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学诗有三节”写作指导

2022-05-30 10:48刘小忠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严羽学诗诗论

刘小忠

原创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其大意是:学诗之人初期不识好坏,篇幅又长又累赘,放纵笔力写成;后来懂得羞愧,写诗开始畏畏缩缩,极难写出好诗;等到达写诗透彻的境界,则纵横诗境,信手拈来。

严羽的诗论能在更廣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把“诗论”和“人理”结合起来的三元思辨性材料作文。材料由严羽的“学诗有三节”领起,这里所说的“节”,即“阶段”,三节就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不识好恶”是指不懂得作诗之法,不能区分诗歌的好与歹、优与劣;“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是指作诗多而泛滥:因为无法度、无规矩,故而无所顾忌,不知敬畏,作品虽多,却大都是粗制滥造。第二阶段,“识羞愧”可以理解为“懂得敬畏”“明白了作诗之法”;“生畏缩”意即不敢随意作诗,“成之极难”意思是写出符合标准的好诗很难:学诗者已认识到以前的鲁莽,对诗歌产生“敬畏之心”,于是“始生畏缩”,逐渐懂得原来诗歌并不是这么简单。第三阶段,“透彻”是指对事情、情况、道理等理解或表达得详尽而深入,本阶段对诗歌创作的规律、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就不会滥写乱写,能在慎重之下追求诗歌创作的质量,最终信手拈来,也能创作高品质的诗歌。

第一阶段只求数量,佳作甚少;第二阶段,因顾及到作品的质量,很少创作;第三个阶段,在经过不断地积累学、识,磨砺自己的写作技能之后,对诗歌的体悟会逐渐达到“透彻”的程度,也就是所谓的“自然之境”,此阶段创作出来的诗歌都透着诗法、诗味、诗趣。写这篇作文时,要处理好“本事”与“启示”的关系。这里的“本事”指严羽的学习作诗的三节(三个阶段)论。这里的“启示”是指与严羽三节论可相似、相关联、能匹配的(除诗歌创作外)其他事物与事理,譬如由学诗联想到做人、交友、处事、为学、治国等。应正确理解“三节论”的内涵,并能作适当的引类譬喻。

角度一:“就事论事”。结合历代诗人诗作谈严羽诗论所展示的三个阶段,也可以由诗歌(或者文学创作)三个阶段的层进式特点,作深入思考,分析探讨特定的文学现象,能确切对“本事”作证明与推演。

角度二:“由此及彼”。从诗歌创作的规律出发,谈人生成长、人(国)际交往、处理事务的阶段性等,体现严羽诗论在“更广泛的领域” 给人带来的启示,能准确落实“启示”所包蕴的道理。

素材及化用

强力素材1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

运用示例:凡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待达至透彻境界,功道自成。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人生亦是如此,不断地学习与积累,明辨笃行,积累经验,终至“信手拈来”的最高境界。与其畏手畏脚, 太过关注他人的目光,不如大胆向前,给自己制定一些能够得着的小目标。这样每实现一个,你就会离成功更近一步。

强力素材2

不进厨房永远打不烂一个碗。(民间俗语)

运用示例:“识羞愧”后的我们,变成了怯弱的绵羊,不再敢于表达自我。我们用对所学之理的敬畏将自己关在一隅,不敢越雷池一步。这虽然表现出了我们学识的进步,却不值得推崇。因为它禁锢了我们的思想,阻碍了我们去创新与发展。常言道:“不进厨房永远打不烂一个碗。”对规则的敬畏,不是我们固步自封的理由。倘若因噎废食,因为害怕犯错而拒绝行动,我们的学识便永远被困在较低水平,无法进步。唯有大胆试错,愈挫愈勇,我们方能历经“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

强力素材3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韩驹《赠赵伯鱼》)

运用示例:韩驹诗云:“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学诗之理亦藏处世之道,不求囫囵,不惧困阻,处处反思,时时练习,在新时代里写下最美诗篇。

强力素材4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运用示例:《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时一开始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得真有趣。”黛玉马上告诫她:“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黛玉所说的“不知诗”,就有“不知好恶”的意思。陆游这两句诗虽有理,却乏趣,停留在对客观的描述上,缺少诗的韵味,所以黛玉给它下的结论是“浅近”。这种“浅近”的诗最大的坏处就是容易使人“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也就是严羽所说的“入门不正”。学诗如此,学习一切事物都有如此特点。

例文

不卑不亢,舒徐人生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  黄丹阳

人生一世,诚如严羽诗论所言,在初识某一事物时容易自以为是,热衷于卖弄浅薄的学识,结果往往贻笑大方。而了解越多,便越发感受到知识的浩瀚无边,此时又有感于自身之渺小,逐渐怯于表达。唯有不卑不亢,保持舒徐自如的人生态度,才能获得成功。(开门见山,由严羽诗论直接进入为人处世之理,简洁明快。)

《秋水》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河伯见秋天河水上涨,百川汇聚,浩浩汤汤,自以为这就是天下最为壮观的景象,而当他顺流而下,见到一望无际的北海,才明白之前的想法最终只能“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与我们的学习过程和人生经历其实十分相像。(运用经典素材,引类譬喻我们的学习过程和人生经历,紧贴写作任务中的“请你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行文。)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见到一些人,明明只是略懂皮毛,却自以为已经掌握精髓,常常在他人面前高谈阔论,实则错漏百出,只能演一出夜郎自大的笑话。美国学者邓宁和克鲁格曾经做过一项实验,结果表明能力欠缺的人更容易得出自己认为正确但其实错误的结论,即心理学上著名的“邓克效应”。越是无知越是自大,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水平,极力想要表现自己学有所成,反而将自己的无知暴露得更为明显,这无疑是一种不成熟的心态。

另一方面,面对神秘莫测、无穷无尽的知识,感到无知和挫败是非常寻常的事,即使博学如庄子,也曾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然而过分的自卑会成为阻拦我们前行的负担,令我们畏首畏尾,反而错失良机。《中庸》里有这样一句话:“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无论多么高峻的山都要从低矮的起点开始攀爬,无论多么遥远的目的地都是从此刻所处的地方出发,同样的,无论多么浩渺的知识,都是从无知开始一点一点掌握,当我们面对知识时,不仅要心怀谦卑,更要将这种自卑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引用庄子语录和《中庸》名句,说理厚重雅致。)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才是正确的呢?(过渡自然,由“是什么”过渡到“怎么样”。)

鲁迅先生在给萧军的信中曾写道:“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容易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过度的自负与自卑都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只有冲破两者的藩篱,自信且努力,在不断的学习中产生清晰的自我认知,然后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引用鲁迅致萧军的书信,彰显阅读视界之开阔,记忆之精确。)

拒绝因无知产生的傲慢放纵,避免因自卑导致的停滞不前,不卑不亢,舒徐自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学诗之道,也是为人之道。(妙语点睛,归结全文,将诗道与人道完美合一。)

总评

文章立意准确,思维缜密,很好地体现了思辨色彩,在分析过程中,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有机结合,既论述全面,又有所侧重,前后气脉贯通。论据选择思维开阔,古今中外,点面结合,很好地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知识面与开阔的视野。句式长短整合,语言不蔓不枝,兼有简洁与典雅之美。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严羽学诗诗论
A laser-produced plasma source based on thin-film Gd targets for next-generation 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
论艾青《诗论》的研究价值
论严羽的诗歌创作特色——试析严羽所自为诗反映的思想风貌
文史大家浅谈学诗——《学诗浅说》前言
严羽诗论“兴趣说”含义新探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