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亚茹
【摘要】语文要素本身的内涵及在含义方面存在的不同,造成了单元语文要素在落实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从四种模式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语文要素;差异性
各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所指的语文核心素养不同,有些指向语文基础知识,有些指向语文能力方面,有些指向语文习惯和语文教学过程及其学习方式。在具体实现这些要求的时候,就有了差异性。对各种类型的小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模式。
一、多元组合式
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所呈现的是一种“多元组合”的紧密型结构,也就是说,这种语文要素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综合体,教師在教学中需要把它所分解出来的各个要素整合在一起,最终才能形成一个基于单元整体的“要素能力”,其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中,要求阅读简单的说明文,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最后的习作要求是介绍一种事物。学生们为了获得单元要求的写作技巧,就需要全面了解该单元中涉及的写作方式,如抓住事情特点进行分类描述,文章要准确、清晰、有条件,或使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等具体规定。这就是说,从单元的精读课文到后面的习作范文,都是必须掌握的综合素养。
二、循序渐进式
很多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阶梯式上升的,也就是说,后一个能力的养成是建立在之前的能力基础上的,逐步叠加上去,最终形成全面、深刻的能力素养。这样的单元语文要素在实际处理时,更适宜于按循序渐进的方法处理,教师在教学时不能颠倒次序。
例如五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单元,单元阅读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该单元中有四篇课文,《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交流平台”部分对于本单元语文阅读策略的要素是这样描述的:带着疑问读书也有助于增加读书的速度,如果遇到不会的字词,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不去管它,然后继续往下读。读得快还要想得快,要做到一边听一边思,把握重要词句,如此才能够准确抓住最有用的信息。
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集中注意力读与连词成句读,这两种方法是最基础的方法和要求;带着问题读和跳读;强调一边读一边想;通过刻苦训练,熟能生巧,把几个策略全部叠加,构成一种全新的读书素养要求——提高阅读的速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叠加型语文阅读素养,应当成为阅读教学共识,因为语言素养本身并非单纯的能力或学识,而是各种形式的叠加。
三、要素统领式
有的单元语文要素所表现的是一个并列式的结构,即围绕着某个能力点,可能有多个样态。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时,教师必须坚持一个要素统领式的思维,也就是把握住一个核心点,分别在不同的单元板块中落实不同的得分策略。不同板块中强化的要素点互不相同,也互不交叉。
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分布在《草地》《丁香结》《古诗文词三首》《花之歌》这四篇阅读课文中:诵读《草地》,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进去,这是路径之一;诵读《丁香结》,可以从所描写的具体内容中展开联想,比如由丁香结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古诗文词三首》虽然不是现代文,但是诗词本身有特有的意境、情境和哲理,也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而《花之歌》则是一篇童话,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现了“我”作为一朵花的丰富想象,并以这些想象表达了“我”对人生的深刻认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习作《变形记》,则是基于想象的另一种习作,想象自己可以成为蚂蚁、路灯、地球,甚至变为蚯蚓……总之,“想象”是这一单元的核心要素,而不同类型的想象,则是基于这种要素统领下的种种策略,这样的单元整体教学,就是适合“要素统领式”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式。
四、任务推动式
任务推动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一种创新处理方式,之所以称为任务推动式,是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能够把对语文要点的掌握转变为一个教学任务,并由此成为促进学生掌握的目标与重点。老师可以利用单元课时的教材内容,恰当地把总的教学任务分解为一个个细小的子任务,然后带着学生分步完成。教师可以通过交际语境让学生进行习作,将单元习作的要素转化为一种有任务的活动与学习方式,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
比如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要求说明一种事物,教师就可以把它设计成一种任务,让学生把最喜欢的事物介绍给其他学生,从中评选出班级最佳;或者让学生给“玉兔号”月球车写个广告,看谁是最佳宣传小达人;也可以是班级评选一个“班级吉祥物”,让学生来推荐一种小动物。这些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转换学生的习作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