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科举兴衰 推动史学研究

2022-05-30 10:48:04陈维昭
藏书报 2022年36期
关键词:八股文会试乡试

陈维昭

《张文达藏稀见清代科举文献汇编》(下简称《汇编》)收录民间藏家张文达所藏稀见清代科举文献一千余份,主要分为四部分:科举史文献、科举录文献、朱卷文献及制艺选集与理论文献,具体包括童生亲供单、乡试题纸、科举浮票、朝考捷报、题名录、会试录、乡试录、同年齿录、朝考卷、殿试卷、会试(武会试)卷、乡试(武乡试)卷、同门朱卷,以及清代八股文选集和理论专著、科举文选和批评文献等。这批文献均为学界难得一见的稀见文献,有些甚至迄今未见著录。另外还有大量名人贤达的相关科举材料,如北京大学两位校长朱益藩、蔡元培的朝考卷。

该书第一编共收入几种与科举制度相关的文献。童生亲供单二份,为同治间童生入学时填写的保证书。亲供是针对考生冒籍的弊端而实行的措施。自清初,考生冒籍考试的情形即引起官方的重视。雍正六年(1728)议准,鉴于粤东、广州、潮州等府属向有通考之弊,童生取进后各归本籍,教官多不识面,百弊丛生,官方出台相应的科举条例:地方官应查明,考试童生实系土著,需取具廪保及五童互结,方准收考。倘有冒考者,照例治罪,并将廪保黜革;而互结五童,则一同治罪。张藏本亲供单二份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实物形态。清代乡、会试考题原件属于稀见之物,张藏本乡试题纸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正科江西乡试第二场试题。此为清代中后期乡、会试三场试题纸的一般格式,除三场各题和标明各应试文体格式要求外,第二场试题后要求考生默写其第一场首艺的起讲部分。乾隆五十三年(1788)奏准,“令本生于二场墨卷内摘写头场文字”,以备校对前后场考生笔迹,以防作弊。

第二编为科举录,包括题名录、会试录、乡试录和同年齿录。关于清代考试录,虽有《中国科举录汇编》等丛书的出版,但仍有大量的清代考试录未被发现或影印出版。张藏本会试录、乡试录及乡会试齿录,均可补阙。这些科举录所载,与《清史稿》《碑传集》《清朝贡举年表》《清秘述闻》比较,时有异同,自有其史料价值,为乾隆甲戌科进士履历的研究提供了更加直接的证据。

第三编为朱卷文献,包括朝考、殿试、会试、乡试考卷和同门朱卷。清代的朝考有两种:一是选拔庶吉士的考试,即在殿试后由皇帝亲自命题对新科进士再次进行的考试,专为选拔翰林院庶吉士而设;一是对拔贡生、优贡生到京后的考试。本《汇编》选入者均为进士朝考卷。朝考卷历来未见影印本,张藏朱益藩、蔡元培等朝考卷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所收乡、会试朱卷均为此前各朱卷丛书所未收者,山西、江西尤为收藏者所着意关注者。这些朱卷文献亦具有不言而喻的史料价值。

第四编收入稀见的清代八股文选集和理论专著。与明代一样,清代的八股文风的形态与流变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这种阶段性特点往往以某科为标志。清初吕留良在谈到晚明八股文风的特点时说:“隆庆辛未,复见弘正风规,至今称之。文体之坏,其在万历乎?丁丑以前,犹属雅制;庚辰令始限字,而气格萎薾;癸未开软媚之端,变征已见;己丑得陶董中流一砥,而江湖已下,不能留也;至于壬辰,格用断制,调用挑翻,凌驾攻刼,意见庞逞,矩矱先去矣;再变而乙未,则杜撰恶俗之调,影响之理,剔弄之法,曰圆熟,曰机锋,皆自古文章之所无,村竖学究喜其浅陋,不必读书稽古,遂传为时文正宗。自此至天启壬戌,咸以此得元魁,辗转烂恶,势无复之,于是甲乙之间,继以伪子伪经,鬼怪百出,令人作恶。崇祯朝加意振刷,辛未、甲戌、丁丑,祟雅黜俗,始以秦汉唐宋之文,发明经术,理虽未醇,文实近古;庚辰、癸未,忽流为浮艳,而变乱不可为矣。此三百年升降之大略也。”吕留良均以科名为论,实是以各科墨卷为依据。每一科的会试都是特定文风的集中呈现,也引领着其后的文章风尚,这也是明代以来编辑乡试闱墨选集或会试闱墨选集的主要原因之一。每科应试士子文章之中式,是官方或考官的文章理念之产物。而每科闱墨的刻印,又对此后天下士子产生整体性影响。闱墨之选,不仅是对中式墨卷的认同,亦旨在引导、影响此后的文章风尚。吴钟骏、蔡锦泉从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科会试至二十九年(1849)己酉科乡试中选出一百三十余篇符合“奥博”与“清矫”文风的四书文,编成《乡会酌宜》,目的就是要经由闱墨选评以引导文风。而各省乡试闱墨之选,则不仅体现了八股文风的历史阶段性,而且体现了八股文风的地域性特点。关于文章风气的地域性特点,清人已有所认识和强调,咸丰间制义理论家钱振伦在谈到各省八股文风的地域性特点时说:“各省风气,如江苏宜风华,浙江宜议论,江西宜理境,安徽、福建宜典制,湖南宜长章,陕西宜小品。司文枋者自当用其所长而毋强其所不习”。本《汇编》所选各省闱墨当然不能说是风格单一,但毕竟为读者提供了清代的具有地域性特点的闱墨文献。同时,这些闱墨文献所提供的信息也不局限于闱墨本身,如《浙江魁卷》,所选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科浙江乡试墨卷,首篇为该科主考官金士松所拟程文,文后有副主考曹振镛、内监试曹玉树、内收掌官李岩、以及第一至第十六房各房考官的评语,虽语多奉谀,但毕竟可以看出其时的文章风尚与趣味。

本《汇编》特意选入试牍一类的制艺选集。学政视学地方、按试各郡以考核士子,其编印的科举文章即为“试牍”,而由选家编选者则称为“考卷”。与乡试闱墨相比,试牍、考卷不仅具有地域性特点,而且因考试场合的不同而呈现出与乡、会试迥异的写作要求和文章风尚。比如,试牍、考卷更强调文章的技巧性,岁、科试是为乡、会试而准备的,故技术训练至为重要。这也是“小题”的命题方式普遍出现于小试中的原因所在。“考卷”与“墨卷”的关系问题是清代八股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清代考试史研究中尚被忽略的問题。

第四编还选入几种科举文选和批评文献。自明代至清代前期,在八股文的写作要求上的限制比较少,主要是遵朱注、入口气、体用排偶等限制。自清高宗亲阅试卷并提出相应的原则性批评之后,“禁用后世事暨书名”的戒律从嘉庆朝开始被写入《科场条例》,从此,在八股文的写作上到处是雷区。同时,在八股文的命题上,截搭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小试中越来越成为写作技巧训练的常规题型,也由此导致小题选本在嘉、道之后的盛行。本《汇编》选入的八股文选集均为道光以来的选集,其中《巧搭醇英》《截搭课存》均可见出截搭题纷繁复杂乃至琐碎支离的情形,也可见出八股文写作的技巧性已经达到熟透之境地。

清代的八股文理论往往是通过选文评点来阐发的,或者说八股文选集往往就是理论家表达制艺理论的载体。季成铣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十六年(1846)编成的三编《小题隽快》,均由翁心存鉴定、作序。这些序文表达了翁心存的制艺理论。徐继畬的《退密斋二十艺》编选了明代章世纯和清代王日藻、王步青、储欣、彭宁求、王汝骧、方楘如、储在文共八家之制艺,分上下两卷:上卷专论层次地步之法,下卷专论立意分股之法。徐继畬论制艺,首戒合掌,说:“合掌有两途,有通篇合掌者,不拆层次者是也;有两股合掌者,不立股柱者是也。一蹈合掌之病,含糊连蜷,心思断绝,惟以套调砌词为务,而性灵无复用事之权。……拆字布局,分股抱柱,乃文章入门之规矩,大家名家之所遵守,虽至于入神造妙,亦不能外此范围。而村学究乃以是为童子之所习,而非科举家之切务,不亦谬乎?”

八股文包括四书文和五经文,但明代以来,四书文的重要性显然高于五经文。尤其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移五经文于第二场,从此五经文的重要性更无法与四书文相提并论。但明清科举毕竟采用了按经分房阅卷制度,士子各占一经,因而五经文的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视。由何凌汉鉴定的《新科经文二编》编选自嘉庆十八年(1813)癸酉科至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历科乡、会试的五经文,这一时期正是梁葆庆所说的八股文“渐归清真”的中兴时期。这部《新科经文二编》在一定程度上體现了这一时期的特点。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乡、会试增试五言八韵诗(即试帖诗)。虽然试帖诗亦为诗之一体,但毕竟进入了科举文体的范畴,其写作有场屋的特殊要求。试帖诗的写作规律是什么?理论家们开始做出探索。乾隆二十四年(1759)纪昀即编撰《唐人试律说》,第二年再编《庚辰集》,晚年又编《我法集》,为试帖诗写作定格局、尽花样、立家法。王泽泩的《试帖最豁解》选唐诗四十首,清诗六十首,“总以拔俗为归,务叶清庙明堂,无取郊寒岛瘦”,这种诗歌美学追求凸显了试帖诗的考场特点。但技巧作法并非试帖诗学的终点,他希望通过此书,“学者但将百篇讲究透彻,省出工夫博览典籍,法明而材裕,则所作自能过人。盖读诗不过学其法律,领其神味耳。至诗之所以为诗,才情本诸灵府,学问贯乎群书,固不专赖于诗,亦何取乎多诵?”此书于各诗之典故注释尤详,“故诗犹酒也,典故犹曲米也。无曲米,作不出醇醲之酒;无典故,作不出典雅之诗,其理一也”。此书卷首之凡例,为王泽泩的试帖诗学总论,分篇法、句法、字法、用韵等,其总的特点是以八股文法诠解试帖诗法。

以上所举,可见《张文达藏稀见清代科举文献汇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猜你喜欢
八股文会试乡试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档案天地(2022年4期)2022-05-07 22:06:46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人民论坛(2020年18期)2020-07-23 06:56:52
明代《会试录序》的史料价值探析
明代乡试副榜及其成效研究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从明朝会试看科举制
猴年贺岁
扬子江诗刊(2016年3期)2016-11-25 19:39:24
明清之际顾炎武八股文观新探
档案与建设(2016年1期)2016-09-05 09:51:34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人民论坛(2016年17期)2016-07-15 17:41:57
古代“学霸”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