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省会杭州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这里不仅仅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秀丽、清雅,还有“一江春水穿城过”的磅礴、大气。西湖水、钱塘江汇聚成流、奔涌向大海;衙前、皮市巷孕育红色火种、奏响革命赞歌;G20杭州峰会、亚运会让杭州在时代的大潮里激荡滚滚江涛,拥抱世界回响。
杭州,因初置时治余杭,故有杭州之名。《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载“(州)在余杭县,盖因其县以立名。”“杭”之含义,众说纷纭:一说为舟船之意。《郡国志》记载,“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因以为名。”杭、航古时通用。《太平寰宇记》云:“杭因禹而得名,且谓山顶有石穴,相传是禹维舟处。”
衙前,位于萧山区中部东端的萧绍平原腹地,唐朝已见记载。据《衙前镇志》记载:“军队皆据山布阵,以利攻守,军衙建在近山,以便指挥”。因聚落在“大衙”之前,故名衙前。
1921年9月,在中國共产党的领导下,萧山衙前村召开农民大会,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新型农民组织——衙前农民协会,颁布了《衙前农民协会宣言》和《衙前农民协会章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农民革命运动,史称“衙前农民运动”。这次农民运动虽然时间不长,但它揭开了中国现代农民革命斗争的序幕,显示了农民群众潜在的巨大力量。
皮市巷3号,位于上城区小营街道。据《西湖游览志》卷十三载:“升平巷,今为皮市。内有上四眼井、下四眼井、玉阳庵。”皮市巷以皮肆所聚得名。1922年9月初,中共杭州小组在皮市巷3号正式成立,这是浙江最早建立的中共地方组织。
鸭兰村,位于临平区崇贤街道,东连龙旋村,西临京杭大运河,南接三家村,北邻塘栖镇西河村,以境内鸭兰港而得名,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绣花之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杭州地委派马东林、马国华到鸭兰村秘密从事党的活动,发展党员。6月在此建立杭县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鸭兰村支部,马国华任书记。
1927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共杭州地委的基础上建立中共浙江省委。当时,为防止敌人破坏,省委机关曾多次转移办公地点,1927年7月在狮虎桥河下2号办公。经过考证后,确定狮虎桥河下2号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之一。这也是目前已确认的,这一时期杭州市唯一一个省委机关旧址。(综合杭州网、《中国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