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

2022-05-30 10:48陈天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2期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华

陈天宇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价值取向、人文内涵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既有国家各项政策的指导与支持,又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心理接受基础,二者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将隐性的课程思政元素与显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融合,构建适用于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路径,为其他类型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2-0016-0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我们要深刻发掘传统文化精髓,构建中华文化基因的思想体系,提炼和展示中华文化的灵魂符号,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提炼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展示现代中国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文化精神。与新形势、新要求相适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使学生肩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议题既是热点也是难点。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面对一系列困难与挑战。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培养和发扬爱国主义、提高民族自信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形势、新条件下的继承与弘扬仍需关注以下几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理解亟须进一步提高;德育资源与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提炼有待进行;重理论讲授、轻文化内容阐释的问题还相当普遍;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完善,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探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新途径。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大量宝贵的德育资源,通过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赋予新时代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与人文诉求,能够极大地充实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内容。以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堂为例,相关思政教育课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融入思政课教学设计,如戏曲、曲艺、舞蹈、音乐作品等,以案例充实教材中的理论,丰富思政课的形式和内涵,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形成具有中华传统艺术气息的思政教育特色;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将传统艺术作为素材,广泛利用艺术作品观摩、专题教学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培育专业素养的同时得到思想境界的升华。例如,思政课教师在讲授家国情怀时,积极引入传统戏曲《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的赏析,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得到民族意识、人文情怀、审美素养等相关思政元素的熏陶。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协同沟通

专业课程与专业技能的教学,一直是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重心,在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大背景下,以国家品牌学科建设与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融合的有效途径。

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不等于专业课程的思政化,而是在课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课程思政并不是削弱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价值,而是要使两者相得益彰,因此需在专业课程基础与特点的基础上,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如表1所示)。

通过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路径,使专业课程承载思政元素、思政教育寓于专业课程,充分实现了三全育人的效果:一是提升和增强了专业课程的思想境界和人文价值,学生普遍提高了对于严苛的专业课程和技能训练的参与度;二是拓展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增添了艺术传承的自觉性;三是学生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内容较为认可,将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显性教育进行互通。

三、推进立足学情基础的多元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在本课题开展的探索与实践中发现,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可以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素养的领悟为主线,在专业课程和传统文化结合的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实现以文化人、以艺育人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但是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生对专业课程及技能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如何让课程思政元素入耳、入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改革的难点之一。针对这种学情基础,课程思政工作需避免填鸭式、灌输式的工作模式,立足于艺术类高職院校的学情,有针对性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互通相融。

在高职一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与认同感,并引领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各专业学生可通过开展传统文学通识课程和相关教学活动,通过欣赏中国歌曲、民间舞蹈、戏剧、绘画、书法等,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中国人民的情感与思维,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不同风貌与内容,从而感知传统文化的渊博精深;在高职二年级,专业课教师为学生介绍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艺术,并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欣赏技能,通过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课程教学,引领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体会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进而理解中华文明在全球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比较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创新性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性;在高职三年级,学校根据时代特点与需要,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内容的自主学习与研究创新能力为教学重点,通过辩证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准确掌握优秀传统文化中现在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精神内核,积极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关联,进一步发掘学生的人文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心与使命。

四、挖掘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资源

深入挖掘凝结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的德育资源、美育资源等思政资源,充分协同学校及所在地的各类资源,构建一个课堂体验与课外实践双环联动的“泛在课堂”[1]。采用信息收集、参观研究、视频教育、专题讨论、实践锻炼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进行精神熏陶、价值观培养、道德培育、人文素养提高等,使他们的精神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也是培养品学兼优、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新时代艺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2]。

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使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基础课、专业课程互通共融、优势互补,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途径。以艺术类高职院校的网络课程建设为例,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实施翻转课堂、研讨型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以“润物细无声”之势实现教学效果,推进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推进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3]。当然,教师在认识到新媒体平台对传统教育教学影响的同时,可以通过深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育,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在线学习和课堂互动,从而引导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人文内涵的熏陶和教育。

此外,艺术类的高职院校也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建立适合学校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学平台。充分运用目前的国家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国家数字图书馆普及计划等国家文化惠民工程项目的大数据分析资源与研究成果,在学校内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宣传,通过联合艺术类高职学校中的专业学科老师和思政课老师,制作有利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传播的传统文化教育精品佳作,进一步拓宽符合青年学生学习特征的线上教学平台。

五、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

首先,充分利用艺术类高职院校戏曲、曲艺等优势学科、重点艺术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强调教学中思政教育理念和艺术专业的充分融合,创建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紧密结合专业的教学环节进行真实的艺术实践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画廊、音乐厅、剧场、设计工作室、文化遗产现场、校企合作企业等,感受各种中国传统美术表现形式、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使其内涵所折射出的传统文化精髓浸润学生内心,引导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充分利用艺术类高职学校的传统艺术教学资源,主动协调文化有关单位,打造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文学优秀作品,為加强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创造丰富、鲜活的案例[4]。

其次,艺术类高职院校既有学生“大思政”学习的重要资源,也具有浓郁的传统文艺气息和历史文化氛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可以以此为主要渠道,逐步完善学校的文化建设。依靠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深入地开展主题教学、理论研究、志愿服务、文艺演出等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的学校特色教学活动,如经典作品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学故事会、文艺采风、歌唱大赛、传统艺术技艺比赛等,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与教学思考的兴趣,全面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思政元素,更关键的是,通过学校传统文化多元环境的构建,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熏陶,既能为学校社会人文环境的营造提供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和强大的精神保障,又能够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途径。

最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中,还需要继续强化对教师队伍的打造。在艺术类高职学校中,一是要继续加强对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优势;二是通过积极邀请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加入教师队伍中,并利用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中的真实事迹来影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体会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进一步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让他们在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肩负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被誉为“曲艺之乡”的天津,具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历史、地方民俗、饮食文化等,历经千百年的沉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将这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师的教学内容中更易于与学生产生共鸣。天津市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扎根于当地沃土,积极考虑把天津的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思政工作中,深入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学生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等相贴近的民俗文化,从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逐步形成适应区域发展、具有地方特点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根据当前时代的特点与需要,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我们还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仍具有重大借鉴价值的思政元素和道德资源加以深入发掘,并加以改造,推进创新性发展,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参考文献:

[1]吴颖.“大思政”背景下高职传统文化课程构建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1(4):69-72.

[2]王丽霞.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1(6):35-41.

[3]郑晓.“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9(12):117-119.

[4]陶莉,孟利琴.基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0(3):1-4.

编辑 李 争

猜你喜欢
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华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艺术类专访心得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