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婷婷
【摘要】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法治课程都属于人文社会学科,二者之间也有一些共性的内容,如都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都重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融入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为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提供助力。
【关键词】语文素养;道德与法治;渗透策略
在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当前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具体体现。为了发挥学科育人的优势,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了各学科在落实核心素养方面的具体要求;同时,新课改也强调要打破学科的局限性,培养教师的跨学科育人意识。而语文学科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联系就非常密切,从育人要求来看,两门学科都强调价值观教育,强调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下健康成长,从语文素养的内涵来看,它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中,非常便于渗透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从而使语文素养培养在道德与法治活动中落地生根,对此笔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深入挖掘教材,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自信是指能够认同中华文化,并对我们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强大的信心。这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热爱祖国文化,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学习内容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为《傲人祖先 灿烂文化》,本单元涵盖三课即《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而此单元每一部分内容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特点进行深度挖掘,使学生以教材为抓手了解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生的理解与体验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强调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给学生构建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而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需要学生去探究、体验,也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中的语言表达、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也非常有帮助。例如在学习《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过哪些影响公共秩序的现象?②对这些现象你有哪些认识?③谈一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在学生积极发言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写下来,或者是做一期手抄报,这对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以及书面表达能力都有帮助。
三、丰富活动内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和法律规范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不仅需要给学生进行说理教育还需要启发引导,这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鼓勵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这样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活动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
四、引导启发结合,培养学生审美创造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目标是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未来成长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需要使学生把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内化到实际认知与行动中,这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是非辨析能力,而审美创造也涵盖其中,例如在学习《爱心的传递者》这课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些具体的事例,引导启发学生如何传递爱心,也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这对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素养非常有帮助。
总之,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我们科学设计,就能够让语文素养培养在道德与法治活动中落地生根,协同育人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廖长安.初探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融合途径[J].语文课内外,2020年25期
[2]魏金文.语文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融合运用[J].读与写,2020年24期