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2年7月5日,斯里兰卡总理拉尼尔·维克勒马辛哈在国会表示,斯里兰卡已经“破产”,7月9日斯里兰卡首都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示威者先后占据总统官邸、总统办公区和总理府。在经历了数月持续性的能源短缺、食物涨价后,这个海运便利且拥有旅游、服装加工、茶叶、宝石等多个支柱的国家正陷于混乱之中。居住在斯里兰卡的华人们,也被风暴改变了生活。
混乱与破碎的当下
王知行是斯里兰卡的中国宝石商人,2015年来到斯里兰卡。由于当地严重缺电,每日例行停电8~12个小时,他的宝石开采生意已经受到了影响。他走在科伦坡的居民区里,随处可见用柴火生火做饭的当地人,由于气荒,当地人已经很难买到生活用气做饭,只能依仗原始的森林资源。
危机发生前,王知行囤了两个月的物资,大米、面饼、油,其中一些物资现在已经买不到了。
在斯里兰卡的中国超市,油盐酱醋等调味品、食品等生活必需品还未出现短缺,只是价格高了,因为运输更加麻烦了。斯里兰卡法定货币卢比在半年的时间中贬值了一倍多,这给当地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目前最短缺的,是牛奶和面粉之类的进口商品,推算起来,这些物品的价格上涨了近10倍。截至目前,王知行就算花费高于平日10倍的价格,也难觅到一盒鲜牛奶,只有偶尔在一些超市的角落里,还能找到几袋临近保质期的奶粉。
在物资中,最为缺乏的还是油品。
缺油的状况已经至少持续三个月有余了。由于缺油,科伦坡当地的公共交通锐减了三分之二以上,对于当地人来说,公共交通基本处于瘫痪的状态。而出租车由于加不到油,也很少上街拉客户,偶尔拉到一次客户,出租车的价格也是平日的两倍以上。
包括王知行在内的科伦坡居民,经常为了能加上一次油而昼夜排队,不眠不休,生怕错过那难得的一次加油机会。
由于燃油短缺,过去的三四个月里,39岁的国际汉语教师刘佳娜家的车已经很久没有开动了,为了省油,她和丈夫大多靠步行完成日常工作和生活。
两年前嗅到了经济危机信号
中国商人李梓杰在半年前就已经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最早是卢比的大幅度贬值,3月4日之后,斯里兰卡卢比对美元汇率从200左右的水平一路暴跌,截至7月13日已跌去82%。紧随其后的就是通胀的危机,公开资料显示,斯里兰卡6月通胀率达到创纪录的54.6%,食品通胀率更是高达80.1%。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统计,在该国约2200万人口中,超过620万人面临食品短缺,约61%的家庭不得不减少食品消费。
而30岁的徐星河则大概在两年前就嗅到了经济危机的信号。
徐星河所在的中资企业,一直密切关注斯里兰卡的主权信用和债务情况。两年前,他们已经意识到斯里兰卡的负债率处于高位。“之前大家都有一个印象,就是斯里兰卡的债务一直都是在高位上的,但是没有违约,所有人都觉得它确实很危险,又侥幸地觉得也许还会有援助,或者说新增的贷款。”
在金融行业工作的黄洁文也在去年观察到了经济危机的信号。“如果说我们只看它账目上的钱,那确实去年开始就一直在往下掉。”
黄洁文所在的这家金融企业,反應得早,从去年初开始就对斯里兰卡的业务进行压缩。所有的业务量压缩到了只有40%,不轻易把钱贷出去。
4年前初到斯里兰卡时,刘佳娜记得当时的汇率是1块钱人民币能换约25斯里兰卡卢比,而现在,1块钱人民币能换约56斯里兰卡卢比。刘佳娜和丈夫都是国际学校的教师,卢比贬值,无形中,两人的工资缩水了将近三分之二。
黄洁文坦言,她的消费能力回到了几年前。
收入减少了,物价却翻涨了好几倍,支出也随之增加。每周,刘佳娜会去一趟超市购买所需的物资,平时一家四口的支出约为6000到7000卢比,现在却需要花费2万多甚至3万卢比。
工作和生活都陷入困境后,不少华人已经离开斯里兰卡回国。在科伦坡,生活着1000多名华人。当前,华人的生意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留下来的人日子过得比较艰难。(黄洁文、徐星河为化名)
(综合《经济观察报》《新京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