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倡: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里去,让幼儿能够在大自然中通过接触花草树木以及日月星辰等解放自己的思想。結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课程游戏化精神,笔者所在幼儿园充分挖掘自然环境的教育功能,合理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为幼儿随时随地对大自然进行观察与探索提供可能,大胆进行生态体验式活动的创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教师、幼儿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态体验式活动;创生;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24-0221-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和挖掘幼儿园内外自然资源的教育因素,并创设能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的情境,从而把自然环境转化为有利的教育因素,引导幼儿感受自然、了解自然、探索自然,使幼儿在大自然广阔的怀抱中愉快地成长、和谐地发展[1]。”结合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教育理念,生态体验式活动的开展不只是追求幼儿对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而是要从幼儿的经验与兴趣出发,合理选择内容,生成可供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探索、积极发现、自主建构、自由创造的主题式体验活动。生态体验式活动遵循开放式的教育原则,将幼儿的活动空间从教室中抽离出来,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将其作为幼儿学习的课堂、活动的现场,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将教育生活化,将生活教育化,使大自然成为幼儿的乐园,使教学充满创造力,使师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一、多元整合——探寻幼儿园内外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
美丽的大自然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幼儿愿意与大自然亲近。生态体验式活动中,自然材料、生活材料因其自身的特有价值,能够让幼儿在与之互动的过程中得到认知与感知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如何有效利用幼儿身边的自然材料开展生态体验式活动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资源重组——从兴趣和经验出发拓展体验活动
体验活动应充分注重幼儿的感受、感觉、感知,只有当幼儿放开手脚全身心投入到体验活动中,学习对他们来说才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中教师要用心观察和聆听幼儿的心声,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和需求点,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共同生成有价值的主题内容,让幼儿在生态体验活动中习得知识,积累经验。如开展“踏青远足,寻野趣”活动时,教师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来到户外田野中赏油菜花、编花环、寻野菜、放风筝、写生。这类体验式活动都来自幼儿的兴趣,教师要把自然生态与社区活动、户外游戏、一日生活、集体活动等紧密结合,抓住教育契机,在重组幼儿已有经验的同时,顺应幼儿的天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其发展[3]。
(二)灵活运用——将自然材料投放在区域游戏中
幼儿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各种各样的自然事物,教师可引导他们发现和收集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并探寻其特质,使材料体现出教育价值。教师可在美工创作区投放多种自然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表现,根据自然材料的不同质地,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艺术创想”,如树叶系列拼贴画、树枝系列涂鸦、果壳粘贴画、石头创意画、泥工面具、泥塑花瓶等。在游戏中,教师可给予幼儿自由想象与创作的空间,引导、激发他们根据每种自然物的不同特征大胆创作,同时提供多种辅助材料,帮助幼儿完成自己的创意美工作品,从而提升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三)审美提升——让自然材料融入生活,装点身边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教师不但要带领幼儿“走出去”,还要把自然材料“请进来”,让它成为幼儿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教师可结合季节变化和主题活动的开展,与幼儿共同收集与之相关的自然材料,并进行创造性改造,将自然材料运用到班级环境的创设中来,让幼儿在与材料、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成长[4]。如给一根干枯树枝涂上漂亮的颜色,做成树枝拼画;给一块石头进行涂色装饰,做出美丽的石头人偶;或者用泥巴做出美丽的彩绘花瓶等。幼儿在收集材料、布置环境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也感受到了自然材料的无穷魅力。
二、多元贯通——实践中探索生态体验式活动“四步法”
在结合多种自然资源进行生态体验式活动的组织与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了活动基本脉络,即“基于问题,引发猜想;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经验拓展,表达交流;凝练总结,后续延伸”,也就是设疑、发现认知、验证、延伸的“四步法”。
(一)基于问题,引发猜想
在组织生态体验式活动时要以问题为先导,首先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引导他们结合已有经验进行大胆猜想和假设,以此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和欲望。通俗来说就是一个活动的导入部分,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引导语导入活动,如“请你仔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当幼儿遇到问题和困惑时,教师不要急于告知幼儿答案,而是要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其按照自己的认知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利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来解决别的问题。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只有引导,没有指导,也不作任何评价。这一环节是让生态体验式活动有一个方向,让幼儿带着启发性的问题去进行体验式探究活动,即让幼儿明确“今天我们要干一件什么事情”。
(二)动手操作,探究发现
生态体验式活动主张“幼儿在前,教师在后;体验在前,教学在后”。在大自然的广阔空间里,教师要促使幼儿与材料互动,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对比、实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另外,还要构建“玩中学、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用中学”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与自然生态的充分互动中调动幼儿探索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素养。
(三)经验拓展,表达交流
生态体验式活动源于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充分调动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的进程中支持幼儿获得新的经验,给予他们展示与分享的机会,营造出合作、分享和交流的同伴互助式学习氛围。在体验式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推进。幼儿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在每一次生态体验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幼儿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他们就是天生的探索者。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教育契机,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凝练总结,后续延伸
教师应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新的兴趣点,以主题的形式进行活动的延伸。如随着季节更替,教师在户外种植园里从育苗、播种开始带领幼儿一起探索葫芦的生长过程,为它浇水、施肥、治虫、搭架,观察它开花、结果的过程,并在秋季收获果实,投放到区域游戏中进行创意设计。至此对于主题活动来说并不是结束,教师应想一想后续的延伸以及主题与主题之间的相互渗透,以促进幼儿更好地学习。幼儿收集的自然材料都可以用于开展丰富多样的创造性活动,使生态体验式活动“不因下课铃声而结束”。
以上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交融渗透。从价值层面来看,问题是活动的核心,操作探究是实现活动目的的手段和桥梁,获得经验是活动的最终目的。总之,以上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幼儿的参与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优化。
三、多元互动——探寻有效师幼、家园互动的方法和策略
(一)师幼互换角色,把活动还给幼儿
在组织户外活动的时候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教师在设计户外活动时没有考虑到师幼的互动,即使有往往也只是简单的教师问、幼儿答,没有让幼儿真正参与对大自然的探索,形成了只有活动的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的“假活动”。在生态体验式活动中,教师应转变为幼儿学习中的大伙伴。活动前,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点、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易获取的自然材料,使幼儿主动融入活动情境中;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师幼角色互换,将幼儿的兴趣激发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做”为“我要做”、“要我说”为“我要说”。
(二)做幼儿体验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生态体验式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应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得法,就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参与生态体验式活动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引导时要转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在生态体验式活动中,教师不应自以为是地帮幼儿解决问题,而是要以同伴的身份走近幼儿,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幼儿、欣赏幼儿,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的参与就是支持,互动要以关怀、接纳、尊重为基础,引导要自然、不露痕迹。
(三)合理设置矛盾冲突,与幼儿平等对话
美国学者纳斯伯姆和诺威克提出了“矛盾事件”的方法,即通过让学生尝试解释一个矛盾事件,引起概念冲突,再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认知调整,建立与科学概念一致的新的概念模型。这样的矛盾现象不断地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对话”,加深幼儿对某种概念的理解。师幼间的这一“对话”可以激发出新的矛盾,产生出新的问题,产生出来的新的矛盾和问题也为下一步的“对话”留下了空间和余地,为后期新活动的产生提供了预设和新的线索,这样的“对话”是师幼互动最好的体现。
(四)拓展活动平台,让亲子体验“活”起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园应与家庭密切配合。”教师要充分挖掘可用资源,促进亲子活动的深入开展。如邀请有种植经验的爷爷、奶奶来园和幼儿一起参与播种;植树节和爸爸、妈妈一起种下充满爱与关怀的小树苗;利用班级QQ群和网络成长平台向家长介绍班级自然角的教育价值等。让家长参与到生态体验式活动中来,在引导幼儿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同时也能了解学前教育的特殊性。
四、多元发展——获得自由自主、愉悦创新的生态成长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课程,课程即游戏。”生态体验活动要与幼儿一日生活有机结合,让幼儿在看、摸、想、做中获得多元发展。如在生活区游戏中,幼儿给水果削皮、切块、榨汁,用自己种的黄瓜、圣女果做蔬菜沙拉,在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继续探知其内部结构的不同特质。在这种活动形式下,每位教师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展班级活动,同时教师也在实践与反思中验证自己的行为,自身专业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能在生态体验式活动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在“保护天性、尊重个性,让生命自然绽放”的理念指引下,教师要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得到美的感受与体验,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学会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开放的场地和自然环境更加考验教师的观察能力,因此,教师要学会用眼睛去观察幼儿,用心灵去解读幼儿,用行动去支持幼儿,为他们打造一个美好的乐园,让每个幼儿都能在生态体验式活动中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汤芬.体验生态的魅力:幼儿园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黄菲.体验式主题活动在幼儿园的探索与反思[J].成才之路,2019(34).
【作者简介】
朱世娟(1981~),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