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上海工业得到发展,与此同时,衍生的工业问题亦随之出现。
正泰橡胶厂惨案
1933年2月21日,位于唐山路1250号的正泰橡胶第一制造厂发生火灾,“迨各区救火车赶到,而全场男女工人已均葬身火窟矣。事后调查,截至昨晚八时止,在火场起出烧毙男女工人尸首七十六名之多,受伤者七十四名……”《申报》记者用“本埠空前未有之惨剧”为这起工业事故做了定性。火灾后,1934年,正泰橡胶厂经过重组改名为正泰信记橡胶厂,专门生产回力鞋。
1933年2月23日,《上海泰晤士报》站在工部局的立场上发表言论认定制订租界工厂法乃是迫在眉睫。对此,华界反应迅速。上海市社会局很快成立了一个协会。3月14日下午,在新闻记者招待会上,该协会发表宣言,号召国人反对工部局进行租界工厂检查的立场,包括租界在内的所有工厂应该只接受中国政府颁布的工厂检查规则。
租界工厂检查争的是主权
经过数年交涉,上海市政府和公共租界当局于1936年6月25日成立协议草案九条。协定内容包含四个要点:1、由我国授权工部局在租界内设立工厂检查处,实施工厂检查;2、检查员由中国当局与工部局各派半数;3、遇有违背法令的案件,须执行中国工厂法时应向法院提起控诉;4、工部局要向中国當局缮具报告。从这四个要点看来,租界工厂的检查权名义上仍为我国所有,租界检查工厂也得根据我国工厂法实施。
但这项协定在领事团会议上未获通过。显然,领事团用意在于要求缩小协定的适用范围,使有领判权各国的工厂免除检查。对于中方来说,这实在又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因为工厂检查的主要意义,是在保护劳工,而上海外国工厂里的工人,全是中国人,如果工厂检查把这些外国工厂除外,那么,国民政府所倡导的工厂检查不但收不到多大的效果,还会使华商工厂在对外国工厂的竞争上,更陷于不利的地位。所以,外国工厂要一同接受检查这一点,在中方来说是非力争不可的。
领事团对于协定的否决亦激起了中国人的反对。随着1937年7月7日的到来,国民政府与工部局关于租界工厂检查权的交涉还未上演就已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摘自澎湃新闻 邱志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