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探究

2022-05-30 22:21蔡治强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培养实践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能力

蔡治强

摘要:美术作为小学教育中主要的教学科目之一,美术教师在组织小学生进行美术学习过程中应当如何对审美能力进行培养,是小学美术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因为学生、教师、家庭等各方面因素带来的综合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综合提升受到一定阻碍。本文基于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对培养审美能力的策略进行探究,并提出系统的实践策略,以期为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实践

小学教育具有引领作用,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小学教育的质量愈加受到重视,通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尽管新课改中已经明确规定相关教育要求,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仍未转变教育观念, 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意识仍然欠缺。在小学美术教育工作中,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对学生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阶段的大多数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而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让学生以审美视角观察日常事物,进而在教师指导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审美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美术创作的要领在于兼容并蓄,应培养学生从欣赏的视角进行美术赏析,明确美术作品有不同的风格,而未必存在优劣差距。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价值观,这是美术审美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其次,应让学生明确美术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立体评判视角。美术是对生活的抽象二维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了解美术背后的各类文化,如民族文化、历史文化、饮食文化等,让学生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支撑,培养其对美术的观察及创作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将名家名作、展现风土人情等内容的作品引入美术教学中,进而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足够支撑。

3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策略

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要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当基于理解、感受、创造三个层面展开教学工作,促进教学模式及方法的转变,促进教学手段的延伸,进而以美学方法为导引,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美的理解;以课堂教学为脉络,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美术之美的普遍性;以社会实踐及动手实践为途径,让学生亲自完成美的创造。

3.1注重以人为本的核心育人理念,推动美术教学工作去浮存实

当下审美观过于趋同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常见弊端,教师对全部学生应用一样的培养方法,这使得学生之间在审美能力上大同小异。在社会意识培养过程中,应当对集体主义予以鼓励,但不应当鼓励思维上的趋同性,尤其是在美术领域,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审美标准。而传统美术教学中模块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教学要求,在教学、鉴赏、评估等方面较为千篇一律,这对小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制约。在教育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为学生营造更多开放性空间,以使其个人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个人主张得到充分落实。例如在人美版小学美术“雕塑之美”这一章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应用泥土进行雕塑创作,教师可以从旁给予引导、鼓励,为学生厘清脉络,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除课本上的可选雕塑内容外,还应在网络上选取一些雕塑创作内容,以素材库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以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让其能够应用美术作品阐明自我创作主张,促使学生成为美术课程的主导者而非追随者。

除此之外,当下小学美术教师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有些过于阳春白雪,教师往往推崇世界名作,这样的美术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审美观点的形成,即不接地气。连同教师本人在内的大多数人,缺乏对世界名作的基本鉴赏能力,加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得在美术课堂引入西方世界名画进行鉴赏时,教学效果不理想,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注重本土文化的渗透,将中国古代名画名作带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师应当明确,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逐步发展需要打好基础,而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民众生活的美术作品、反映童趣童心的美术作品,则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根基。同时应注重以情绪健康作为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基本原则。在西方美术名作中,很多作品虽然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但在情绪传递上却呈现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这类美术作品教师应当尽量规避。

美术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教师应以美术为切入口,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美术之“术”,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记录、描述、摹画生活的格物之“道”。与此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个性化的审美观,以因材施教的方式践行。教师还应注重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及知识,尊重学生的自我表达及自我成长,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让学生大胆尝试,以便探索美术教学的更多可能。例如,在对人美版“生命之源——水”这一章进行教学时,教师应以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工作。水有哪些表现形式?有水流、有结冰状、有云状,教师可让学生绘画自己印象最深的“水”,可以是池塘、湖泊、江河、大海,可以是一个水族箱、一杯水、一个水球。水被用于农田灌溉、被用于洗菜、被用于洗衣服,而所有人每天都在喝水,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水的广泛应用场景,并以这些场景为基础进行开放性引导,启发学生说出更多与水相关的现实场景,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而学生在对相关场景的描述过程中,就已经完成了绘画的初期观察以及叙述,教师应鼓励学生画下内心想象的场景,而非教师要求画下的内容,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大相径庭的。 教师应鼓励学生探寻更多的观察点,并对学生的画作予以认真点评。真正将人本教育落到实处,为学生审美能力、审美品位、美术能力的发展提供保障。

3.2助推本地民俗文化走入美术课堂,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历史文化

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教材中可利用的审美素材较为有限,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乡土文化铭刻了本地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的根系,与学生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有密切联系。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开展地域乡土文化教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强化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家乡文化产生自豪与归属感。因此教师应积极挖掘家乡的美术素材,从而真正在课堂上讲述好家乡故事。教师应以家乡文化的艺术细节完善小学美术课堂内容,促进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例如在开展人美版小学美术“身边的设计艺术”这一章的教学时,教师可有效调整教学课时,将部分课时转化为课外实践课,组织学生走入街巷中,探寻身边的乡土文化气息。乡土艺术在手艺人难得一见的记忆中,在农田里麦芽吐绿或是果实累累的盎然生机中,在花朵迎风盛放的魅力中,在古色建筑的砖瓦样式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在家乡的街头巷尾发现家乡之美,并将观察结果融入绘画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建立起观察、分析、拆解、绘画的美术创作体系。为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持续提升,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教学活动,以进一步对教学场景进行平移。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鉴赏本土优秀画家作品,对作品进行解读,以让学生的目光不仅聚焦于美术技能的提升。教师还可让学生基于在乡土活动中的收获展开集中创作,让学生着眼于身边,成为美术作品的创作者,而非学习者,以此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综合提升。

与此同时,学生美术素材的源泉在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同样也是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依托,教师应当将美术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融合,让校园文化因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而愈加焕发光彩。例如,在校园开展“与月有约”的古诗词相关活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便可围绕这一主题活动,让学生以画笔描绘古诗词中关于月的美丽印象,同时也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而学校每年都会举行的校园运动会,也可让学生用美术技法进行记录,教师应当注重给予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以足够的应用场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技法。而校园运动会中,不论是同学们此起彼伏的加油助威场景,还是努力冲刺的运动员,都值得学生进行记录。美术教师应当向校方争取学校板报、墙壁等美术意味鲜明的位置,并以美术实践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以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爱校荣校的积极精神形成、达到校园文化培养的三重目的。教师应将美术教学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美术同样是历史文化的记录,在文字处于雏形阶段时,我们的祖先即利用瓷器及甲骨文对生活进行记录,而在美术发展的成熟阶段,美术更加对时代的变革和人们的生活进行了记录。《步辇图》折射了大唐盛世,而敦煌壁画折射着中华文化的另一段风貌。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画作的历史情境,并进行大范围的传统文化普及工作,让学生了解、依循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把握时代发展的清晰脉搏和个人际遇转变的悲欢喜乐,以此基于更为宏观更为细致的视角,立足于传统,审视美术文化,以达到全面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的目的。

3.3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践行美术教学的“情景交融”

在多媒体时代,教师应注重在课堂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美术作品有时很难用语言进行描述,而因条件限制,除部分本地传统美术作品外,教师难以在课堂上展示实物,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资源,对相关内容进行全面展示。当下互联网上有大量电子扫描的美术作品,教师应搜集代表画作,以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呈现美术作品。例如,在进行“漂亮的建筑”这一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动画纪录片、实景纪录片共同展示的方式,一方面调动学生观赏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悟建筑之美。教师可利用线上网络资源,利用网站提供的实景赏析等功能,打造融创式课堂,以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感受美术的独有魅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减少填鸭式教学,少讲理论,多进行朴素实例的解读和延伸,并借助计算机技术带来的电子创作途径,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的创作体验。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多见多闻,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毫无意义,而美术之美在哪里?美术之美在课堂上,在课间,在学生的踊跃表现中,在窗外有雨滴滴落,有春风拂绿万物,有冬雪纷纷,汽车亮起大灯,家家户户几缕菜香。教师应当把握好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和情绪性,即理性和感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教师拓展学生见闻、理智记录美术要素;另一方面需要“恍然情动”“豁然开朗”进行美术创作。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在做好基础教学的前提下,可以为学生带来几次兴之所至的即时创作。小学美术教师不应对自身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性而做过多权衡,而应该意识到,在创作的自由性和情感表达的自主性上,不论是知名画家还是学堂中的学生及教师,都是平等的,都是在以画笔描述心中所见。教师应带领学生以每学期2~3课时的时间分布,展开即时创作,创作主题应当以实际生活、校园生活为主,从而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美术源于生活、美术应用于生活这一核心要旨。

美术的核心是创作者的自主生活和自主表达,失去这一内涵,不论是美术学习还是美术教学,都是缺失灵魂的。教师应当敢于自我突破,并应当明确,美术课堂教学的主角是讲台上的教师和讲台下的学生,教师讲述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并引导学生借助美术视角更为立体地审视周边世界。明确审美能力和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人本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坚持的核心内容。例如,在开展“四季的色彩”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学校组织的春游等校外活動,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以视频、图片的形式搜集写生素材,以供学生在课堂上根据回忆及现有素材,对春游过程中印象深刻的景色进行创作。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审美育人作用,同时为学生日后在美术领域的自主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交叉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一方面着眼于培养学生绘画技能,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让学生的美学底蕴更为深厚,更加以生活为广阔舞台,创作出映射自身生活的独立作品。教师应当积极提升自身的美术修养,并结合本地优秀美术作品等内容,立足于生活、校园文化,同时基于中华传统美术作品的宏伟宝库,使美术教学有根系可依循,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以数千年文化底蕴为脉络,使学生的美术创作更加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颜廷怡.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探究[J].环球慈善,2020(8):227.

[2]刘丹丹.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探究[J].魅力中国,2021(16):260.

[3]曹莹.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探索[J].艺术大观,2020(15):55-56.

猜你喜欢
培养实践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能力
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美术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