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2022-05-30 00:05范湘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2期
关键词:共同体话语育人

范湘涛

[摘           要]  从充分理解共同体概念的科学内涵出发,在高职院校的育人实践中,立足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通过顶层设计、话语体系、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协同协作、相向而行、互联互通的育人共同体。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2-0082-0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长期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面对“时代之问”“教育之问”,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面临不少的现实困境。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后,“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理念。高职院校围绕着“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其立足于职业教育特点,通过顶层设计、话语体系、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相互协同、相向而行、互联互通的育人共同体,成为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办学目标的有效方案。

一、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当前,学界并没有形成关于育人共同体的统一性定义,在育人共同体话语中,英、美等国的专家、学者将育人共同体话语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进行阐释,围绕育人共同体形态展开,这一理解维度对我国育人共同体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只是国外的育人共同体研究倾向于关注大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参与育人实践活动本身的价值,而国内学者则侧重从育人的全过程中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等育人主体的协同作用,从而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展开讨论。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类育人共同体被提出来,在一系列概念、话语中表现出相近的理论旨趣,诸如德育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等,概念的泛化一方面源于共同体语义的价值亲和力(部分学者认为这种泛化是源于对共同体含混而空洞的运用所致),另一方面则源于共同体概念发展进程中,理解进路的多维性。

(一)共同体概念辨析

共同体这一概念是由西方思想家提出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们从城邦的治理出发,认为维系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善,基于这一原则打造的城邦共同体具有永恒的正义。当然,这只可能停留在哲学家抽象的思辨中,趋向于一种“理想”话语。而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近代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催生了市民社会的兴起,彼时的哲学家从国家政权组织、社会运行的正当性出发,对这种共同体存在的合法性经过了长时间的论证,从政治学视角论证了作为一种共同体的形成及其价值。

而从社会学视角对共同体的讨论最为持久、深入。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之后,脱离了神权统治的人类社会“重构”成为社会学家关注的焦点,共同体理论便是这种“重构”中阐释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重要维度。基于德国古典哲学抽象思辨的传统,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从共同体与社会的对立意涵出发,对社会抽象出“想象的与机械的构造”意涵,批判性地解构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悲观预判了其社会前景,而将共同体看作是基于自然意志而形成的具有“真实的有机的生命”力量的有机体,在赋予了共同体的历史意义之后,提供了一种改造社会的未来进路。

马克思在其經济学手稿中,从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实践出发,定义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共同体的不同意涵。在他看来,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形成的“自然共同体”在资本主义萌芽之后,随着雇佣关系的出现,社会生产扩大化,资本在全球暴力扩张,世界历史得以生成,这种“自然共同体”迅速地走向解体,在以私有制基础的社会“重构”中,西方思想家赋予了共同体基于市民社会理论的意涵,马克思将其称为“虚幻共同体”,因为在人类社会发展、阶级斗争实践的滚滚洪流中,生产的异化使人的真正自由无法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幻共同体”注定会走向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应该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通过革命的实践改造不合理的世界,建立一个区别于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的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

通过对共同体概念的辨析,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意旨的话语力量就在于将共同体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进程加以考察,并在这一进程中赋予共同体改造世界的现实价值。因此,育人共同体是顺应育人实践规律的、现实的建构过程,只有这样,才不会在纷繁复杂的西方共同体话语中迷失方向,因为“解释世界”从来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场方式,立足于实践,改造世界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二)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

《纲要》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就育人实践而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仅专注于学生的岗位能力培育,更重要的是为谁育人、育什么人的问题。离开了这个理解,育人共同体的群体意识也就不复存在,育人实践就只能是基于制度要求的育人者个体德行表达。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的意涵,就是立足于高职院校办学育人的特点,从育人实践活动的本身出发,多样性的育人主体秉承共同的教育信念和育人共识,在育人实践中形成具有统一性、协调性的有机联合体,而共同的教育信念和育人共识就是育人共同体存在的价值基础。

二、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的构建

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育人共同体作为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它的构建必须置于具体的实践进程中来考察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高职院校的“立德树人”办学目标,无论是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参与主体的多样性,还是实现过程的复杂性,都彰显了育人共同体构建的不是一个简单联合体,而是围绕高职院校育人实践的价值目标,从基于共同价值的一体化设计出发,凝聚了参与主体的整体性力量,以明确的话语体系、完善的体制机制展开协同育人的有机体。

(一)育人共同体的顶层设计

由于高职院校办学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所以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围绕行业岗位的能力素养要求来设计。因此,具有特定岗位能力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对学习技能专长的专业课程往往更加重视,而对思政课程与其他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对不高,“十大”育人体系的育人功能作用也得不到有效发挥,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整合不够充分,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难以形成合力。

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的顶层设计依赖于各级党委从各类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出发,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出问题,立足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工作格局、队伍建设质量,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育人主体协同配合的体制机制,使育人共同体真正成为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案。具体到育人实践中,要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着力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整合课程教师、辅导员和教辅人员共同育人力量,构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育人平台,注重大数据分析的运用与共享,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机制,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机制等。

(二)育人共同体的话语体系

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的建构是基于育人主体共同的教育信念和育人共识,这就意味着共同体凝聚着基于共同价值基础的话语体系,换言之,统一性的话语体系是育人共同体育人实践的内在要求。就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的话语体系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理论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话语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与高职学生的交流对话中,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强大思想武器的力量,另一方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場、观点和方法论原则回应他们的现实关切,指导他们的人生实践。作为高校育人的铸魂工程,要重点宣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因为它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具有极大的现实力量,能够为高职院校铸魂育人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2.爱国主义情怀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素养成长的要求更多的是基于社会行业发展价值的判断,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从小到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到了大学阶段容易被学生所忽略。作为话语体系而言,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解应该从更高层面来展开,爱国主义情怀强调把“爱国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内化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爱国光荣传统的自觉意识,上承理想信念,下接品德修养,应予以厚植。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话语体系而言,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在联系讲清楚,让学生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力量,在多场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内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作为话语体系而言,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中,立足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三)育人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的育人实践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运行机制的完善与否。《纲要》提出要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这是共同体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因此,完善育人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成为育人共同体构建的重要维度。

1.育人共同体实践主体的协同

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的育人实践内在机制最重要的范畴就是实现参与主体力量的协同整合,以统一性的话语体系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凝聚党团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与学生辅导员的育人共识,对他们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制度化安排,组织领导干部讲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则进学生社团讲党课、辅导员进思政课堂,以角色互构来为育人实践创造协同场域,实现育人主体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和教辅人员是育人共同体的重要参与主体。以“课程思政”为载体,不断提升任课教师的思政话语能力,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突出德育目标,在不破坏课程结构呈现的前提下,在教学中运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展开课程育人。教辅人员的育人实践作用也不可或缺,学校的各个管理岗位也蕴含着众多育人元素,通过增强教辅人员的育人自觉意识,将管理育人体现在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

2.育人共同体的育人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理念下,育人实践平台的打造需要联动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和学校,聚焦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育人目标,实现平台的融通共享,也要顺应互联网时代,“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打造各类基于新媒体新技术的创新育人平台。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制作“微课”和“慕课”,采用线上与线下的融通模式,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维空间。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和教辅人员可以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一些时政要闻、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贴近学生思想与生活的各类主题活动安排,采用激励性机制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探讨和评论,主管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引,使新媒体平台成为便捷、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场域。

3.育人共同体育人实践的考核方案

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的育人实践考核方案优化应围绕统一性的考核机制与信息反馈共享展开。一方面加强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估制度建设,及时汇总和研判育人实践的评估结果,根据结果进行系统性的调整,不断优化育人共同体的考核协同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与监督机制。立足共融互通共享的校园信息化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根据新时代高职学生的需求变化,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各类思想问题或各种现实矛盾。不断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监督考核评估指标,根据定期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评估结果制定后续跟进措施和各类奖惩方案,在整体性评价体系中不断优化信息反馈与监督机制。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种全新的范式,它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菲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容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孙福胜.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构建论述[J].理论导刊,2020(7):61-66.

[5]任少波,楼艳.论高校德育共同体的三重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18(8):86-90.

编辑 刘莉琴

猜你喜欢
共同体话语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爱的共同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