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玲
阅读指要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政论文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事件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也包括一般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政论文属于议论文,阅读政论文时要关注文本的议论文属性,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厘清政论文的论述层次和行文逻辑思路,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首先要读懂文本。
同学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明确论点和立论前提
阅读政论文首先要找到立论的前提,这个前提可以是政论文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或评论的政治角度,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可以是有一定思想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大事件,具有一定的艰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是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迫切性。论点往往由一个判断句表述,处于整个议论的中心,统率各分论点。论点和立论的前提必须出现在政论文的开篇。
二、理清文脉和论证过程
政论文是比较典型的议论文,结构为导论、正论、结论三部分。它的行文非常规范,基本遵循“提出论点(导论)——分析论点(正论)——解决论点(结论)”的逻辑范式。正论即分析问题,主要阐述论点的本质和产生的原因。“结论”部分往往掺杂着论点的现实意义、具体解决措施和当下社会对论点的思考。
读懂全文的前提是能逐段准确概括观点,边读边圈画阐述句和论证句,尤其要区分好每一个论证方法所论证的具体观点。从政论文文体特征来说,政论文内容客观,重事实,语言精确,逻辑性强,每一段都会有观点句,“要怎么做”“措施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指向必须真实准确,语言客观,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政论文常用以下几种论证方法:一是举例論证,即采用典型事实、社会历史事件、政治实例、社会实际等事实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是政论文内容客观性、真实性的表现。二是引用论证,即运用大量数据来叙述典型事实,使用政治专业术语、国家政策新词汇,引用权威人士观点、党的方针政策法规、书刊论述原话及政治理论材料等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是政论文语言精确的要求。三是道理论证,即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及人们公认的定理等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政论文观点正确性、合理性的依据。
三、抓关键词句辨逻辑
政论文的语言准确,说理性强,逻辑严密,表现在词语上,有指示代词“其”“这”“此”等,有限定词和程度词“一定”“必然”等;表现在句式上,以陈述句和祈使句为主,多用长句,句法工整,叙述客观,少有感情色彩。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根据关键词句确定每一段的观点,再分析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根据以上方法阅读政论文,抓住文章的论点,理清文章结构脉络,把握论证方法,了解语言特点,概括段落含义,我们就读懂了一篇政论文。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这是国际秩序加速调整的变革年代,这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关键时刻。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国家主席习近平秉持天下胸怀,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破解人类共同挑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路径,为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发展、繁荣进步提供思想启迪。
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全球治理观,超越了数百年来国际秩序变迁背后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陈旧“世界观”,开辟了国际关系理论新境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先贤就深情描述了天下大同的理想图景,这也成为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精神追求。“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是今天的中国人在自身努力创造更加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尽力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初衷。
面对层出不穷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习近平主席不久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议的背后,是底蕴深厚的中国“和合”文化。全球安全倡议包含能够破解全球安全困境的整体思维、和合思想、辩证法则,彰显出中国人善于维护和平的优秀传统智慧底蕴。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始终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努力扩大利益汇合点、画出最大同心圆。非盟委员会前副主席姆文查说,习近平主席关于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赢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全球治理观开启命运与共的“全人类视角”,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凝聚共同前行的精神合力。引领抗疫国际合作方向,与世界分享抗疫技术与经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与世界分享减贫经验,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天下情怀,体现在中国担当国际道义的一桩桩切实行动中。
五千年深厚文化积淀,塑造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开放胸襟,凝聚起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内核,孕育出中国文明深厚的“共同体”意识。
中国倡导的全球治理观体现的是一种超越对抗的新价值观和新方法论,将世界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治理路径设计,是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宏大实践。延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文明传承,持守“协和万邦”“和实生物”的精神追求,从历史的风高浪急中闯出,向着未来的碧海长天驶去。中国将继续胸怀天下、笃行担当,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一道,汇聚和平发展的磅礴力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韩梁、郑汉根、王雅晨等《胸怀天下谋大同》,《光明日报》2022年6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秉持天下胸怀,就能破解人类共同挑战,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发展、繁荣进步。
B.数百年来,国际秩序变迁,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陈旧“世界观”不利于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C.中国先贤深情描述了天下大同的理想图景,正是因为有了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天下为公”的精神追求,才有了如今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D.全球治理观彰显出中国人善于维护和平的优秀传统智慧底蕴,其根源来自于底蕴深厚的中国“和合”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开篇立足时代背景,有力地说明了论点提出的必要性。
B.文章从历史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两个角度分析了“全球治理观”理论观点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
C.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中国倡导的全球治理观的具体措施,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D.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主席习近平秉持天下胸怀,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彰显中国领导人开阔的文明视野和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
B.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始终坚持对话、包容,努力扩大利益汇合点、画出最大同心圆,赢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C.全球治理观开启命运与共的“全人类视角”,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凝聚共同前行的精神合力,这种天下情怀,塑造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开放胸襟,孕育出中国文明深厚的“共同体”意识。
D.中国倡导的全球治理观将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真正谋求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