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 要】本文研究“概念图”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运用。分析“概念图”的内涵及特点;从借助“概念图”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借助“概念图”扩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借助“概念图”逐步感悟数学思想三角度出发进行论述,列举教学策略。期望本文能夠为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概念图;初中数学;解题;教学
所谓“概念图”,指的就是一种能够展示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结构关系的图形,是思维可视化的表征。一幅概念图通常应包含如下三要素:节点、连接、文字标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概念图既可被教师视作教学策略来使用,又可被学生视作学习策略、解题策略来使用。
数学题是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知识的最为重要的载体,它至少包含如下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条件(已知条件、前提条件等)、结论(未知结论、求解结论、求证结论、求作结论等)。在解题中,题目给出的条件是学生构建解题思维的起点,结论则是问题解决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生必须调动脑海中学过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突破题目设置的障碍,这需要学生正确分析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找到未知条件,使用运算、推理等方式,求出题目所求结论。学生可使用概念图辅助这一解题过程,使其得以高效完成。
一、“概念图”特点
概念图(Concept map)的理论基础是Ausubel的学习理论,此种理论认为,学习者构建知识的过程,就是借助脑海中的已有概念,对事物展开进一步的观察及认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通过构建概念网络,并不断向这一网络中添加新的内容,高效理解、记忆新的知识体系。概念图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着极佳的契合性,它至少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层级结构特征
所谓层级结构特征,主要指的是概念图能够以分层形式,清晰、明了地展示各知识点之间的层级关系。一般来讲,在整个概念图中,含义最为广泛也最具概括性的概念,位于图案的上方,更多细化的概念、概括性不强的概念,依次排列于图案的下方,学习者可较为直观地理清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交叉连接特征
所谓交叉连接特征,主要指的是在概念图中,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某些领域知识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创建新概念图时,这种交叉连接也表明了知识概念之间的跳跃性。
(三)理性与情感交融特征
数学解题课堂中,教师会使用概念图表达数学概念、题目条件以及相应的命题,这具有突出的理性色彩,但概念图同时也是对师生情感状态的直观展示,映射了概念图创建者、学习者的情感品质。
二、“概念图”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运用
(一)借助“概念图”,扩宽学生解题思路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得尚不够健全,在学习、生活中,更习惯以形象思维认识事物、学习知识,很多学生甚至是在步入初一后,才开始慢慢地接触逻辑推理,此种情况下,借助“概念图”,帮助其实现解题思维可视化是很有必要的。在上文所述的“思路探求”环节中,针对同一道题,学生的脑海中往往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此时教师可借助概念图,辅助学生进行推理。
一般来讲,针对一道数学题,学生可从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推理:首先,由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逐步推理,获得结论;其次,由结论入手,层层向前,追溯至题目所给的条件,之后推出要使得结论成立,已知或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必须成立;最后,由已知与结论两条线出发,同时进行推理,推出中间共同条件成立。
【案例1】图1所示AB线段中,C为中点,D在线段BC上,AD=6,BD=4,求线段CD的长度。
如下出示针对此题的概念图:
解题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三种推理思路”进行具体分析。第一种,由已知到未知进行推理,也就是所谓的综合法,可先借助线段AD、DB的长,求出AB的长,再结合中点条件,求出AC的长,最后借助AD的长,求出CD的长;第二种,由结论(问题)追溯已知条件,也就是所谓的分析法,结合题目条件不难看出,欲求CD,需求AD-AC或CB-DB,要求AC与BC,需要求出AB,而AB又等于AD+DB,为已知条件;第三种,由已知条件、结论同时出发进行分析,依据线段AD、DB的长,可求出AB的长,结合中点条件,可求出AC、BC的长,欲求线段CD的长,需求AD-AC或BC-DB,而这些条件均已求出,可见三种思路均可顺利解答此题。
学生在解答此题时,熟悉如何用三种不同的思路,推出题目所求条件后,教师可给予学生变式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概念图”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习惯。
变式1:图1所示AB线段中,C为中点,D在线段BC上,AD=6,CD=1,求线段BD的长度。
变式2:图1所示AB线段中,C为中点,D在线段BC上,BD=4,CD=1,求线段AD的长度。
在解答变式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互逆命题”这一数学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 发展。
(二)借助“概念图”,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会形成适应社会生活及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可见,数学思想教育,是初中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解题教学,无疑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的好时机。教师可在解题环节中,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图”分析问题,学习、体会、应用数学思想,规范书写表达过程,达到更高的学习境界。
【案例2】点A、B、C、D在数轴上位置如图3所示,AB=3,BC=2,CD=4,求:
(1)若点C为原点,求点A表示的数。
(2)若点A、B、C、D分别表示有理数a、b、c、d,求 a-c+d-b-a-d=?
(3)如图3,点P、Q分别从A、D两点同时出发,点P沿着线段AB,以每秒1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到达B点后立刻折返,速度与之前一致;点Q沿线段DC以每秒2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C点后立刻折返,P、Q中有一点回到出发点,两点同时停止运动。求①停止运动时两点之间距离;②设运动时间为t(单位:秒),则t为何值时,PQ=5?
题目中,(3)问有着较高的难度,因此本文进行重点论述,设计如下概念图,以供参考:
解题思路如下:
①由题目所给条件不难得出点P从出发到回到点A需要花费6秒,点Q从出发到回到点D需要花费4秒,两点停止运动时,Q與D重合,点P会运动到点B左边一个单位长度的位置,如图5,由BP+CB+CD可得答案为7。
②如图6,P、Q相向而行,0≤t≤2时,AP=t,AB=3,BP=3-t;DQ=2t,CD=4,可得CQ=4-2t。因此PQ=BP+BC+CQ=3-t+2+4-2t=9-3t。由PQ=5,可知9-3t=5,可得t=4/3。
点P、Q同向而行时,有图7:
由AP=t,AB=3,可得BP=3-t。由CD=4,CD+CQ=2t,可得CQ=2t-4。因此PQ=BP+BC+CQ=3-t+2+2t-4=t+1。
由于PQ=5,因此t+1=5,可解得t=4,不符合题目所给条件,因此可排除。
点P、Q反向而行时,3 AB+BP=t,AB=3,可得BP=t-3;DC+CQ=2t,DC=4,可得CQ=2t-4。 因此可列式PQ=BP+BC+CQ=t-3+2+2t-4=3t-5。 PQ=5,带入可解得t=10/3。 综上,t为4/3或10/3时,PQ=5。 三、结束语 结合如上教学案例,不难看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概念图,对各种数学概念实施加工、概括,以形象化的方式反映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组织结构,引导学生更好地在脑海中构建起数学知识体系,对各类数学知识点产生更为深刻的记忆。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概念图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可应用可视化手段,将各种知识“节点”联系在一起,构成脉络体系,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稳步发展。 实践表明,“概念图”与初中数学解题教学有着较好的适配性,可被师生视作一种卓有成效的解题策略来使用。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概念图,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创造性的学习,利用概念图实现灵活解题,以概念“节点”为载体,构建平台,切实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结合在一起,整体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莉.关于“概念图”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3):22-23. [2]施永远.“概念图”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0(28):14-15. [3]徐淼.概念图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3):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