。但有时候,礼过多反而更像是一种加载更多势利的表演,也会使“礼”失去原本的意义。(据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