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冠群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教学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思政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程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通常体现在思政课的教学空间、教学内容以及文化品位等方面。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提升思政教学水平,还能更好地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针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意义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政教师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高校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路径;思政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5-0116-04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以及近代的革命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精髓与灵魂所在。目前,我国对文化传承方面有着较高的关注度,不管是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抑或在建设价值观体系上,都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通过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学相融合,能够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增强思政教学的趣味性,无形之中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紧跟教育发展趋势,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具备生活性与地域性两方面的特征,其中生活性特征是指文化内容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且与人们的生活态度、风俗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地域性特征则体现在文化内容中的历史典籍与历史文物等具有地方色彩的方面。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如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名贤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各种文化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打磨和沉淀,蜕变成当前具有教育意义、指导作用的文化内容。从地方层面而言,当地文化既是荣耀的象征和代表,承载了当地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与劳动,更是地区的文化精髓;从国家层面而言,地方文化是社会精神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若想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需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精华内容,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导科学规划地方文化的实际发展道路。国家与地方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地方文化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国家的具体要求,还要体现自身的个性特征,这对地方创建文化示范区、提高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1]。
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意义
(一)丰富教学内容
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有效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较为浓厚的精神内涵,如晋商文化中就包括许多商业经营的内容,而作为商业经营的山西商人始终体现着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传统高校思政教学期间,一些教师往往会向学生讲解一些十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产生排斥感,这类理论知识的讲解是必要的,但若有具体化的实例配合理论知识教学,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的融合能够有效弥补实例短缺的问题,使思政教学的理论有所支撑,深化学生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
(二)提高文化品位
思政教学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思想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思政教学期间引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文化品位。一方面绝大部分高校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建设更好的国家。但往往找不到正确的方法,这与思政课程过于空洞有着一定的关系。对此,为转变这种现象,思政教师应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进而在思想和行为上找到相应的着力点。另一方面思政课程作为高校建设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大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精神文化在实际建设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还要重视传承历史文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能够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发扬传统历史文化,促进其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2]。
(三)拓宽教学空间
高校思政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是为让学生了解与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为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的理解。在高校思政教学期间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拓宽教学空间。一方面要营造教学氛围。思政课程本身比较枯燥,若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部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趣味性、新颖性的特点,将其与思政教学相结合,有利于营造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知识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拓展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是思政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难点环节,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对此,教师可合理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教学,以文化遗址等作为实践教学的资源,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而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四)提升综合素养
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为严苛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及知识要求。学生若想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水平,还要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因此,为达到这一目标,高校思政教师可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渗透到课堂中,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这类教育资源和学生的价值追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传统优秀文化在学生人格塑造中的积极作用,避免学生受到不良文化、不良思想的冲击,保障思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五)传承优秀文化
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引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能引导大学生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增强学生民族自信。首先,思政教师在授课期间应系统性地梳理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其明确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环节,思政教师可给学生介绍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资源、文化故事,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热爱传统优秀文化的民族情怀,真切了解到民族发展的历史,将思政知识内化于心。其次,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顽强的斗志,而不同地区又有其独特的文化遗址遗迹、发展历史,这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若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融入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既能使学生真切了解到前辈所做出的贡献和光辉历程,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
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路径
(一)挖掘文化精華
在高校思政教学中,为更好地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师应深入挖掘文化精华,不断开阔学生知识眼界,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相关的地方文化建设,促进其思政素养得以提高。首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内容丰富、多元的特点,其中部分内容仍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有的文化内容则已经濒临消亡。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我国越发重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为此,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并提炼文化的精髓渗透在思政课堂中,不断丰富思政教学内容,潜移默化陶冶学生情操,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各地区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明显差异,而思政教育的地方文化资源又往往源于高校所在地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多数高校学生并非是本地人,但在长期的高校学习中,逐步接触到当地的文化资源,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养。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结合地区具体发展情况,适当为学生拓展接触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让学生能了解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同时,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知识相结合,给学生介绍教材中所缺少的文化内容,使其能真切体会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培养其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品质,促进学生今后全面发展[3]。
(二)开拓授课渠道
在高校思政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开拓授课渠道,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网络教学阵地,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和文化资源深度融合的目标。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保障。因此,思政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适当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保证学生能深刻理解教学的理论知识,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其次,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已然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政教师可灵活应用新媒体技术,根据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打造相应的网络教育平台,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促进思政教育质量得以提升。思政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拓展教育渠道:(1)重视强化自身新媒体运用能力,建设一支高素养、具备良好管理能力和新媒体运用能力的思政教师队伍,使教师能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新媒体便捷、及时地掌握时事动态。(2)将新型教育理念与地方传统文化的教育网站相融合,着重凸显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特征,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地方文化的熏陶,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3)结合高校所在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搭建具备浓烈地方文化色彩的网络报告厅、新媒体网络平台以及文化讲坛等,不断拓展思政教育渠道,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陶冶自身情操,进而达到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
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师应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育人资源,加强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增强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创新性以及合理性。思政教育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思政教师需与其他专业教师进行合作交流,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案、课程标准等方面挖掘专业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尽可能将专业资源和学科资源转化成思政教育资源,使专业教学更加深刻,更顺应时代需求,促进思政教育改革工作的有序进行。此外,思政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若想有效提升思政教学效果,思政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教师可收集地方传统文化的名人代表资料分享给学生,也可在教室中悬挂革命优秀前辈的相关画像,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人物。该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三)营造教学氛围
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学校应结合思政教学需求,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具备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感染力。首先,高校需强化自身地方传统文化的硬件设施,在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教学楼、宿舍楼以及图书馆等宣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如张贴海报,以文字形式介绍传统文化等,使学生受到浓厚地方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文化修养得以提升。同时,学校还应重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软环境建设,指导思政教师合理利用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如校园文化节、艺术节、书法大赛等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自信,从而达到提高思政教育效果的目的。其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其民族自信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认知。因此,高校需加强对思政教学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经典名著朗读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学生能更好地消化与吸收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4]。此外,高校思政教师应及时挖掘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全面融入实际授课、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等环节,以生动、鲜活的案例细腻地呈现中华儿女的奋斗历史,梳理出地方文化的具体发展情况,使学生产生精神共鸣,全身心投入到思政课堂中。
(四)优化教学模式
在高校思政课堂中,为更好地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积极优化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思政课堂的枯燥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思政教学活动的兴趣,有效提升思政教学效果。首先,传统高校思政教学多数以灌输式为主,学生主体地位缺失,使得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此,为转变该现象,思政教师需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网络技术整合相关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使思政课堂充满趣味性,进而达到理想的思政教学效果。其次,教学模式的创新能为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思政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逐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内涵。在互动交流期间,教师还要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相联系,让学生在看待文化知识时能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在制订思政教学规划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融入不同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给予学生多样化的文化课程种类,使其能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与学习需求进行选择,并在实际教学期间适当为学生讲解地方的名人事迹与历史发展,无形之中熏陶学生的文化情操,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在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师可结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组织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活动,活跃思政教学氛围,并适当引入VR虚拟仿真技术,给学生提供更加逼真的学习环境,解决学生无法外出参观红色场地的问题。又如高校可与本地政府合作,开设校园文化网页与文化专题网站等,最大化宣传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搭建实践平台
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思政素养的有力保障。但就当前高校思政教学情况而言,实践教学的開展始终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造成这种现象最为重要的原因便是实践教学过于形式化,学生难以在单一的实践教学中收获知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此,为转变这种现象,高校思政教师应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平台。如在教学有关革命文化知识时,思政教师可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革命旧址进行参观,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思政知识,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其次,不同地区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且地方文化背景下所衍生的属于此地区的文化节庆、文化习俗都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为此,高校思政教师应结合地区文化特征,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节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了解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并主动传承与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如此一来,不仅能提升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
与此同时,“互联网+”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明确信息技术对思政课程的影响,结合实际情况搭建思政实践教学的线上平台。对于具备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高校需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依托数字化、现代化网络平台,建设大信息量和高水平的地方思政服务教育资源库,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开放式、混合式实践平台,最大化发挥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作用,发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也可借助翻转课堂、微课等手段,将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以趣味视频的形式分享给学生,加深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理解、记忆,提升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六)建设师资队伍
为实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有机融合的目标,高校需加强建设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的素养。首先,当前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师团队建设普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在教师侧重理论知识传授,忽略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若想提高课程的整体质量,有效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要加强师德修养的培育,逐步提升思政教育团队的整体素质。如高校可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前往井冈山根据地学习、参观,在充分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适当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研修活动,让思政教师在亲身经历后感悟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转化成课堂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达到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其次,思政教师的文化素质、思想修养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程的教学水平、教育质量。因此,高校要积极聘请综合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人员担任思政教师,逐步丰富思政教师团队的文化内涵。若思政教师的文化水平不足,那么教师很难真正理解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这不利于发扬与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针对此现象,思政教师要立足整体文化背景深入分析文化知识内容,将文化知识和思政理论相融合,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保障思政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政教学期间有效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又能提高课程文化品位,有效拓宽教学空间。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紧跟教育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自身教学理念,通过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开拓思政授课渠道、营造良好校园氛围、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及不断优化教学模式等途径全面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无形之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养与文化修养,弘扬与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较好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汪雪.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2(3):126-128.
[2]张馨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路径探究[J].文化产业,2021(21):132-133.
[3]陈亮.高校思政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1):110-112.
[4]孙建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6):15-16.
[5]王宁,杨小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高校思政教学的优化路径探究[J].西藏教育,2019(7):37-40.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