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小学数学教学也迎来了全新的改革。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双减”绝不意味着单纯的减少作业数量、对学生放松要求,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思考在减负的同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双减”政策落地以来,笔者尝试用“精”“趣”“广”多元化的作业设计,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机械重复、单调记忆、生硬化的计算作业模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书写负担,助推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一、目标多元,精准有效
作业是教学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笔者在设计作业时,打破传统作业的布置方法,因人而异,分层布置作业,既让学困生有成功后的愉悦体验,又让优秀生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从内心产生“我能做,我会做,我想做”的想法,让其对作业有喜欢和期待的感觉。
例如,笔者每天以目标多元化的作业单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作业。作业单一般分为三层:A类是达标作业,所有人都必须完成,它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B类是发展作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C类是拓展作业,偏重于拓展思维的锻炼,体现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设计分层作业时也要注意,当学生因懒惰不去挑战更高层次的作业时,教师要鼓励各层次的学生主动进行挑战,在完成本层次作业的基础上,尽可能完成更高层次的作业,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尝试“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种目标多元化的作业单形式,既保证每一位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达到三维要求,又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升,精准有效。
二、形式多元,趣浓高效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如何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呢?课余时间,笔者通过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更愿意动手操作,尤其是像游戏一样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作业。因此,在平时作业设计时,笔者以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注重形式多元化,对作业设计做了大胆的改进尝试,布置了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创新型作业。
例如,学完“求不规则物体体积”一课后,笔者设计了以下探究型作业:如何利用掌握的知识测量出一块铁块的体积?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并将整个实验过程让父母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返校后师生观看交流,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习完一个单元后,笔者布置学生总结本章的知识规律,找重点、难点,然后举办一期《数学导报》手抄报。为提高《数学导报》手抄报的利用效率,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参与,想设计,选内容,找题型,做探究,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办好后张贴在“学习园地”中,大家互相借鉴学习。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创新型作业设计,学生逐渐形成了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数学学习真正的实践者和探究者。
实践证明,通过作业设计的多元变化,虽然作业难度有所增加,但学生愿做、乐做,做作业的兴趣浓厚,学习效率有增无减。
三、人员多元,广泛特效
学生作业问题是让教师非常头疼的“老大难”问题。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我听了,我会忘记,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在作业设计环节,笔者打破了原来由教师一人独立设计作业的单一模式,故意示弱,让学生和家长也参与到作业的具体设计中来,使参与作业具体设计的人员多元化。作业设计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学生或家长能够针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设计。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寻找他们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作业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他们的潜能,继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学完“人民币的换算”一课后,学生的作业完成的一塌糊涂。看到这种情况,笔者及时调整作业形式,变习题型为实践型,把講习课转化成讨论课,和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巩固问题。学生像“小老师”一样积极为笔者这个“大学生”献言献策,最后大家商讨的方案是:利用周末时间与父母去超市,体验一次现金购物。完成购物之后,对所购物品、数量、单价、付款金额和找零金额进行记录,最后谈一谈自己的购物感受。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明白了作业的真正意义。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发现弱点,及时改进,也是学生课外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训练习惯的重要手段。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设计数学作业,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精心设计合理有效的数学作业。同时,将所学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自主完成数学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作业学习的重要性,真正做到学用相结合、达到减负增效的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汶上县第三实验小学西门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