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幼小衔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衔接工作做得好,会为九年义务教育打下坚实基础,衔接不好,直接有可能让孩子跌倒在起跑线上,从而远远落后于其他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到进入小学,无论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有一部分孩子更会变得焦虑,尤其是那些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的孩子。如果这个时期不好好调整,一旦进入学校,将无法正常融入学习生活。
经过多年的幼小衔接研究,我发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选择性注意力分散。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突然目光不动了,处于一种游离状态。这就是选择性注意力分散,也就是老师通常说的“开小差”。这类孩子大脑发育没有问题,只是对不感兴趣的事物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进入小学,孩子们从以游戏为主的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一下子过渡到相对枯燥且以摄取文化知识为主的四十分钟课堂,这无疑对孩子的自制力提出很大挑战。于是一些自制力相对较差的孩子就出现了选择性注意力分散的现象。针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可有意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下棋、画画、做手工等都是训练的好方法。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家长可让孩子画一个苹果,然后画两个,画三个……一边教孩子数数,一边逐渐延长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孩子现有的注意力巧妙地用上,并引导孩子自发强化注意力。训练时要求孩子不可三心二意,不允许挪动位置,可逐步延长时间,提高孩子自制力训练目的。
第二,持续性注意力分散。有些孩子十分好动,无法正常融入课堂,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点和学习方式直接“屏蔽”,而在休息、游戏时,都比较投入,可是一坐在座位上,又马上像换了一个孩子,眼睛东张西望,老师的话语不再入耳,更有甚者,手脚已经开始忙活别的事情。我曾經教过一个这样的孩子,只要老师让坐下上课,他马上开始啃手指甲。对这种孩子,家长和老师要格外关注,认真分析,如果是生理问题,例如多动症,那就要及时就医,及时进行感统训练,尽快康复。如果是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做小动作,可能是孩子的习惯问题。这种情况需要家长和老师多关注。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制习惯。比如让孩子担负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家务,这是培养孩子手脑并用的好方式。要求孩子“工作”期间精力集中,善始善终,家长还要设立奖励机制,如果高效完成,一定对孩子有所鼓励,使其越来越能投入地做一件事情。
第三,刺激性注意力分散。有些孩子在集中精力做一个事情的时候,受外力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就被转移,并起身过去查看。比如旁边屋子里有声音,打断孩子眼前做的事情,孩子就去看另外的事情。这就是注意力被刺激物打断。但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比如一做作业,就抠手抓脚,一听课脑子就开始关注无关紧要的事物。这种注意力分散一旦养成习惯,会十分影响学习。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伙伴。让其周围尽量少一些干扰。当他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尽量不要去打扰。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聚精会神的能力,慢慢地形成认真专注的习惯。
一般孩子在六岁时,注意力的模式就已经形成。选择性注意力超过2小时,非自主注意力能够维持30分钟以上。这个指标就是正常的。刺激物打断注意力后,不超过5分钟,自主性恢复到之前的事项中,这也是正常。在孩子发育成长的初期,首先是选择性注意力得到发展。只有选择性注意力得到巩固,才有可能将形成的注意力转移到非自主选择的事项上。
想要纠正孩子注意力分散的坏习惯,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多关心孩子,遇到问题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随便对孩子发脾气,甚至大声斥责孩子。其次可以引导孩子多交朋友,多参加一些户外娱乐活动,从而转移注意力。发现孩子注意力分散时,不要大声斥责,这样反而让他更容易紧张,可以用他比较感兴趣的玩具或是什么事情转移注意力。家长的耐心、细心和爱,才是纠正孩子问题的最佳药方。
(作者单位:济南市东方双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