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对比,形象鲜明

2022-05-30 10:48刘转丽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陈太丘或事物方正

刘转丽

对比手法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指把对立的两个人物或事物,或者把一个人物或事物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看出高下、辨别是非。

运用对比手法,可以突出被表现人物或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可以有力地凸显文章的中心,从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写作中,巧用对比手法行文,可使文章主旨深入人心。

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就把济南的冬天与北平的冬天进行比较,突出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把济南的冬天与伦敦的冬天进行比较,突出济南的冬天没有雾,是“响晴的”;把济南的冬天与热带地区进行比较,突出济南的冬天无毒日,实属“宝地”,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初中阶段,同学们会经常用到对比这种表现手法。下面,我们结合《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进行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属于《世说新语》中的《方正》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掷地有声。作者通过七岁儿童陈元方驳斥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人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通过两处对比,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如果大家能读懂这两处对比,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主旨了。

一、人物形象的对比

在《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文言文中,主要人物是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和他的朋友。文中,陈元方的父亲与友人相约“日中”同行,但友人“过中不至”,因此陈太丘丢下朋友离开,离开后朋友才到。当朋友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开时,“怒曰:‘非人哉!”从对友人的神态描写“怒”和语言描写“非人哉”中可以看出友人不守信用却又无礼的形象特征。陈元方据理力驳,“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无信”“无礼”,仅仅四个字,就让友人自惭形秽。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聪慧过人且明白事理的人。

话不在多,贵在精练。通过分析,友人的无礼、粗野与元方的聪慧、明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誠信,为人要“方正”。

二、人物态度的对比

文中,友人得知陈元方的父亲先行离开时,他“怒”曰,神情失态失礼,语言粗俗无礼。但在陈元方据理力驳后,他“惭”并“下车引之”。通过神态、动作等描写,由“怒”到“惭”,表明友人此时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此“下车引之”,一个“引”字,表明了友人想向元方示好。仅仅七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到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讲礼节,但能知错就改。文章通过人物前后态度的对比,让世人警醒: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除了友人的态度能给人警醒外,陈元方的态度也让人们明白了做人应恪守一定的原则。当友人问陈元方“尊君在不”时,陈元方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他这样说:“待君久不至,已去。”没想到遭到的却是友人对他父亲言语上的无礼,即使最后友人知错能改,他依然“入门不顾”。

面对友人恶劣的态度,陈元方坚持原则,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也给了客人一个深刻的教训,这未尝不是“方正”的最好体现。这个举动告诉世人:做人要有底线,那就是坚持原则。

使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要选准可比点,否则,就收不到好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选取可比点时应注意:

1.将两个事物或人物进行对比。即把具有可比性的不同事物、不同态度、不同的人放在同一场合下进行比较,比出真假、正误、好坏,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色来。

2.将同一事物或人物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即把同一事物、同一个人放在不同历史时期、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等进行对比,体现出变化,呈现出发展过程。

猜你喜欢
陈太丘或事物方正
本末倒置
Taiqiu Going out with a Friend陈太丘与友期
Taiqiu Going out with a Friend陈太丘与友期
入木三分
井中
忘炊窃听
浅析射阳大米的由来
关于钢铁厂车间动力自动化设备管理应统筹管理的思考
方正
陈太丘与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