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实践路径研究

2022-05-30 10:48吴秀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5期
关键词:树人师范院校师德

吴秀芳

[摘           要]  立德树人理念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断提升教师立德树人的实践水平势在必行。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与普通师范院校相比较而言更具特色,要想在新时代为民族地区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师,就必须明确当前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实践存在的问题,继而对症下药,找出解决之策。就这一现实背景展开了一系列探讨,力图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的高素质综合型教师人才。

[关    键   词]  新时代;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5-0020-03

立国以教育为根本,教育以师范为根本。自2012年以来,国家下发了多个有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意见的文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都表明了国家对于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新时代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立德树人水平,有助于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繁荣昌盛。但当前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在实施立德树人理念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师范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下文将结合调查研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路径展开简要分析。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

立德树人理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都必须贯彻落实的教育理念。在传统文化中,立德被看作树立德业。《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写道:“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树人被认为是培养人才。《管子·权修》中写道:“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当下,立德树人同样是指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其思想道德修养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着力提高师范院校的立德树人水平是重中之重。为帮助学生应对当前多元的文化环境,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外,更应当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总体而言,立德是树人的指南,而树人又是立德的最终目标。研究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立德树人现状及提升路径,为基础教育输送学高且身正的师资,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与文化的发展,有助于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实践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问卷调查、座谈访问可以看出,师范院校非常重视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也围绕立德树人教育这一工作重心采取了有效行动,开展了一系列立德树人教育活动,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考核激励等方面积极尝试,如学院重视德育队伍建设,并将师德教育列入新进教师入职培训的重要内容;深挖思政元素,积极开展课政融合教学比赛等。尽管师范院校立德树人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由于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师资等特殊性,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立德树人停留于科研层面

现有的高校教师管理体制和教师职称评聘机制使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层面,形成了一种重科研、轻育人的局面。这就使当前大部分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所展开的立德树人工作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的问题。教师一面夸夸其谈立德树人理念的内容以及贯彻路径,一面故步自封仍采取教学方法对高校学生展开教学。尽管当前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对立德树人理念的研究较为全面且深刻,但从现实层面来看,教师所具备的德育效能仍差强人意。究其本源在于现有的教师管理体制更加强调教师的科研业绩,而忽视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为提升自身职称,便将主要精力和努力方向放在科研之上。

(二)立德树人教育内容单一化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将课程思政融合到位,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德育内容更多地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部分教师德育意识不强,在授课时,只将教学重点放在本课程专业知识的讲解上,并未很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对于如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也无明确、具体的教学实施计划。教育活动开展上也较为单一,主要围绕某一特定的德育主题开展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等,又或是利用网络媒体展开宣传教育。除此之外,教师所展开的德育内容司空见惯,活动形式单一。这就导致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甚少,加上后续教育的监督不到位,也使当前院校無法真正地在道德塑造、素养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

(三)立德树人考核评价简单化

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一般是把教师的教学工作、科研成果等容易量化的指标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指标,而对教师师德状况考核比重较小。这就使教师为应对考核评价,将工作的重心放置于教学工作或是科研成果等层面,而忽视了提升自身师德师风修养。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其对立德树人的重视程度不高,会直接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仍停留于既有层面。除教师外,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德育考核方式更为简单,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书面考试或是班主任根据头脑中既定印象评分完成。既缺乏客观性,又缺乏全面性。这种单一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道德素养。在这一固有模式下,一部分学生迫于学习压力便弄虚作假,应付心理严重。教师所展开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师德情怀渗透工作、道德品质教导工作都无法彰显出实效,继而导致德育的虚化。

(四)学生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

通过调查研究还发现,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中的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与勤学好问的积极学习态度。与此同时,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高校,并非全体学生都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向往,也并非全体学生都有从事教师行业的意愿。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付心态严重,就使立德树人难以落到实处。

三、新时代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实践路径

(一)明确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目标

民族地区师范生的培养应服务于本地基础教育发展,满足地区教育需求,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有发展”的教师,使其成为民族地区教育振兴的引路人,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示范者,要想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战略,首先应从学校本身出发,在明确民族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目标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再结合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和师范性要求,其可以明确以下目标,即立师德,立志于从事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传承民族特色文化,遵守民族道德,促进民族团结;守公德,做合格公民;严私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只有当教师自身确立了坚定的立德树人目标,才能不断缩小民族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及文化差异,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家国一体观念落到实处。

(二)提高教师师德,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德行高尚、行为端正之人才可成为教师。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著名论断。无独有偶,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也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详细论述了教师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在道德层面,教师对学生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一种隐性的,或者说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梳理前人研究可以得出,教师要想塑造学生品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首先应当从自身出发,在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基础上,通过言传身教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其次,再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做到教书、育人双向同行。尽管不同民族地区受到自然、文化、社会等因素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都为华夏子孙,同样都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教师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应当以多元一体为指导思想,在认真执行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同时,坚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在加强自身使命感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一改以往落后的“以师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以生为本”,在不断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传达自身的思想道德理念。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师德教育也不能放松。定期开展关爱问题学生、志愿支教、走进社区等主题实践活动,在教育融合中更好地锤炼和提升师德素养。

(三)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

课程教学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可结合民族地区的文化特点、教育特色进一步渗透立德树人思想,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实现各类专业课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并行的目标。不同地区的民族有不同的特色,在教学育人过程中,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同时应当重视建设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积极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美德讲堂、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熏陶,继而强化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

为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院校可通过创设传播校园文化的隐性课程形式,积极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深挖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来帮助学生获得道德教育。具体而言,开展少数民族传统美德讲堂、传统道德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还可以利用宣传栏、文化墙、广播网络媒介、学院院报等途径,宣传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涵与思想价值。在充分利用校内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让立德树人教学渗透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始终。

(四)强化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教学

良好的实践活动能够将学生头脑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可供实践操作的能力。与此同时,实践活动也是磨炼人的品质与人格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过程中,可不断整合校内、校外教学资源,在加强与地方政府、组织、机构合作的基础上,搭建可供学生实践操作的平台。

例如,借助“大创项目”和“互联网+项目”等实践创新项目实施课程思政,使学生在项目研究中获得课程思政的熏陶和培养。师范院校可与本地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等教学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感受师德的重要性。此外,师范院校可与当地社区结合,组织学生前往养老院或是特殊学校完成义工、暑假下民族乡村支教等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公德。最后,民族地区师范院校还可与民族地区艺术坊商讨,组织学生前往艺术坊感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继而提升个人品行。

(五)完善院校立德树人的激励机制

为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可完善多元化的道德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由结果性为主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当评价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将更加注重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达思想道德理念。

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其一,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和奖励,树立师范教师师德模范。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评价提供了诸多便利,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也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通过微信投票的方式来评选出最具师德的优秀教师。在确保评价结果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其二,对教师教学中的立德树人质量进行考核。其中,既可以通过量化的形式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表现予以评分,又可以通过质化的形式对教师在课堂中的道德教育能力予以评价,从而进一步提升评价的全面性。最后,再激励部分优秀教师。其三,要加大对学生师德的考核力度。在考核内容上可将师范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理论学习与实操训练经纬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可采用自评、小组评、互评、教师评四部分结合,按各项所在比例进行综合打分,将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在全方位评价的基础上,确保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共同提升,并逐步成长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综合型师范人才。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当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师德教育也不放松。面对新时代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与挑战,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只有用“立德树人”的正确理念武装头脑;明确民族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目标;打造“立德树人”的特色课程育人体系;建立健全德育的教育实践;完善学校立德树人的激励机制,才能实现德育工作的有效化与实践化,继而为民族地区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吴颖芳.高等师范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3(6):177-180.

[2]周政.师范院校专业教师和思政工作者的协同机制[J].知识文库,2021(20):10-12.

[3]胡明骞.关于师范院校课堂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探讨[J].作家天地,2021(23):183-184.

[4]黄胜,陈世军.新时代民族地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问题与策略[J].贵州社会科学,2019(12):93-97.

[5]周柏春,娄淑华.高校立德树人课程联动的阻滞因素及优化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5):121-125.

[6]左辉.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7).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树人师范院校师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